-
我国去年汽车出口实现翻倍达201.5万辆,出口业务进入新阶段
【导读】 近年来,随着汽车行业的颠覆性变革,车企在未来技术路线以及产品战略的制定上众说纷纭,但对于身处全球最大市场的中国车企而言,除了对于“新四化”时代的追逐之外,“走出去”逐渐成为了众多中国汽车品牌在保量时代下的一致性课题。
(文/张家栋 编辑/娄兵)伴随着2018年下半年以来国内车市的急剧收缩。中国汽车市场正式转入存量竞争的新常态化阶段。在国内市场空间愈发局促的状态下,出口市场俨然成为中国整车企业增量的重要渠道。
2021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201.5万辆,同比增长1倍以上,这一数字不仅创下了中国汽车出口纪录的新高,也打破了中国汽车出口长期在百万辆徘徊的瓶颈期。
在出口的中国车企中,上汽去年全年出口29万辆,同比增长68%。奇瑞出口总量达到21.3万辆,同比增长145.7%;吉利汽车累计出口9.8万辆,同比增长约61%;长安汽车累计出口10.9万辆,同比增长120%;在华独资车企特斯拉共出口16万辆。此外,2021年,中国对外出口车型中,新能源汽车共计31万辆,占据出口总量的15%,同比增长3倍,超过了历史累计出口总和。
出口地方面,2018年前,中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国家多集中在中亚、南美、南非等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市场。2019年开始,沙特、澳大利亚等高购买力国家开始逐步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新生力量。而在2021年,出口主要增量来自比利时、英国、德国等相对发达的国家。
2021年的出口销量暴增、新能源占比提升以及出口地的日趋成熟,展示出中国车企在市场中的地位迅速提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市场的变化,体现了中国车企的海外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在中国汽车产品日益精进的步调下,2021年的整车出口数量猛增,也将成为未来出口市场的全新基调。
步履蹒跚
当然,中国汽车出口的前行步伐并非一帆风顺。正如前文所述,出口量在百万级别已经徘徊多年,而且甚至一度出现过下跌。2012年中国汽车出口达到高峰时,出口量突破100万辆,为此,中汽协还在北京举办了庆祝活动。而从那个高点之后,出口量不断下滑,到2015年降到73万辆。
尽管这其中的数据下滑,有着部分自主品牌在海外建厂进行的属地化生产,导致整车出口变为零部件出口,影响到最终数据展现。但在相当一部分时间中的出口数据低迷,实则与自主品牌所处的市场化环境以及自身发展策略有着重要关系。
自2009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起,中国车市进入黄金发展十年,而刚刚开始有一定对外输出意愿的自主车企,也纷纷将目光面向了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且赚钱较容易的国内市场。
但在中国市场爆发期间,自主车企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技术等方面均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占主导地位的国有汽车企业普遍存在效率不高、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而民营汽车企业则面临自主创新研发资金不足等情况。此外,产学研合力不足,也让学术科研领域的新成果转化成为利润周期过长。
也正是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出口的自主品牌汽车产品普遍存在“三低”缺陷,在拓展海外市场时在与传统汽车强国的竞争中受到很大局限。
同时,由于缺乏匹配的顶层设计,致使了中国汽车产业在发展战略上长期缺乏清晰、明确、可操作的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体系。彼时的出口数据,往往被企业看做是锦上添花的附属品。
自主觉醒
不过,伴随着2018年后国内市场的下滑,中国汽车整车出口被提到了全新的高度。2019年,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提出“长城汽车选择就是死在国外,也要去挑战。”同年,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也提出了“继续坚持开放创新,打造自主国际名牌”的主题战略。自主品牌的战略态度转变,促使了中国汽车出口开始步入稳定的快速增长周期。
近年间自主品牌技术与品质的快速崛起,成为了中国汽车出口的最强背书。2019年开始,自主品牌在产品端迅速向合资产品靠拢,通过战略调整与技术应用,长城、吉利、长安等品牌纷纷跨过年销百万辆的门槛;上汽乘用车、奇瑞等自主品牌发展同样迅猛。
2021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大幅增加,全年销售954.3万辆,同比增长23.1%,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4.4%。
关键零件、整车质量的上升,令海外市场对中国汽车产品和品牌的认可度也迅速发生着转变。
根据2021年欧盟汽车安全评估组织的报告称,上汽MG的性能、质量评分等数据,均已达到奥迪、宝马等品牌同等档次。而红旗H9则被中东购买力最强的沙特评选为最受欢迎的安全车辆之一。大众汽车CEO赫伯特·迪斯也曾在公会内部演讲中对中国品牌汽车表示了高度赞赏。
与此同时,海外市场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了自主品牌“走出去”的意愿与信心。目前,一汽、东风、上汽、北汽、广汽、长安、吉利、奇瑞、长城、江淮、比亚迪等主流自主品牌,均有着明确的海外市场布局规划。
以2021年出口量排名第一的上汽集团为例,从2011年正式筹建海外经营项目开始,上汽经历过诸多失败。时任上汽乘用车副总经理的俞经民指出:“自主品牌必须要清楚认识到,要赢得海外市场,就不能单单是出口,一定要建设成熟完善的体系,虽然一开始很难,但却是必走之路。”
经过8年时间的努力和沉淀,上汽集团逐步勾勒出集销售、研发、生产、服务等于一体的海外经营体系布局图。目前,上汽集团已在美国硅谷、英国伦敦、特拉维夫建立起3大创新研发中心,在泰国、印尼、印度建立了3座海外整车制造基地,建成95个海外零部件基地,以及包括欧洲、南美、中东、北非、澳新和东盟等在内的12个区域营销服务中心,在全球设立500 多个海外营销服务网点,打造了4家海外物流分公司和3条远洋航线,在印尼成立多元金融公司。
在经营战略上,上汽集团在采取差异化产品进军的同时,还将国内高效的体系搬到了国际市场。诸如在泰国市场将“智能互联”作为突破口吸引消费者关注;将欧洲当地车辆通常两个月的交付期,提前到两周甚至更快。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上汽集团甚至会选择在中东市场等当地进行岗位调整,聘用长期从事国际经营的海外职业经理人,从而更加贴合地方风俗地进行业务进展。
而类似的经营策略,在自主品牌的海外营销战略上已经形成类似的集体效应。相较10年前国内制造运输至海外销售的模式,如今各大集团已经在海外主销市场相继构建了研发中心、整车制造基地、服务营销网络等全套产业链布局。更加充沛的技术、资金和市场支持,为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销量的持续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行业“先行者”
另一方面,自主品牌的迅速成长以及国家层面的政策开放,赋予了中国车企在时代风向上的领先。面向汽车行业的电动化与智能化变革,中国从2015年开始便加强了新能源补贴等全面的政策推动。尽管在市场开拓初期一度陷入歧途,但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化领域,依旧成功化作了全球市场的风向标。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其中,中国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共销售247.6万辆,占新能源乘用车总量的74.3%。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出口业务同样开始爆发。2021年,新能源汽车出口31万辆,同比增长近3倍。2021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贡献比为32.9%,即每出口10辆汽车有3.3辆为新能源汽车。
即便面对合资车企在2021年开启的全面转向,不过自主品牌已经在电动化与智能化领域做足了全球同步甚至是先发优势。诸如宁德时代、蜂巢能源、百度、华为等中国供应商企业,从电池、电控技术到车机与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在整车核心卖点转换的转化上,中国企业已经切实打造了相对成熟的产业供应链优势。
在2021年疫情与缺芯影响的加剧下,这一优势已经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新能源汽车出口地中,英国、挪威、德国、法国等欧洲市场成为主要增量市场。付炳锋表示,“中国汽车产业供应链相对完备,可为海外消费者及时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并为出口创造持续快速的增长。”
在企业层面,对于海外市场的扩张亦不止于传统车企,主打高端市场的新造车们,对海外市场的进发则显得更加简单粗暴。从品牌建立便面向成熟市场的新造车品牌,在布局之初即有着海外研发与分销的构想,诸如极氪、蔚来、小鹏、爱驰在欧洲各大城市营销网络的建设,甚至更早于其首款产品诞生。一如特斯拉对全球市场的颠覆,新造车在海外市场的扎根,也打造出了各自独特的名片与标签,并为中国汽车品牌的出口提供者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反向输出
同时,从上世纪90年代对中国的技术输出,到如今扎根中国将“本土化”提升至战略水平,“立足中国,放眼全球”正成为全球车企的重要选择。在中国整车研发制造能力的显著提升下,合资品牌的在华产品质量同样得到了质的飞跃。
2021年,特斯拉超级工厂的出口数量达到16万辆,占中国汽车出口总量的7.9%。业内人士认为,欧洲市场素以要求严苛而著称,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产品出口至欧洲,代表着中国汽车制造的水准、产业链和综合制造水平,已经具备超强的国际竞争力。特斯拉方面也表示,上海超级工厂在未来将会承担更多产品的原创性设计与研发工作。
除特斯拉外,宝马、林肯等豪华品牌也在去年表示希望坐实中国“本土化”,并以中国为创新基地,为全球市场呈现出不同的产品的愿景。去年,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称:“在‘中国动向引领世界方向’之际,‘安家’中国,有益于宝马集团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产品,并在全球范围的战略转型中充分发挥来自中国的创造力。”
如今,在福特Mustang Mach-E上,比亚迪NCM811电池已经实现实装;在广汽三菱阿图柯中,广汽埃安则扮演了三电系统的核心技术补充。从“拿来主义”到“反向输出”,中国汽车市场实现了在技术端的全面蜕变。在这种背景下,在华生产的合资汽车产品返销合资方本土市场,注定也将成为出口业务中极具潜力的增长点。
观察一下:
在过去30多年,中国的汽车市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车难求到出行必备,中国汽车品牌在市场中经历了无数的技术积累、产品打磨与品牌建设。多年对于海外市场的深耕,为车企拓展了整体的销售规模和品牌的影响力,也为中国汽车全面敲开海外市场的大门奠定了坚实的背书。
2021年出口数字的暴增,是对于中国汽车行业整体变革的最真实回馈与写照。随着全球业务布局的不断深入,中国汽车品牌也将持续快速地转变在海外市场的形象。
而在各个车企海外战略的全面赋能下,中国汽车出口业务注定将进入长期持续性的增长期,同时,在全球新能源市场快速上升的推动作用下,占据先机的中国品牌,也有望实现阶段性的跨越式增长。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责任编辑: 张家栋 
-
团车网豪言要造车,李想慌忙递过骗子这顶自己戴过的帽子
2022-01-20 16:55 观网财经-汽车 -
奇瑞集团去年累计销售96万辆,大腿萎缩不可靠
2022-01-19 17:53 汽车工业 -
过半市场份额不保险,宁德时代推“巧克力换电块”
2022-01-19 17:23 观网财经-汽车 -
林肯在华年销量破9万,缺乏技术背书,靠“以大打小”能持续多久?
2022-01-17 19:32 汽车工业 -
广汽集团的2021:日系正常发挥,自主略有进步
2022-01-14 14:35 汽车工业 -
东风雪铁龙举办新年首场凡尔赛大会,用户共创成重点
2022-01-13 19:55 汽车工业 -
上汽集团公布2021年成绩单,自主、新能源和“高科技”转型引关注
2022-01-13 18:55 汽车工业 -
12月乘用车:自主追平主流合资,新能源突破50万辆
2022-01-12 16:36 汽车工业 -
东风汽车2021年累计销量近280万辆,弃多求精迫在眉睫
2022-01-12 15:04 汽车工业 -
国内不配拥有膝部安全气囊?特斯拉被质疑区别对待中国消费者
2022-01-11 19:01 汽车工业 -
128万辆,长城汽车“聚变”的附属品
2022-01-11 15:02 车市快讯 -
观驾 | 比亚迪宋Pro DM-i的全体验
2022-01-10 20:25 汽车工业 -
宝马新车车身能自动变色,网友:不能上路的技术啥也不是
2022-01-09 14:35 汽车工业 -
华为赛力斯停产传闻背后:让路问界,刺伤车主的心
2022-01-05 21:13 汽车工业 -
东风英菲尼迪降格为东风日产事业部,战略收缩已不可逆
2022-01-05 15:57 汽车工业 -
从最普通的名字,做最不普通的事儿
2021-12-31 13:38 -
理想汽车“终身质保”多方表述不一,到底谁说了算?
2021-12-29 16:43 汽车工业 -
2022款宋Pro DM-i正式上市,用油车的价就能买插混
2021-12-29 13:25 汽车工业 -
奔驰微博删除“眯眯眼”争议视频
2021-12-29 10:16 观网财经-汽车 -
继迪奥之后,奔驰发布此等广告,太傲慢了
2021-12-28 17:01 汽车工业
相关推荐 -
“中国知道,特朗普何时会眨眼” 评论 73特朗普又“眨眼”:中方来谈吧,签个“特殊协议” 评论 516“中国打贸易战有秘密武器:AI机器人大军” 评论 110中国不买美国液化气了,换中东 评论 113最新闻 Hot
-
“中国知道,特朗普何时会眨眼”
-
美财长不痛快:IMF和世界银行,与中国走太近
-
“前220名持币大户可与总统共进晚餐”,特朗普币飙升60%
-
六大重磅团体罕见联名抗议,“特朗普考虑豁免中国汽车零件”
-
“脏话满天飞”,马斯克与贝森特被曝激烈争吵
-
在中美之间二选一?韩国表态
-
特朗普又“眨眼”:中方来谈吧,签个“特殊协议”
-
又发癫!“没了中国,英国你能行?”
-
特朗普夸口:特鲁多说了,没美国就没加拿大
-
“就算加100%关税,中国口罩也比美国货便宜”
-
暴跌71%!马斯克叹气:我劝过特朗普,听不听由他
-
12州联合起诉:特朗普,收手吧
-
特朗普警告泽连斯基:再打3年,你国都没了
-
美媒放风:特朗普考虑大幅下调对华关税,或降至50%-65%
-
“共和党人气坏了,但碍于特朗普只能保持不安的沉默”
-
最后一刻,他俩都不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