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政部回应“土地收入减少、地方政府面临财政紧平衡状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3年3月1日(星期三)上午10时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财政部部长刘昆介绍财政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文字实录如下: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陈文俊: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5场。我们荣幸地邀请到财政部部长刘昆先生为大家介绍财政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的情况,并回答各位关心的问题,与刘部长一起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两位副部长是许宏才先生、朱忠明先生。
下面,我们先请刘昆先生介绍情况。
财政部部长 刘昆: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上午好!很高兴在全国两会前与大家面对面交流。首先,我代表财政部,感谢各位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财政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借此机会,我向大家简要介绍2022年财政工作情况。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迎难而上,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4月29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财政部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靠前实施各项财政政策,推动经济总体回稳向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0.6%。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6万亿元,增长6.1%,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财力支撑。
一是加大财政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住经济大盘。加大财政资源统筹,保持必要支出强度,既扩大国内总需求,又将赤字率保持在合理水平。过去五年总体赤字率控制在3%以内,为应对新的困难挑战预留政策空间。落实落细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4.2万亿元,推动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18年的17%下降至2022年的13.8%。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依法盘活用好专项债务结存限额5029亿元。财政宏观调控有力有效,促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二是强化资金和政策支持,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过去一年,我们把县区财政运行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强化资金和政策支持,尽最大努力稳固基层。全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9.71万亿元、增加1.42万亿元,增长17.1%。近五年累计,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达40.66万亿元、年均增长8.4%,为基层“三保”提供有力保障。扩大直达范围,直达资金规模由2020年的1.7万亿元,扩大到去年的约4.1万亿元。总体看,县区财政运行平稳,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坚持创新引领,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2022年,全国科学技术支出10023亿元,同比增长3.8%,有力保障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优化政策供给。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完善支持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等。阶段性实施国内客运航班运行财政补贴政策,支持一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四是推进乡村振兴,城乡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持续增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发挥转移支付、财税政策等作用,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对实际种粮农民分三批发放补贴400亿元,通过中央预备费安排100亿元支持抗旱减灾保秋收。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规模继续增加。推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增长8.2%。
五是保基本、兜底线,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人民需要和财力可能,持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强化疫情防控经费保障,减少疫情对生产生活冲击。加强重点民生支出保障,全国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支出,以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整治资金,分别增长5.5%、8.1%、17.8%、13.8%。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与2017年相比,全国城市、农村低保平均标准分别增长39.2%、62.4%,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450元提高到610元。
六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管理监督提质增效。财会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纵深推进财税改革,出台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切实履行财会监督主责,健全财政监督体系,突出监督重点,严肃财经纪律,财政治理水平稳步提高。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财政部将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治任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持。
我就先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陈文俊:谢谢刘部长。下面欢迎各位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近期,联合国及多家机构纷纷上调对2023年中国经济的预期,认为中国有充足的财政空间助力经济稳健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让市场充满期待。请问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加力点”在哪里?如何进一步提高效能?谢谢。
刘昆:谢谢您的提问。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财政政策取向、安排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兼顾了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应对这些风险挑战,要求我们加大财政宏观调控力度,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加力”,就是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加力点主要是三个:一是在财政支出强度上加力。在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6万亿元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将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贴息等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二是在专项债投资拉动上加力。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持续形成投资拉动力。三是在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提效”,就是要提升政策效能。一方面,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着力助企纾困。另一方面,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促进消费。同时,加强与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涵盖内容很广,这里我想强调以下五项重点:
一是完善税费支持政策,着力纾解企业困难。综合考虑助企纾困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进一步完善税费优惠政策,突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的支持,让企业多减一些负担,增添更大的发展动力。
二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持必要支出强度。集中财力办大事,优化政策组合工具,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投资,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
三是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提高支出效率。党政机关继续过紧日子,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不花,更好节用裕民。积极支持科技攻关、乡村振兴、教育、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促进财政资金规范高效使用。
四是均衡区域间财力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提高地方财力保障水平。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健全县级财力长效保障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建设。
五是严肃财经纪律,切实防范财政风险。严格财政收支规范管理,健全监督监控机制,拧紧财经纪律的“紧箍咒”。坚决制止违法违规举债行为,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存量,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谢谢。
路透社记者:由于土地出让收入减少,保证抗疫支出和基建支出,叠加债务集中到期压力,一些地方政府面临财政紧平衡状况。请问财政部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刘昆:您这个问题包含了不少小的问题在内,非常谢谢您的提问。首先,我想向各位记者朋友通报去年地方财政收支的情况。2022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0.88万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5.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4%,地方财政运行总体平稳。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以及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持续发力显效,今年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地方财政状况预计逐步向好。
您的问题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小的问题,我想一个一个来回答。
关于土地出让收入。土地出让收入列地方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是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的主体。从全国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的情况看,有部分收入调入一般公共预算使用,约占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的15%左右,去年虽然出现了下降的情况,但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影响是可控的。由于具体数据尚待决算才能确定,若按照2022年土地出让收入减收约2万亿元匡算,影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财力约3000亿元。我想说明一下,土地出让收入是毛收入,收入减少的同时,也会相应减少拆迁补偿等成本性支出。我为什么专门说明一下这个情况,因为收支之间是联动的,所以它的收入下降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您谈到债务集中到期的压力问题。关于债务问题,我国去年法定债务的负债率约为50%左右。这个指标我相信您也知道,在全世界、在经济界都是比较低的。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主要是分布不均匀,一些地方债务风险较高,还本付息压力较大。我们已督促有关地方切实承担主体责任,抓实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个底线我们守得住。
您还问到关于地方财政的平衡问题。2020年到2022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平均增长2.5%,去年的情况是下降了2.1%。您刚才也说了它是下降的,是紧平衡的状态。去年下降2.1%,比十年的平均增幅是低了不少个百分点。但大家要知道,地方的财力和它本级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是一回事,地方40%左右的财力来自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过去三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年均增长了9.3%,我刚才在开始的时候介绍了五年的平均增长数,现在的增长数是近三年的,你可以看出来我们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是不断在增长的。9.3%的增长幅度比地方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增长幅度高了6.8个百分点,这就有效弥补了本级收入的不足。从地方预算执行情况看,过去三年地方财政支出平均增幅达到3.4%,所以,是紧平衡状态,但也是总量增加的状态。地方执行的情况是比较好的。谢谢您的提问。
标签 财政- 原标题:国新办就财政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 责任编辑: 王濛 
-
今年财政加力点在哪里?财长刘昆回应
2023-03-01 10:54 观网财经-宏观 -
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取消调休,将春节假期延长至9天
2023-03-01 10:27 2023两会 -
2月制造业PMI为52.6%,过去12个月最高水平
2023-03-01 10:03 宏观经济 -
中央网信办:及时处置借春节档电影挑起互撕对立等问题
2023-03-01 09:45 网络监督 -
政协委员建议“消除罪犯子女考公限制”:不能把人一棍子打死
2023-03-01 08:47 依法治国 -
教育局回应女生因誓师大会遭网暴:已对其和全校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2023-03-01 08:40 -
网传北方小麦大面积死亡?业内回应
2023-03-01 08:37 聚焦三农 -
苏州动保组织“拘禁审讯”猫贩?当地:警方介入,多人被查
2023-03-01 08:14 依法治国 -
1249头!江豚数量历史性止跌回升
2023-03-01 08:1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河南鹤壁一领导妻子在工作群称丈夫出轨?当地回应
2023-03-01 07:49 -
今天起2022年度个税汇算开始,这些事项需注意
2023-03-01 07:24 -
十三届全国政协以来共收到提案2.9万余件,立案约2.4万件
2023-03-01 07:22 2023两会 -
纪念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76周年座谈会举行
2023-03-01 07:22 台湾 -
从十个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前景
2023-03-01 07:17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
2023-02-28 23:00 地震 -
云南:全省正风肃纪警示大会后,又有1人主动投案
2023-02-28 21:45 廉政风暴 -
浙江一国企回应“在酒吧消费3瓶高档酒被投屏感谢”
2023-02-28 20:50 -
中国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郭三野被查
2023-02-28 20:50 廉政风暴 -
大学生兼职帮人转移赃款443万,检察官酌情处理让其顺利毕业
2023-02-28 19:34 -
中共中央举行民主协商会,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
2023-02-28 19:31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相关推荐 -
中国不买美国液化气了,换中东 评论 0把中国货“藏”在加拿大,“我们赌特朗普会认怂” 评论 81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评论 454和特朗普一起“孤立中国”?欧盟拒绝 评论 55“美国几代人的亚太布局被毁,盟友终将望向中国” 评论 156最新闻 Hot
-
中国不买美国液化气了,换中东
-
把中国货“藏”在加拿大,“我们赌特朗普会认怂”
-
涉及稀土,马斯克:正与中方协商
-
美国着急放风“即将与日印达成协议”,其实只是…
-
通用电气CEO:别打了,我们还没给中国交付...
-
哥伦比亚总统:我认为特朗普政府把我的签证吊销了
-
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
“孤立中国?东盟不会跟,否则…”
-
“中方对美方鸣枪示警:这回来真的,能一票否决”
-
“特朗普一声令下,美国几十年联越制华努力,白干了”
-
特斯拉净收入锐减71%,马斯克“认怂”
-
普京送给特朗普的肖像画长这样
-
美欧倒逼肯尼亚“转头”,“中国又拿下一局”
-
和特朗普一起“孤立中国”?欧盟拒绝
-
“特朗普把科研领导权让给中国,10年才能恢复过来”
-
鲁比奥要重组美国务院:在大国竞争时代,难以履行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