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迎二十大丨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最后更新: 2022-10-03 21:45:45新华社昆明10月3日电 题:为祖国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新华社记者 李银、庞明广、丁怡全
这是苍山及田野景观(无人机照片,2022年9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秋日的大理,天高气爽,云淡风轻,苍山翠绿欲滴,洱海清澈如镜,让无数游客流连忘返。
云南省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就坐落在“母亲湖”洱海边,村内道路整洁,溪水环流,绿树成荫。阳光洒在村边金灿灿的稻田里,几台收割机正开足马力来往穿梭,覆盖不到的角落,村民们便弯着腰一步一镰,确保稻谷应收尽收。
村民何利成娴熟地挥动镰刀,身后留下一行整齐的稻茬。“别看都是种水稻,现在的方法跟过去不同。”这位从小在洱海边长大的白族汉子给记者讲起种田的门道,“我家的田没施一点儿化肥,用的都是有机肥。保护‘母亲湖’,咱也出了一份力!”
“只用有机肥,不用化肥,会不会影响水稻产量?”
记者的疑问,引来田间地头一阵笑声。何利成停住手里的镰刀,笑呵呵地说:“施有机肥,不但稻谷产量不降,每亩能打出450公斤左右的大米,而且对洱海的污染也减轻了。”
“取得有机认证的大米一公斤能卖20多元,价格是以前的几倍。”村民杨月圆直起腰补充道。
在洱海边,有许多像古生村一样的传统农业村落。村民们前些年多使用化肥种粮、种菜,大水大肥的种植模式产生大量富含氮、磷的农田尾水,顺着沟沟渠渠流入洱海,给“母亲湖”造成污染。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古生村考察时强调,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为削减农田中氮、磷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入湖,近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在洱海流域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村民黑永乔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种田用的有机肥,都是周边村庄的牛粪‘变’来的。”
古生村往西不足2公里的南庄村,水泥路干净整洁,两侧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错落有致。
“以前村子可没这么干净,房屋旁、河边、路边都是乱堆乱放的牛粪,臭气熏天。遇上下雨,雨水还会把牛粪冲进洱海。”南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冲说,洱海流域有养奶牛的传统,养殖规模最高时超十万头,奶牛养殖产生的粪便也曾是洱海的污染源之一。
下午1点多,村里的养牛户段桥润正在牛棚里清理牛粪,铲出来的牛粪陆续被装进农用车车斗。“我家养了11头奶牛,每天早中晚各打扫一次,装满一车就送去收集站。”瞧出记者的好奇,段桥润说,“你们跟着我去看看吧。”
这是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景(2022年5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2公里外,在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湾桥收集站,排队卖牛粪的养牛户还真不少。过秤、确认、登记完后,段桥润算了算说:“一吨牛粪80元,一个月光卖牛粪就能挣差不多1000元。”
“牛粪可是好东西,收集站对牛粪进行简单的除臭和干燥处理,再送到工厂加工成有机肥,变成了肥料,还减少了环境污染。”收集站负责人杨松雄说。
农户有实惠,企业获原料,洱海得治理。“只有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洱海水才会更清,企业发展才能长远。”顺丰洱海环保公司董事长钟顺和说,公司已在洱海流域建起25座有机废弃物收集站,这几年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每年可收集处理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各类废弃物195万吨,减轻入湖总氮、总磷负荷。
在生态搬迁、矿山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过度开发建设治理等系列措施推动下,洱海流域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洱海水质呈现向好趋势。2020年、2021年,洱海水质评价结果连续两年为“优”;今年1至6月,洱海全湖透明度均值约2.7米,为近十年最好水平。
这是洱海生态廊道(无人机照片,2022年9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游客在洱海生态廊道上骑行(2022年9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如今,全长129公里的环洱海生态廊道已全线贯通,湿地、森林、传统村落如一颗颗宝石般散布在这条生态廊道上,成为大理新的网红打卡点。
“苍山下,洱海边,村民种的油菜花、水稻也成了景点。”古生村党支部书记何桥坤开心地说,“村里人都期盼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相信肯定会有更多让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的好政策。”
不止苍山洱海,一幅令人欣喜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图景正在云岭大地徐徐铺展。
象群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山林间觅食(无人机照片,2022年8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这是在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滇金丝猴(2022年3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2021年,翻山越河、一路逛吃的野生亚洲象“短鼻家族”在国内外迅速走红,成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案例。除亚洲象外,云南滇金丝猴数量已增至3800只左右,绿孔雀、白眉长臂猿等旗舰物种也实现稳定增长。
目前,云南各族人民不断铸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守护好七彩云南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滇池斗南湿地公园的工作人员在湿地公园清理河道(无人机照片,2022年10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这是在云南金平中国·红河蝴蝶谷拍摄的蝴蝶(2022年6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标签 云南- 原标题:喜迎二十大丨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 责任编辑: 顾沈伟 
-
为何社会主义在欧洲式微,却在中国发扬光大?
2022-10-03 19:52 观察者头条 -
搞权色交易、涉嫌受贿…一女局长被开除公职
2022-10-03 19:00 廉政风暴 -
停止预约、暂停开放!多个景区发布公告
2022-10-03 16:54 节日谈 -
二十大代表风采 | 林丹:永远当好百姓的服务员
2022-10-03 14:54 二十大代表风采 -
二十大代表风采 | 李胜利:不畏艰险 从“胜利”走向胜利!
2022-10-03 14:51 二十大代表风采 -
【喜迎二十大】四川:拼搏实干做强增长极
2022-10-03 14:27 喜迎二十大 -
广东加快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喜迎二十大)
2022-10-03 14:22 喜迎二十大 -
二十大代表风采丨李文娟:帕米尔高原上的“娃娃书记”
2022-10-03 14:18 二十大代表风采 -
山西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新举措
2022-10-03 14:07 喜迎二十大 -
假期第一天市委书记查岗,发现有人擅自离岗去喝酒
2022-10-03 13:32 基层治理 -
二十大代表风采 | 路丙辉:把思政课上到田野里 讲在大地上
2022-10-03 12:24 二十大代表风采 -
二十大代表风采丨傅平均:做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2022-10-03 12:14 二十大代表风采 -
全国秋粮收获4.48亿亩,多个主产区呈增产趋势
2022-10-03 11:04 观察者头条 -
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一号”投产
2022-10-03 10:27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历经水火淬炼 保护群众安全(二十大代表风采)
2022-10-03 09:49 二十大代表风采 -
立足平凡岗位 服务社区居民(二十大代表风采)
2022-10-03 09:45 二十大代表风采 -
国家卫健委:昨日新增本土189+466
2022-10-03 09:17 抗疫进行时 -
微博管理员:对一批网暴女篮运动员的账号予以处置
2022-10-03 09:03 -
李仰哲任上海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2022-10-03 08:35 高层人事 -
上海昨日新增本土“1+3”
2022-10-03 08:15 抗疫进行时
相关推荐 -
美国人疯狂囤货,“中国电视被买空” 评论 04月10日起,对原产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 评论 794“特朗普白给,中国要赢得全世界了” 评论 155尹锡悦被罢免 评论 344马克龙:别天真了!欧盟要暂停对美投资 评论 92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