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位最闪耀的“星”亮相上海科技节红毯
最后更新: 2021-05-23 09:53:55今年的“科学红毯秀”嘉宾包括医学、航天、船舶等领域的上海科技人才、在沪外国专家、抗疫与科普团队、大国工匠和优秀基层科研党支部,还有《少年爱迪生》节目的获奖学生。为科学铺就一条通往大众的“星光大道”,正是上海这座创新之城崇尚科学精神、尊重科学家的最好注脚。
“上海科技节为科普提供了舞台,希望能把舞台变成平台,节日变成常态,让大众走近科学,让科学家走近大众。
每每抬头望天时,都有不一样的情感,国家航天事业的每一次前进,都能提振民族自信心。
科技有硬壳,希望可以剥开更多科学的坚果,让更多公众品尝到科学的味道。”
昨天上午,上海科技馆的百米红地毯上,25位在沪优秀科技工作者和4位青少年科技爱好者代表款步走过,2021年上海科技节由此启幕。借助 “云端”直播,他们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成为这个时代最闪耀的“星”。
2015年起,为科技工作者举办一场盛大的“红毯秀”,就成了上海科技节的保留节目。常年埋首于实验室潜心攻关的科技工作者从此有了展示风采、接受鲜花和掌声的舞台。
今年的“科学红毯秀”嘉宾包括医学、航天、船舶等领域的上海科技人才、在沪外国专家、抗疫与科普团队、大国工匠和优秀基层科研党支部,还有《少年爱迪生》节目的获奖学生。为科学铺就一条通往大众的“星光大道”,正是上海这座创新之城崇尚科学精神、尊重科学家的最好注脚。
为了将科学精神传下去,他们来了
“你们好啊!”首先走上红毯的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叶叔华。宇宙中有一颗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全球五分之一人口共用的“北京时间”正是在她的主持研究下诞生。
今年94岁高龄的叶先生,仍在为祖国的天文事业出谋划策。她开创性地提出建设中国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网,倡导建设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推动中国成为世界最大望远镜列阵(SKA)的创始国。她还经常抽出时间为青少年学生指导科学实验、作科普报告,但走红地毯还是第一次。“有点紧张,但很开心。”她说,要趁还能走得动,再为中国科技做点事。
同样第一次走上红毯的,还有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他走遍全国各地,建立起我国水稻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使我国稻种资源的保存量增加了130%。他培育的节水抗旱稻,即使不采用水田模式种植,也能有个好收成,可减少九成温室气体排放,有效助力碳中和。他说:“让更多农业科技成果走向生活,为公众熟知并喜爱,是科学家的责任。所以,今天我来了!”
体验一把被“追”的感觉,他们值得
“丁院士,看这里。”面对观众热情的招呼,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氢科学中心主任、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丁文江频频在红地毯上挥动手臂,微笑致意,体验了一把被“追星”的感觉。丁文江从事先进镁合金研究30多年,率领300多人的团队实现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开发与技术转移的良性互动,曾登上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众多科技领奖台,却是第一次踏上红毯秀。
“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工作的科研人员,我越来越体会到,国之大者在创新,创新之核在有效的科研。”丁文江表示,红毯秀是让公众关注科技工作者、提升科技在社会发展中地位的创意之举。上海科技节为科普提供了舞台,希望能把舞台变成平台,节日变成常态,让大众走近科学,让科学家走近大众。
不久前,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在它背后,有一位上海女科学家默默耕耘与坚守。作为中国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指挥,走上红地毯的张玉花还曾将“玉兔一号”“玉兔二号”送上月球,被亲切地称为“玉兔妈妈”。
美对于她来说,不是漂亮的衣服和光鲜的外表,而是一种自信。这位说话利落、走路带风的航天人说:“每每抬头望天时,都有不一样的情感,国家航天事业的每一次前进,都能提振民族自信心。”
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家,是他们喜欢上海的理由
身为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受邀走上了红地毯。他曾多次来沪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对上海的科创未来十分看好。今年4月,他来到上海,在这座他热爱的城市开展计算生物学研究。“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和上海科技节的举办,让上海的创新氛围越来越好。我在这里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预计会取得一系列令人兴奋的科研进展。”莱维特鼓励年轻人不要怕冒险,不要怕犯错,只有打开思维的禁锢,才有可能遇到“幸运”而有所发现。
继去年参加“科学红毯秀”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昨天再次走上红地毯。作为抗疫与科普团队代表,张文宏不仅牵头制定了新冠肺炎诊疗“上海方案”,还善于用“听得懂的科普”为百姓解疑释惑。他说:“科技有硬壳,希望可以剥开更多科学的坚果,让更多公众品尝到科学的味道。”
今年,和他一起亮相红毯的抗疫与科普团队代表还包括: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上海合成免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应天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传染科副主任曾枚。
科技创新的未来属于年轻人。走上红毯的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组组长、“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刘真说,能与两院院士、诺奖得主一起参加红毯秀,就像是“追星”,他深感荣幸,也有压力。这种压力将激励他把更多精力投入科研,不断探索脑科学的前沿领域。他呼吁更多年轻人以投身科研为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打拼。
- 原标题:29位最闪耀的“星”亮相上海科技节红毯
- 责任编辑: 孙启敏 
-
31省份新增确诊19例,其中本土1例在安徽
2021-05-23 09:42 新冠肺炎抗疫战 -
记住那些“最该被记住”的人
2021-05-23 09:37 -
科学家走红毯不仅是礼遇 更是对科技创新精神的崇尚
2021-05-23 09:35 -
29位最闪耀的“星”亮相上海科技节红毯
2021-05-23 09:30 -
痛心!河北献县5名孩子在村边坑塘溺亡
2021-05-23 08:43 -
首颗实验中培育出的人类心脏类器官:能跳动,已存活3个月
2021-05-23 08:32 医学 -
热解读|这些群众关心事,总书记再次聚焦
2021-05-23 08:25 -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沉痛哀悼袁隆平
2021-05-23 08:24 -
第一报道|习主席的这些话,指明亚洲安全之路
2021-05-23 08:22 -
联合国发文悼念袁隆平: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2021-05-23 08:20 -
全球健康峰会 习近平再发团结抗疫“中国强音”
2021-05-23 08:19 -
长江流域5站超警,中下游干流水位持续上涨
2021-05-23 08:15 极端天气 -
根据袁隆平院士“丧事从简”遗愿,殡仪馆不安排接待群众悼念
2021-05-23 07:51 -
深圳新增1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2021-05-23 07:41 新冠肺炎抗疫战 -
遇灾害天气,甘肃一山地马拉松赛20人遇难1人失联
2021-05-23 07:26 极端天气 -
安徽六安新增1例确诊病例,系影楼工作人员
2021-05-22 23:20 新冠肺炎抗疫战 -
-
“台湾‘护岛神山’搬去美国,如果大陆打来……”
2021-05-22 20:57 台湾 -
国家卫健委已调派专家组驰援云南、青海地震灾区
2021-05-22 20:32 地震 -
第一报道·数学习 | 习主席引领共绘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缤纷长卷
2021-05-22 20:21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相关推荐 -
中国按下“暂停键”,“波音重大挫折” 评论 21“长期来看,特朗普关税或将增强中国国内经济” 评论 131“眼下是美国痛感更强、压力更大,想重回谈判桌” 评论 164“华裔科学家五年前在美坠亡,与美方调查有关?” 评论 146义乌有信心挺过去,心疼美国一秒:他们上哪儿找袜子? 评论 208最新闻 Hot
-
中国按下“暂停键”,“波音重大挫折”
-
“长期来看,特朗普关税或将增强中国国内经济”
-
真急了!特朗普要叫停英伟达对华特供版
-
摩根大通CEO喊话特朗普:中美脱钩不应是美国目标
-
美国网友涌向这家中国电商平台,下载量暴增940%
-
知名华裔教授在美失联,妻子控诉:为这国奉献,却被当罪犯
-
拜登卸任后首次公开抨击特朗普,白宫嘲讽:震惊,我以为他去睡觉了
-
美官员挑拨:匈牙利,要小心中国
-
加税前奏?特朗普下令启动调查
-
法国农业部向广告商提要求:用白人演员替代混血演员
-
刘满仓被逮捕
-
白宫:特朗普希望哈佛大学道歉
-
果然,欧盟白费工夫
-
“眼下是美国痛感更强、压力更大,想重回谈判桌”
-
欧盟抱怨:谈了两小时,不知道美国要什么
-
隔空互怼,万斯批泽连斯基:荒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