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答案年终秀】毛立平:焦虑从未缺席,历史自顾向前
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还是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一下。
其实,学历很卷的问题,在清代就很突出了。大家都读过《范进中举》——《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虽然是清朝人,但写的是明朝的事。在明朝,范进中个举人,仕途基本上就有保障了,所以全家上下才兴奋成那样。但是到了清朝,中个举人就想做官,已经是很难的事情了,还得考中进士才行;后来即便中了进士也常常得不到实职,需要漫长地等待候补。“仕途壅滞”的说法在清代的史料中随处可见。
对于世代从事科举的文人家庭而言,让儿子考中高等功名,也就是获得高级学历的压力非常之大。不少家庭设法送儿子去更好的书院读书,或者聘请名师指点儿子的功课。不少文人回忆说,自己从孩童时代就别的什么都不许做,就是寒暑不辍地勤奋读书,每天都要苦读到深夜,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的故事真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即便如此,也只有少数人能考中进士。大家知道,会试是每三年才举行一次,每次少则数千、多则万余人参加,最终也就录取个两三百人,这个比我们现在985、“双一流”的难度可是大多了。
有学者指出,清代文人之所以喜欢教女儿读书识字,和女儿吟诗作赋,就是为了转移儿子在科举方面形成的压力——如果儿子考不中的话,他还可以用女儿都文采斐然来证明自己的确是诗书之家。因此,清代出现了颇具特色的才女文化。大家读《红楼梦》就会深有体会,女孩子们个个知书达理、文采出众。
87版《红楼梦》剧照
从另一层面来讲,科举及第、金榜题名,固然能够让仕途更有保证,但这并不等于人生的成功。
清代的官员中,张廷玉中进士的名次比儿子张若霭要靠后得多,刘统勋的名次也远远落后于儿子刘墉,但他们的官职和对朝政的影响力显然都大大超越了儿子。事实上,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名臣中,真正的状元、榜眼、探花其实是极少的,很多屡试不第、最后勉强考中之人,反而后来大有作为。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高分低能的学生终究无法胜任激烈的官场竞争。
比如我说两个名字——黄观、钱棨,现场的观众谁听过他们的名字?黄观是明朝人,钱棨是清朝人,他俩是中国古代科举历史上唯二的“六元”状元,就是说在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了第一名,妥妥的学霸无疑,但做官之后就政绩平平,这是他们并不是为人所知的原因所在。这几年,我们网络上批判小镇做题家,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而在多数的清朝人激烈竞争功名和官位的同时,也有一部分人自愿退出了竞争,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躺平”了。
比如蒲松龄,多次科举落第之后,干脆不考了,在乡间树下摆个茶摊,让老乡们来讲讲神怪故事,就是宗师孔子所不屑谈及的怪力乱神,然后写成流传后世的名著《聊斋志异》。
对了,清代还有一本书,书名就叫《子不语》,作者袁枚也是个“躺平主义者”,虽然中了进士,但33岁就辞官回家,隐居在自己的随园之中——当然前提是有点家底哈——每日赏花弹琴,读书会友,写写《随园食单》,告诉人们如何做好吃的,教几个男女学生。当时的随园女弟子是很有名的,出了不少女诗人,而且袁枚的女弟子多数家境殷实,这学费也是一笔收入,以及写出挑战当时的理学思想的《子不语》,相对于很多做了高官的进士同年,袁枚的人生成就和一生的自我实现度显然更大。
(清)罗聘《袁枚像》
从历史看现代,我想对年轻人说的就是:有学历固然是好的,但是想要做出一番事业,并非只有高学历才行,特别是纯粹为了学历而拿学历是没有必要的,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赛道,在年轻的时候多进行一些探索,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开拓思路,积累见识,犯点错也没有什么,毕竟年轻时的试错成本是相对较低的。在读本科生、研究生们,要在大学这样的平台上好好享受学习的乐趣,感受知识的力量,领会大学魅力,不要一味追求高分、奖项、证书,那样就真的舍本逐末了,把大学教育高中化了。
有一种说法,70后认为80后是“垮掉的一代”,80后认为90后是“垮掉的一代”,而90后则认为00后是“垮掉的一代”。纵观历史,总有前人为后人担忧,总有“智者”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而焦虑。但事实上,人类社会越变越好,新一代也总是超越了老一代。在大学中工作的我,对这一点有清晰的认知,我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学生们的素质越来越好了,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也越来越强了,因此我对我们国家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古人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是值得称道的,但有些忧虑的确是完全没必要的,只是他们面对时代转型所产生的精神内耗而已。
所以,让历史映照现实,让我们一同尝试把握历史的律动与时代的脉搏。远离焦虑,唯有深谋远虑。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原标题:毛立平:焦虑从未缺席,历史自顾向前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试驾极越01:谁说智能和操控是矛盾体?
2023-12-05 21:24 -
当“汽车”变身“机器人”,算不算拥有了灵魂?
2023-10-25 17:36 观方车讯 -
铁西区带给我的,是皮糙肉厚
2023-08-13 14:05 -
布林肯来了,“史上最低谷”的中美关系怎样才能往前走?
2023-06-20 08:05 中美关系 -
阳逻,走访大蓝图上的一座智慧小城
2023-05-31 14:26 数字化转型 -
在上海车展感受车界变化,德国专家怎么说?
2023-05-22 10:23 观方车讯 -
110万辆!特斯拉中国近年卖出的车,几乎全部召回
2023-05-16 18:08 观方车讯 -
再砸一万亿日元,丰田“死磕”电动车
2023-05-16 18:08 观方车讯 -
保时捷国产提上日程?最新回应来了
2023-05-10 17:56 观方车讯 -
国六b即将全面实施,约百万库存车受影响
2023-05-10 17:55 观方车讯 -
广汽月度产销快报,三菱不配有姓名了?
2023-05-08 18:43 观方车讯 -
巴菲特:不太可能投通用和福特这种车企
2023-05-08 18:42 观方车讯 -
汽车价格战持续,吉利、上汽“卷起来了”
2023-05-08 18:42 观方车讯 -
360八年来首亏,哪吒汽车成“元凶”
2023-05-06 18:14 观方车讯 -
德产特斯拉,用上了比亚迪电池
2023-05-06 18:13 观方车讯 -
新能源车、海外市场“双双”破百万,这家中国车企创造历史
2023-04-28 17:50 观方车讯 -
外地车轻微交通违法,多地“五一”期间不处罚
2023-04-28 17:11 观方车讯 -
进口车一季度暴跌30%,日系车最惨
2023-04-27 18:07 观方车讯 -
连亏三年后,“路虎”品牌将成历史
2023-04-27 16:18 观方车讯 -
华为刚发布的智驾系统,长安阿维塔第一个用上了
2023-04-27 10:40 观方车讯
相关推荐 -
“华尔街听信特朗普,代价惨痛” 评论 14“看看美国关税大棒,再看看中国海南…” 评论 48全球股市巨震,特朗普还要一意孤行 评论 736“最好的反击就是不反击?中国是个罕见的例外” 评论 315“华尔街不少人想起了2008年金融危机” 评论 177最新闻 Hot
-
“尹锡悦别再扮演总统了,先向人民道歉”
-
“首次准备解除武装,避免刺激特朗普”
-
全球股市巨震,特朗普还要一意孤行
-
美媒紧盯:中国,60天了…
-
美部长:百万美国工人将“拧着小螺丝”造iPhone…
-
马斯克嘲讽“哈佛经济学博士”,纳瓦罗回怼:他就是个卖车的
-
华尔街铁粉变脸:特朗普,收手吧!
-
马来西亚总理领头:东盟要“抱团”
-
美“对等关税”没提俄罗斯,白宫回应
-
“欧洲200欧元,非洲才3美元,我们正面临‘碳掠夺’”
-
美财长试图安抚:股市短期波动,别慌
-
“最好的反击就是不反击?中国是个罕见的例外”
-
一开盘,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新加坡也都崩了
-
勒庞呼吁支持者:效仿马丁·路德·金
-
美股暴跌,美财长:怪DeepSeek…
-
“特朗普这么做就是干涉法国事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