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家建言2024中国经济”系列|连平:一个市场若不重视投资者的利益,是搞不下去的
最后更新: 2024-02-29 08:09:40观察者网:您刚刚提到美联储,很多人会把它调侃为“全球央行”。现在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的加息周期已经结束了,2024年很可能会转向降息。对于这个观点您是怎么看的?您觉得它什么时候或者说在什么情况下会转向降息?
连平:我认为,从目前运行情况来看,美联储的加息周期已走向尾声,或者说已经基本结束。
其实在2023年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美联储就已经开始停止加息了。至于是否降息,我认为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第一,通货膨胀。美国的通货膨胀在未来是不是会进一步下降,达到它所谓的核心通胀2%的目标水平,如果很明显地快速下降,比如降到百分之二点几或者百分之三左右,而且趋势还是进一步下降,那么它的货币政策收得非常紧,维持很高的利率就没有必要,利率太高,对经济是会有伤害的。
第二,看经济增长的状况,如果美国经济下行趋势非常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需要向松进行调整,就要降息。
所以这两方面因素的变化在未来是不是朝着一个同步的方向推进,很有可能会带来美联储降息政策的调整。
从目前的情况看,美联储在今年年中(6月至7月)调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市场上有些预期认为3月可能会降息,现在看来这种可能性相对较小,一个原因是美国现在的通胀运行状况,并不像大家所预期的来得那么快,另一个原因是美国经济增长的状况,从就业这个角度看还是比较好的,当然美国的就业数据还存在争议,统计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不管怎么说,我们至少再观察一个季度左右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晰。
当地时间 2024年1月31日,美国纽约,在美联储决定贷款利率之前,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员在早盘交易中工作。
观察者网:如果真的像您说的,在年中的时候,美国的利率会进行调整,进入到降息的周期,我国的货币政策是不是也需要做一些相应的调整?您觉得我们在应对上可以做哪些准备?
连平: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有种说法叫“以我为主”,即外部环境给我们带来影响和压力时要“以我为主”。
这种压力主要是美联储紧缩后对中国的资本流出、对人民币贬值带来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人民币更多是在基本稳定中出现一定程度的贬值,我们的资本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外流。
这是美国总体的货币政策收紧所带来的效应,值得关注。今年如果美联储要降息,可能会缓解我们的压力。
在年中过后,如果美联储开启了降息,可能会降几次,且逐步推进,一年中降三次至四次都是有可能的。如果美联储打开降息的大门,往后我们的货币政策也可以进一步向松进行调整,比如进一步降准,尤其是降息、降政策利率,它的空间就开始打开了。中国的利率水平其实已经很低,我们的经济增长水平还在5%左右,因此我们的利率虽然没有太大的下调空间,但是还是有空间的。
观察者网:去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其中包括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组建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等,您认为这一系列机构改革及其设置,对我们国家的金融体系、金融业发展,尤其是金融监管具有怎样的作用?在如何加强金融监管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言?
连平:2023年,金融监管体制有一个非常大的动作,就是成立了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且在这个基础之上又成立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另外,各个省市也都建立了地方党委下的金融委员会,把中央金融委员会的体制在党内落地到各个地方上,这是一个重大的变革。
在这之前,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于2017年成立,它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主要目标是把金融归结在一起,由中央、由国务院统一领导。现在又进一步把它的地位提升到中央金融委员会,由总理直接担任委员会主任。这体现出宏观金融管理方面思路的更大变化,对金融有了高度的重视。
这其中有两个看点:
第一,它体现了两个“度”,高度和力度。
从高度来说,中央金融委员会的层次更高,可以说是最高的。过去,中央财经委员会处理所有的财经工作,在一系列有关财经的问题上,重大的决策基本都由财经委员会来考量,金融也是其中一部分。如今金融委员会成立,它和财经委员会并行了,可以更好地进行顶层设计,对国家中长期发展的规划、目标和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决策。
从力度来说,金融上升到了这么高的层次,会更加便于作出重大决策后,举全国之力推动金融的改革创新、金融事业的发展等。
第二,体现了两个“性”,系统性和协调性。
为什么金融要上升到这么一个高度?为什么过去国务院也要成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主要是因为金融当时是多头管理,系统性不够,协调性也不够,没有一个统一的体制。中国有个成语叫纲举目张,意在把许多的“目”通过“纲”举起来,集中起来,协调起来,能够更好地在整个系统中进行掌控,集中统一进行领导。
现在有了这样一个体制,中央金融委员会站在最高的高度,更便于把各个相关部门协调起来,统一起来,使得未来有关宏观金融问题的决策、中长期规划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可以放到最高层面,运用最合理、最有力度的系统来实现这方面的目标。
监管体制在这样一个新框架下,也越来越明确了,更多地朝着统一监管的方向发展。我们成立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这个总局在某种意义上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是相同的,即将该领域中的监管集中统一进行领导。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张菁娟 
-
教师打骂不会做题学生,当地通报:涉事教师停职检查
2024-02-29 07:12 中西教育 -
监管再出手!一私募基金违规超限额交易遭处分,证监会发声
2024-02-28 22:23 依法治国 -
广州沥心沙大桥风险跨梁被拆除,正抢建保通便桥
2024-02-28 22:00 -
有媒体报道私募基金DMA业务收紧,证监会回应
2024-02-28 22:00 观网财经-金融 -
台湾民间人心惶惶?国台办:根本原因在民进党拒不承认“九二共识”
2024-02-28 17:46 -
女企业家陷“寻衅滋事”被批捕,贵州:已成立调查组
2024-02-28 17:19 依法治国 -
国家铁路局:拟在粤港澳大湾区进行轨道交通设施互联、票制互通试点
2024-02-28 15:48 -
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2024-02-28 15:48 -
最高检:个人信息泄露发现难、调查取证难,公众维权难度大
2024-02-28 15:35 -
想给子孙留家当,退休厅长在多地购置13套房产
2024-02-28 15:31 廉政风暴 -
委员建议离线休息权入法,提高隐形加班违法成本
2024-02-28 15:13 话说两会 -
中法联合巨制 央华版话剧《悲惨世界》 2024中法巡演在沪启动
2024-02-28 14:12 -
罗思义:我从未在美媒上见过如此系统性的谎言
2024-02-28 13:23 经济学家建言2024中国经济 -
“有人想让中国采取错误的经济政策,趁机赚大钱”
2024-02-28 13:23 经济学家建言2024中国经济 -
罗思义:未来五年世界经济不是大萧条,而是大停滞
2024-02-28 13:23 经济学家建言2024中国经济 -
“美国‘谋杀’了德国和日本经济,但无法‘谋杀’中国”
2024-02-28 13:23 经济学家建言2024中国经济 -
一渔船在黄海北部沉没:3人失联
2024-02-28 13:22 -
14年“辣招”落幕,香港:所有住宅物业交易无须缴印花税
2024-02-28 11:51 香港 -
国安女警坚守10年,垃圾里找线索揪出潜伏间谍
2024-02-28 11:02 国家安全 -
信息公开与国家秘密保护,保密法如何处理?
2024-02-28 10:55 国家安全
相关推荐 -
中国按下“暂停键”,“波音重大挫折” 评论 73“长期来看,特朗普关税或将增强中国国内经济” 评论 144“眼下是美国痛感更强、压力更大,想重回谈判桌” 评论 166“华裔科学家五年前在美坠亡,与美方调查有关?” 评论 148义乌有信心挺过去,心疼美国一秒:他们上哪儿找袜子? 评论 209最新闻 Hot
-
中国按下“暂停键”,“波音重大挫折”
-
“我们花了22年在中国打造这一切,全毁了”
-
“长期来看,特朗普关税或将增强中国国内经济”
-
真急了!特朗普要叫停英伟达对华特供版
-
摩根大通CEO喊话特朗普:中美脱钩不应是美国目标
-
美国网友涌向这家中国电商平台,下载量暴增940%
-
知名华裔教授在美失联,妻子控诉:为这国奉献,却被当罪犯
-
拜登卸任后首次公开抨击特朗普,白宫嘲讽:震惊,我以为他去睡觉了
-
美官员挑拨:匈牙利,要小心中国
-
加税前奏?特朗普下令启动调查
-
法国农业部向广告商提要求:用白人演员替代混血演员
-
刘满仓被逮捕
-
白宫:特朗普希望哈佛大学道歉
-
果然,欧盟白费工夫
-
“眼下是美国痛感更强、压力更大,想重回谈判桌”
-
欧盟抱怨:谈了两小时,不知道美国要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