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宇舟:2025,西方已经集齐了火山、回旋镖和乌托邦
最后更新: 2025-01-23 08:04:28【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江宇舟】
特朗普1月20日就职,他本次的就职典礼并不太平,内有“独狼袭击”和加州山火;外有威逼盟友、政潮不断。而这背后不仅仅只是局部操作的心血来潮或漏洞失误,更是整个西方阵营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所形成的火山,正在一股股“试烟”,酝酿着更大规模与频率的喷发。
在前文《攻守之势正在改变:2025等待回答的四问》,笔者提出我们已经处于大时代的转折点,本文是前文的下篇,站在传统发达国家的视角,再一次论证力量对比因何而改变,我们所看到的社会现象之下有着怎样的政治经济脉络,而这些问题又是否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共性症结,究竟依靠什么才能打破所谓的“惯性”。
一、西方国家近期政潮的根源,是经济发展陷入了结构性矛盾
近期德法加韩等国政潮不断,美国则在短短四年又一次政党轮替,某些人极力要为我们营造的西方发达国家恢复快、就业好、财富增、外资抢的形势大好,与现实却是那么地格格不入。但凡他们所言有那么几分真实,我们都只能得出一条结论,就是西方老百姓吃得太饱,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换一批更加激进的政府,将对刺激的追求贯彻到底。
其实,吹鼓手举出的每一项“形势大好”的数据,背后都自有一番曲折,了解来龙去脉以后,我们才能明白导致这一系列政潮的经济基础,这是每一户人家普适的柴米油盐、喜乐悲欢。而将这些悲欢汇聚起来,是它们基本面已经出现了普遍性、周期性、结构性的矛盾,在转折点此消彼长的进程中,它们构成了“消”。
从基层角度来看,最直观的痛点就是近年以来生活压力攀升,体感急剧恶化,而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又是疫情爆发以来迅速拉高的通胀,生活成本急剧攀升,美国各主要盟国的通胀率都出现了极其相似的走势。
各国近十年来通胀率对比(单位:%)。 图表来源:Trading Economics。
这种趋同的走势也是西方国家自身经济日益陷入对美依附的缩影。在美国政策的影响下,它们或是对全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家发动贸易战、构筑关税壁垒,主动推高本国从生产制造到消费全链条的物价水平;或是策动多方向的地缘冲突,造成能源危机;或是量化宽松,连续货币超发,且热钱投向脱实向虚,形成大量泡沫……在多方因素影响下,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问题,最终在新冠大流行后被引爆。
即使在官方数据通胀趋于缓解的2023年以来,依然能够看到与官宣数据不符的差距。根据麦肯锡调查,虽然2023年下半年欧盟27国的名义工资增速为6.3%,但实际工资平均比2019年降低1.2 个百分点。2023年,共计88%的欧洲人认为2023年物价上涨,其中59%的欧洲人认为物价“强劲上涨”。欧盟自己的报告也承认,通胀依然是民众认为最重要的议题,没有之一。
物价高企的同时,贫富两极仍在持续分化。据欧洲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基金会(Eurofound)提供的统计图表,法德意等国的收入和工资不平等现象,较疫情前又有了加剧之势。美联储近期公布的2023年底美国家庭净资产统计同样耐人寻味,简单的算术平均,每户家庭资产可达120万美元。不过,如果按每户净资产中位数计算的话,每户仅为19.2万美元,进相当于算术平均数的16%,“被平均”现象更为突出。
2007-2022年德国、意大利、法国的收入不平等(红线)、工资不平等(黑线)和就业水平(虚线)演变。 图片来源:Eurofound。
仍以美国为例,从纸面上看,家庭财富在疫情中反而还加速增长,2020年以来的家庭净资产名义增速达到了40%,哪怕剔除20%左右的通胀,实际净资产仍有20%的增幅。可是其中不乏房价攀升的托举,同样是美联储在2023年的统计显示,房屋价值中位数已是家庭收入中位数的4.6倍有余,美国家庭的住房负担能力降至历史低点。截至2022年,超过3/4的家庭净资产不足10万美元,较2019年疫情时期仅增长了4%,剔除通胀以后将是负增长。
在最近陷入“第51州”风波的加拿大,房地产对资产价格的托举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全国曾在2021-2022一年内平均房价增幅高达30%,大多伦多地区甚至同期增幅达到1.5倍。但超越了需求者正常消费水平的房价最终成了有价无市的纸面富贵,全国房市在没有“三条红线”的情况下陷入了更为严峻的萧条,作为他山之石提醒着大洋彼岸:房地产的结构性调整,根本上究竟是监管的问题,还是价格与需求的问题。
再回到美国,从家庭的收入五等份划分,来看不同层级家庭保有的财富占比,也能发现贫富差距仍在加大,疫情以来,除了最富有的1%家庭财富占比仍在增长,其他层级都在持续下滑。
疫情以来美国家庭净资产(左)和收入五等份的家庭财富占比(右),最富有的1%家庭(深红色线)财富占比仍在增长,而其他层级都有不同程度地下滑。 图片来源:东北证券、路透社。
相比之下,欧美国家的就业确实普遍处于疫情以来的恢复阶段,部分国家的新增就业人数和岗位需求仍处于阶段性高点。但也在积累不确定性,以美国为例,反复“修正”就业人数的伎俩已然路人皆知,即使按纸面统计数据,将一个长周期合订起来看,过去三年,新增非农就业人数也在不断下滑,且作为风向标的建筑业和制造业就业都出现了降温迹象,后者甚至已经出现了负增长。
即使按统计口径,美国新增非农就业也呈现下降趋势。 图表来源:东北证券,2025年美国经济展望,2025-1。
根据美国移民研究中心的统计,美国出生的本土居民正在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进程正在加速,适龄(16-64岁)人口未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16.9%增加到2024年4月的22.1%。
更有意思的是,移民对于就业增长的刺激也在递减,甚至从疫情以前就出现了这样的趋势,截至到2017年,1990年后进入美国的移民及其后代,只是将适龄人口的就业份额从63.9%提高到64.4%。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郭涵 
-
哈萨克斯坦总统最新涉华表态
2025-01-23 07:37 中国外交 -
泰总理用AI说中文:我保证!
2025-01-23 07:23 打击网络诈骗 -
王毅同巴西总统首席特别顾问通话:不应受到第三方干扰影响
2025-01-23 07:23 中国外交 -
特朗普签了:阻止非法移民南部边境入境美国
2025-01-23 06:42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他俩见了,“特朗普无疑将成为一项挑战”
2025-01-22 23:18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他想快意恩仇,实现帝国梦?返祖罢了”
2025-01-22 23:14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就共同打击跨境电诈犯罪,刘劲松做泰、缅驻华大使工作
2025-01-22 22:27 打击网络诈骗 -
宣布拆除前一天,韩国机场公社前社长在家中死亡
2025-01-22 21:53 三八线之南 -
如何看美国政策?冯德莱恩扭头就走
2025-01-22 21:05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英官员会见反中乱港分子,外交部驻港公署回应
2025-01-22 20:25 -
特朗普重启“退群”,联合国公布美国欠款
2025-01-22 20:23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菲方声称逮捕了所谓“中国间谍”,外交部回应
2025-01-22 18:13 中国外交 -
算不算纳粹礼?俄电视台:打码
2025-01-22 17:59 -
“泰国总理将亲自来华作保证”
2025-01-22 16:36 -
发币赚了几十亿美元?特朗普笑了笑...
2025-01-22 16:20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外交部:巴拿马运河不受任何大国直接或间接控制
2025-01-22 16:01 -
特朗普称考虑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外交部回应
2025-01-22 15:53 中美关系 -
鲁比奥中文译名改了意味着解除制裁?外交部回应
2025-01-22 15:51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我们不投资,钱就会流向中国”
2025-01-22 15:49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圣公会主教呼吁特朗普手下留情,共和党议员:把她驱逐出境
2025-01-22 15:45 美国政治
相关推荐 -
“史无前例”,英国政府将接管英国钢铁公司 评论 25“特朗普关税增加金融危机风险,欧洲需要答案” 评论 31美国小企业哀叹:我们呢?我们的活路在哪里? 评论 161美国低调豁免部分商品,“对华关税现首个松动信号” 评论 402“一团糟!关键是,各国能忍到几时?” 评论 160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关税增加金融危机风险,欧洲需要答案”
-
美伊首轮间接谈判结束,伊朗外长:双方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达成协议
-
美国小企业哀叹:我们呢?我们的活路在哪里?
-
“特朗普家族全面参与加密货币项目,获利近10亿美元”
-
旅美数十年后,中国明星数学家夫妇回国
-
美国低调豁免部分商品,“对华关税现首个松动信号”
-
探访义乌后,法媒感叹:美国订单少了,士气反而更高
-
“对抗中国主导地位,特朗普盯上太平洋海底”
-
“一团糟!关键是,各国能忍到几时?”
-
“美国既非全知,亦非全能”,毛宁分享肯尼迪讲话
-
又威胁上了!“再偷水,我就加税”
-
“骑虎难下!对美国人来说,真正的痛苦即将袭来”
-
“中国尊重合作,比特朗普要人拍他马屁,更受全球欢迎”
-
马斯克“不安”了
-
AI(诶哎)还是A1(诶万),美教育部长傻傻分不清楚
-
“中国药活性成分性命攸关,美国被卡脖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