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晓原:一个西方立场的切尔诺贝利故事
【导读】 本文为江晓原为《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美】沙利希·浦洛基著)新译本的审读意见。
【文/ 江晓原】
核电成本为何难以估算
在许多人心目中,“新能源”中当然包括核电。但实际上核电在“新能源”中居于一个非常奇怪的地位,有时它被排除在诸“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等)之外,有时被包括在内,却又被限定为“聚变核能”——那是至今还远远无法实际应用的设想。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Al Gore)在他的《未来:改变全球的六大驱动力》(The Future: Six Drivers of Global Change,2013)一书中,对于如今备受争议的核电着墨不多,不过他认为:“最近几十年来,核反应堆的成本由于各种原因一直在大幅稳步上升。在发生日本福岛核电站悲剧之后,核能源的前景进一步暗淡下来。”他还认为,虽然世界上仍有不少核电站正在建设中,“但是以低碳能源选择评估标准来看,核能源的成本和潜在安全隐患都是显著的负面因素”。
戈尔的上述措词已经十分谨慎,而他在另一本著作《我们的选择——气候危机的解决方案》(Our Choice, A Plan to Solve the Climate Crisis,2009)中,则明确告诉读者:“核能的利用处于停滞和倒退状态”。戈尔在这一章中谈到了核电目前的两个致命问题:
一是核电设施本身的安全难以保障(注意此书作于日本福岛核电灾难之前),二是核电运行中产生的核废料无法长期安全存放。这两个问题也正是人们质疑核电最主要的原因。
我们经常被告知,核电是“高效、经济”的,但戈尔所说的“核反应堆的成本由于各种原因一直在大幅稳步上升”,是指目前很难在美国或欧洲找到一家著名的工程公司愿意为核电厂的建设成本作出估算,他还引用“世界核能组织”战略与研究部门主任史蒂夫·基德在《国际核能工程》中的说法:“要对当前的核电厂建设成本作一个精确的估计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为什么核电厂的建设成本难以估算呢?其实不难理解——在核电的上述两个致命难题目前尚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核电厂的潜在风险最终都将由社会及政府来承担,其建设成本当然就无法精确估算了。切尔诺贝利(1986)和福岛(2011)的核电灾难都证明了这一点。
“与魔鬼同行”
考虑到全球对电力的需求仍在快速增长,地球上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储量都是有限的,而能够替代上述三者的能源方案中,目前核电相对来说是最为成熟的。人们经常等不及新能源的研发和推广,所以核电在许多人看来仍是目前难以放弃的选择,遂有“核电就是魔鬼也只能与它同行”的说法,因为核电确实存在着隐患和难题。
我们多年来习惯把科普看作一种歌颂科学技术的活动,而在传统的科普理念中,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任何危害和负面作用,都被断然排除在科普内容之外。例如有关核电的科普,总是强调核电如何“高效”“清洁”“安全”。但对核电实际面临的问题和可能的危害,则几乎总是绝口不提。切尔诺贝利核电灾难通常被认为属于“环保”话题,而不是核电科普的题中应有之义。
例如,核电站最大的问题,是它运行中所产生的放射性核废料。世界各国都为此事大伤脑筋,至今尚无完善的解决办法。在世界各地的核电运行中,核废料继续分分秒秒在产生并堆积起来。
废料被储存在硼水池中,大概几十年之后再进行永久处置(图源:网络)
美国和日本的办法,起先是将核废料装入金属桶后丢进大海(让人直接联想到现今日本悍然将福岛核污水排海)。以《寂静的春天》名世的蕾切尔·卡森,曾长期在美国联邦政府所属的“鱼类及野生生物调查所”任职(1935~1952年),在此期间她撰有《海洋传》(The Sea Around Us),在1961年的修订版中(这个版本的中译本序是笔者写的),她向读者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
人们长期以来把海洋当作一个排污场,所以核废料也被装入密封桶中沉入海底。虽然当时说应该沉入1800米深的海中(卡森指出有时它们实际上被丢弃在更浅的海域),但是这些密封桶的设计寿命有限(50年左右),而且人类对海洋深处的情况还很不了解,一旦污染物泄漏会有什么后果?卡森对此提出了深切的忧虑与警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的许多研究也表明,由于海中的动力过程以及生物作用等影响,深海存放核废料是不安全的。卡森指出,海洋不能无止境地吸纳各种垃圾,而是一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命体。海洋中的微生物会吸收那些污染物质,而微生物又会被大生物吞噬,而大生物又会四处活动,将这些有毒物质进一步扩散,而人类最终还要吃各种鱼……
后来联合国禁止继续向海洋丢弃核废料,美国就计划在尤卡山的地下隧道存放77000吨高放射性核废料,但不幸的是他们现有的核废料已经足以填满尤卡山;日本则打算在青森县建立“核燃基地”,计划在那里堆放300万桶核废料,并持续管理300年。而以核电运行中产生的废料之一放射性钚239为例,它的半衰期就长达24000年,持续管理300年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本书的可取之处
在上面的背景之下,再来看这本《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Chernobly: The History of a Nuclear Catastrophe),就容易获得正确的理解并吸取有用的养料了。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周子怡 
-
华为:已为全球9000万偏远地区人口提供联接能力
2023-11-21 18:02 观网财经-科创 -
可承受几十万次折叠!我国首条,正式投产
2023-11-20 22:45 科技前沿 -
世界首创!雄安“地下城”用上了
2023-11-20 14:30 雄安新区 -
我国首只全流程国产化培育的克隆猫诞生
2023-11-20 11:50 科技前沿 -
约270万行代码!我国自主研发地球系统模式发布
2023-11-18 14:50 -
中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成功升能加速 增强器束流能量达60亿电子伏特
2023-11-17 20:18 能源战略 -
北斗系统正式加入,今后可全球民航通用
2023-11-16 08:49 航空航天 -
李彦宏:不断重复开发基础大模型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2023-11-15 21:27 观网财经-科创 -
0.015毫米!世界最薄,中企成功轧制
2023-11-14 11:35 -
300个上榜!工信部公示《2023年5G工厂名录》
2023-11-14 10:37 5G -
中国“机器化学家”成功创制火星产氧电催化剂
2023-11-14 06:49 科技前沿 -
世界互联网大会十周年,商汤科技元萝卜AI下棋机器人引围观
2023-11-13 15:43 -
全球首条!我国开通1.2T超高速下一代互联网主干通路
2023-11-13 11:51 -
痛悼!他走了,享年89岁
2023-11-12 22:11 -
正式揭牌!预计明年投用
2023-11-12 20:34 科技前沿 -
又一大国重器!全球最大18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下线
2023-11-11 16:00 中国精造 -
登上《Cell》封面,我国科学家首次构建胚胎干细胞嵌合体猴
2023-11-10 08:18 科技前沿 -
我国科学家实现基于器件无关量子随机数信标的零知识证明
2023-11-09 18:19 -
750千伏输电线路最长省级主网架建成
2023-11-09 17:25 -
华为云CEO:依托中国市场,有机会构建一个全新技术生态
2023-11-09 14:33 观网财经-科创
相关推荐 -
这场贸易战,美国就是个“纸老虎” 评论 39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评论 218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评论 225“英伟达很急:别再卡了,中国自研芯片已突围” 评论 145“痛苦!关税战被中方拿捏,美国只能二选一” 评论 99最新闻 Hot
-
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
“中国深知‘广场协议’是致命的,特朗普别想了”
-
“中国稀土,关乎美国人生死”
-
美军高官着急:中国速度太快了,是美国3倍
-
德银:中国客户减持美债,转头买欧洲资产
-
美国对中国再下黑手,“黄仁勋道出最大担忧…”
-
跟特朗普谈,拿中国当筹码?英财相:蠢死了
-
加总理扬言:除了中美,还有其他人
-
美方将不再斡旋?梅德韦杰夫喊话欧盟:学着点
-
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
“英伟达很急:别再卡了,中国自研芯片已突围”
-
印尼让步了
-
“痛苦!关税战被中方拿捏,美国只能二选一”
-
西藏日喀则市原副市长张云宝被查,长期在水利系统工作
-
轮胎高速路上狂奔后滚进服务区致人死亡,重庆警方通报
-
中国在智利合建天文台项目,美国又伸黑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