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晓原:疫情三年,科学技术改变我们了吗?
最后更新: 2024-05-08 17:51:07这个故事说明,在面临疾病和病毒折磨的时候,人有时候是很无助的,这时候信任谁就显得非常重要。
有些问题科学技术能够解决的非常好,比如说坐高铁又舒适又快捷。但是面对疫情和疾病,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科学技术也不顶用。我们发现即便是全世界的医学家加在一起,对这次疫情的认知都还远远不够。
所以,我们要知道科学的局限性是永远存在的,只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前进,我们还是能够解决越来越多的问题。
世界上不存在纯粹的科学
观察者网:有关科学的政治化,比如是否戴口罩,病毒的溯源,辉瑞的P药,因为卷入了中美意识形态争端,这三年疫情期间在国内外网络上讨论得非常激烈,您如何看这些问题?
江晓原:如果我们回顾1918年大流感的历史,就会发现口罩是美国一个军医最早提倡戴的,他认为戴口罩可以有效避免感染,后来逐渐推广开来。从1918年大流感疫情中的很多老照片可以看到,那个时候美国的各界人士,官员、工人、士兵……都戴着口罩,当时没有任何政治问题,还被视为一种科学应对疫情的方式。
那么这次为什么会有问题了呢?这纯属西方自己导演出来的。因为疫情爆发的时候,中美之间的贸易战、科技战正在进行。美国人看到中国人普遍戴口罩,他们就将口罩政治化,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对中国人戴口罩进行嘲笑和诋毁。但是后来,当西方的医生也提倡戴口罩的时候,他们还是不得不戴上了。
在新冠爆发初期,口罩问题是疫情政治化的例证之一
这次疫情有一个深刻教训:如果把科学技术问题政治化,会产生严重后果,最终将得不偿失。就美国而言,如果他们能像100年前那样戴口罩,死亡人数应该能少一点。
当西方政客鼓噪“武汉病毒”的时候,很明显就是把科学问题政治化。世卫组织也反对将新冠病毒这么命名,现在很少有人这么说了,可见这种说法在世界上并不得人心,只是疫情初期一些西方政客想通过丑化中国捞取政治资本而已。
就好比1918年的疫情被称为“西班牙大流感”,这对西班牙也是不公平的。这个流感倒是和美国有很大关系。
P药的问题更复杂一点。我们国内医学界的一部分人积极主张引进P药,但是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P药并不能根治新冠病毒,它只不过是能在感染初期抑制病毒的复制,因此能够防止发展为重症。P药也有副作用,其中一项重要的副作用就是可能会引发心梗。
当然关于P药我们目前也没法得出更多的结论,因为本来辉瑞也承认P药有副作用。副作用本身就是个概率,有的人服了有这种副作用,有的人没有;而且有重有轻,具体到每个个人的时候就很难得出确切的预期,也很难有确切的结论。
目前医学界的态度也是分裂的:一部分人不相信P药,另一部分人主张还是应该给各个医院都配备起来。在要不要服用中药的问题上,医学界也很分裂,针尖对麦芒。面对新冠,很多人最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
观察者网:以前我们经常说科学无国界,科学无国界和科学政治化有平衡点吗?
江晓原:人们通常讲科学无国界的时候,都暗含着对科学的假想,就是认为有一种纯粹客观的科学。实际上科学很多情况不是那样纯粹客观的,特别是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解决方案的时候。
从历史上看,科学政治化基本上都是政治家干的事儿,特朗普就是一个典型的将科学政治化的政客。
现在我们官方媒体上能接受的一种说法是: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意思是说作为一个科学家,还是应该从祖国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科学和技术不一样。基础科学的成果,都是没法申请专利的,比方说什么日心说、相对论……科学只是对外部世界的图像描绘而已,一旦公布或者发表,全世界就都知道了,从这个角度看,科学是没有国界的。
技术是牵涉到直接利益的,要通过专利来获得、来保护它的经济利益。技术成就是有国界的,尤其是那些关乎国家安全的技术成就,或者关乎巨大经济利益的技术。比如核武器从来不会买卖,因为它是一国极高的技术成就,当然是有国界的。再比如辉瑞的P药涉及重大经济利益,他们有专利保护,我们无论是国家层面纳入社保的采购,还是企业层面的仿制授权许可,都需要去谈判。
科学主义的终结?
观察者网:回顾来看,疫情三年,据您观察,人们对科学和技术的认知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能否可以得出结论,这是科学主义的终结?
江晓原:科学主义的概念我总结了三个标准,就是认为科学等于正确,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科学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如果相信这三条,就是信奉科学主义。
就这三年疫情来说,如果想象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这两个阵营打比赛,谁得分了?谁失分了?我的判断是,到现在为止,从理论上说,双方都没得分。当然现在还没有尘埃落定,不排除后面还会有新变化。
如果说这三年的疫情冲击了人们对科学的信念,我觉得这个也不成立。以我的看法,把科学技术视为两个平行系统,分开来看,科学在整个三年疫情中基本上是置身事外了,因为我们对外部世界的图像并没有什么改变,我们只是在使用技术(疫苗、药物、口罩、各种码的大数据等等)来对抗疫情。
技术上,我们现在也没有取得特别大的成就,因为最重要的技术比如疫苗,效果也不理想;特效药目前也还没有。特效药按我的理解就是,服用后患者的身体状态很快就回到从前了,就像我用醋涂在被马蜂蛰过的伤口上,马上就消肿了,手掌恢复如初。显然到现在还还没有研制出这样的新冠特效药,我们主要还是依靠自身的免疫功能来修复新冠病毒对我们身体器官的伤害。所以技术在疫情面前,到目前也还谈不上得分。
观察者网:那既然科学主义没有得分,可否说反科学主义的主张“科学不等于正确,科学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科学不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就赢了?
江晓原:你引号中的话,本来就是对实际情况的描述。至于疫情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医学的经济驱动问题、药物的有效性问题、科学的局限性问题等等,都是原来就有的问题。三年疫情,并没有产生新问题,也没有解决旧问题,所以我认为,从理论上说两边都没得分。
但是,从公众对科学的认知这个角度来看,科学主义显然是失分的。
因为三年疫情,突显了科学的局限性,突显了当代医学体系的种种缺陷(医务人员的辛苦和献身实际上是这种缺陷的反映和后果),使得不少公众原先的科学主义信念开始崩塌。
这种信念是多年来由一些缺乏深思熟虑的科普宣传所灌输的,在理论上本来就是站不住脚的,只是因为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绝大部分人并不需要去思考这些信念正确与否,通常也没有机会去检验这些信念在实践中能否成立。
但是三年疫情,以一种我们并不欢迎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强迫我们去检验这些信念能否成立,而且得到了明显是负面的结果。这不能不使更多的人开始思考科学的局限性,这当然就导致科学主义在公众心目中的失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苏堤 
-
国际首次!“量子模拟的圣杯之一”,我国科学家取得重大进展
2024-05-06 12:12 科技前沿 -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2024-05-03 17:19 航空航天 -
环环相扣、步步关键!嫦娥六号月背出差之旅日程表
2024-05-03 16:22 航空航天 -
今天上午太阳爆发强耀斑,对我国上空电离层产生影响
2024-05-03 14:09 天文 -
嫦娥六号任务首选窗口瞄准今日17时27分发射
2024-05-03 07:39 航空航天 -
嫦娥六号计划5月3日发射
2024-05-01 18:26 航空航天 -
准备就绪!嫦娥六号完成发射前最后一次系统间全区合练
2024-05-01 15:52 航空航天 -
币安创始人赵长鹏被判4个月监禁
2024-05-01 10:10 疯狂比特币 -
中美研究合作:核聚变实验实现两方面关键技术突破
2024-04-30 07:33 科技前沿 -
全球运营商最大单体智算中心投产:2万张卡国产化率超85%
2024-04-28 15:14 观网财经-科创 -
“5台ASML极紫外光刻机就相当于2022年欧盟对华葡萄酒出口总额”
2024-04-27 09:01 观网财经-海外 -
刷新纪录!这一国产芯片交付
2024-04-26 09:13 科技前沿 -
华为官宣:盘古大模型5.0将和“纯血鸿蒙”一同亮相
2024-04-25 10:37 观网财经-科创 -
杨利伟获得钱学森最高成就奖
2024-04-24 15:36 航空航天 -
“80后”神十八乘组亮相 简历来了
2024-04-24 11:13 航空航天 -
中国将实施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
2024-04-24 09:40 航空航天 -
《三体》重要情节被验证?中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电磁波动态传播
2024-04-23 20:29 三体 -
神舟十八号任务完成全区合练 发射场做好应对风沙天气准备
2024-04-23 12:55 航空航天 -
阿斯麦:不走了,就在荷兰扩张
2024-04-23 11:08 观网财经-海外 -
神十八发射场区全系统合练,近日将择机发射
2024-04-21 16:56 航空航天
相关推荐 -
关键时刻,外贸大省如何突围? 评论 26“特朗普会输,‘用谈判孤立中国’行不通” 评论 89“中国代表团访问巴西,探讨两洋铁路” 评论 192直播:如何应对特朗普贸易战——来自毛泽东的智慧 评论 30最新闻 Hot
-
“特朗普认为欧盟在占美国便宜,别指望梅洛尼能谈成”
-
“为防止被美国偷窥,连英国也支棱起来了”
-
特朗普:鲍威尔赶紧下台,总是迟、总是错
-
“中国有韧性美国则不然,特朗普已经搞砸了”
-
关键时刻,外贸大省如何突围?
-
“中国代表团访问巴西,探讨两洋铁路”
-
“世界贸易将围绕中美运转,美国如此笨拙…”
-
“中国将缺席,英国遭受打击”
-
“美国设下陷阱,韩国主动入局,要重现广场协议?”
-
美媒感慨:2小时→1分钟,中国又一壮举
-
“英伟达对中国客户隐瞒了…”
-
美国土安全部长放狠话:哈佛如果不从命,就别想再招外国学生
-
武契奇:天塌下来,我也不改主意
-
特朗普突然现身美日关税谈判,“背后是市场压力”
-
沙利文猛批特朗普:中国可不会像苏联那样崩溃
-
美国“吃货”欲哭无泪:特朗普逼着中餐馆换料,味儿不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