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晓原对话刘兵: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不将技术看作科学的附庸
最后更新: 2021-09-07 15:59:56【导读】 日前,《技术史》(全八卷)出版。围绕这部鸿篇巨制,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与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刘兵展开了对话:
江晓原:鸿篇巨制的《技术史》(A History of Technology,1954~1983),17年前出版过中译本(七卷本,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现在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了新版(八卷本,增加了索引卷)。对我最近的研究而言,这个新版的到来简直是太及时了,太合适了!
因为最近两年,我对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从发表“科学画图景,技术见真章”的公开谈话开始,我的想法迅速发展,我现在认为: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将技术和科学看成两个独立的平行系统,而不是将技术看成科学的附庸。以前我们谈到过技术的历史比科学更长,就是这样的理由之一。
另一个重要理由是,许多科学理论,恰恰是靠了技术的力量才得以证实、光大乃至封神的。比如,如果没有原子弹和核电站,关于核物理的理论,就会和千千万万曾经出现的科学理论一样,尘封在故纸堆中。所以,将技术和科学看成两个独立的平行系统,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
归根结底,改变世界的是技术。那些真正改变我们生活的其实都是技术。仔细想想,从我们的高铁、5G、北斗、手机、两弹一星……哪一样不是技术?和许多科学理论不同,技术成就不会无法验证,技术成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解决一个问题,管用就是管用,不管用就是不管用。技术成就也不可能变成像“宇宙的最初三分钟”那样无法验证的东西,技术一定是可验证的,成就是成,不成就不成,所以我说“技术见真章”。
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重新来回顾技术的历史,就会感觉眼前一亮。所以《技术史》新中译本的出现,就像一片明亮的阳光,将照亮我们理论思考和发展的新征程。
《技术史》(全八卷),[英]查尔斯·辛格、E.J. 霍姆亚德、A.R. 霍尔、特雷弗·I. 威廉斯主编,姜振寰等主译,工人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1980.00元。
刘兵:确实,在以往传播中常规的说法是,科学是基础,技术是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当然也不排除有这样的例子,但在技术史上,更常见的,还是技术以相对独立的方式自己发展起来。那种从科学到技术的单向的发展,应该更主要是以一种理想化的哲学理论的方式来看科学发展和技术发展的关系。而历史维度的探索,则会以相对更符合实际的方式揭示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历程。尽管在这种发展中,两者也有各种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情形。
就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而言,显然技术的作用要远大于科学。但长期以来,在对技术的关注方面,无论是技术史还是技术哲学,其被注重的程度,似乎都远不如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这背后的道理,倒也是值得人们反思的。
人们的哲学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如何看待历史、撰写历史和理解历史。这套《技术史》初版是在20世纪50年代,自然其撰写也会与当时人们看待技术的眼光有关。但历史的好处在于,至少从其中讲述的史料和史实中,持新立场的人们也可以看出新东西。也许,你前面的讲法,也有这方面的因素吧。
江晓原:确实如此。在将技术视为科学附庸的那种图景里,不仅容易忽视技术本身取得的成就,更严重的问题是,经常将技术的成就算在科学的账上。技术和科学,谁的成就就应该记在谁的账上,为什么要强调要这一点?因为这关乎我们对资源的投入。
如果技术的成就总是被记在科学的账上,科学当然就有理由要求社会做更大的投入。如果我们把账算清楚了,发现科学那个账上其实成绩只有一点点,而技术的功劳簿很厚很厚,我们当然就会在技术上投入更多资源。而这部《技术史》,恰恰就是一本很厚很厚的技术功劳簿。它非常适合帮助我们将以前那些糊涂账算算清楚。
举例来说,《技术史》第3卷第21章讨论了世界各大文明的七种历法,以及有关的周期问题;第22章讨论了各种类型的天文仪器。历法和仪器,当然都是技术,但是在以往的科学史著作中,这两个内容几乎毫无例外总是被放在“天文学”的章节中来讨论,而天文学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科学的冠冕,人们也一直在观念中习惯于将历法和天文仪器视为理所当然的“科学成就”。
严格地说,第3卷这两章中的“技术功劳簿”还远不是完备的——因为其中完全没有讨论中国特有的阴阳合历,也没有论及中国古代的赤道式天文仪器系统。但这点可以理解的瑕疵并不会摧毁这两章的价值,因为重要的是,作者将以前向来记在科学账上的成就,正确地记在了技术的账上。类似这样的例子,在这部《技术史》中还可以找到不少。
刘兵:将科学与技术的功劳簿分开,这确实是一个挺好的想法,阅读这本技术史,也确实能够达到这一目的。不过,摆功只是技术史功能的一部分,与“功”相对的,自然也可以有“过”,就“过”来说,有时技术更为直接地对人类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对此,虽然也有人强调技术本身是中性的,问题出在使用技术的人,但这并不能算是让人完全满意的回应。因为有些技术确实从一开始就不是以向善的目的被搞出来的,因而现在国际上才会强调科学技术工作者要进行“负责任的创新”。
我们应该意识到,毕竟此套书成书的年代较早,那时,像中国古代技术这类非西方传统的技术还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关注,所以才会出现你所说的“技术功劳簿”还远不完备的情形。另外,这套书在写法上,也主要是内史的倾向。随后的学术发展中,虽然技术史仍不像科学史那样被更多的人谈论和重视,但在对技术的历史、哲学和社会的研究中,还是有着大量的新成果、新观点的。
然而,即毕竟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套同类书在规模上可与此书相媲美,如果能够借鉴后来在对技术的人文研究中的新观念来阅读,此书丰富的史料与史实还是非常有意义,可以读出新感悟的。
- 原标题:江晓原、刘兵|必须重新思考技术和技术史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吴立群 
-
俄解密档案:苏联要求引渡731部队负责人,美多次回避
2021-09-02 16:27 日本战犯笔供 -
河南发现世界最古老造币厂
2021-08-09 15:53 考古 -
1921-2021党史百问汇总
2021-07-06 10:25 建党百年 -
李光耀观中国:“中国有自己的方式”
2021-07-06 09:52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没有列宁主义,五四运动的归宿就是街头政治
2021-07-03 08:41 人间正道·中共建党100周年 -
朝鲜发掘9座高句丽古墓:有助于研究“千年强国”
2021-06-30 10:17 朝鲜现状 -
我在狱中读毛选 ————曼德拉与中国革命的不解之缘
2021-06-15 09:54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机密文件首次证实: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骨灰被美军扬进太平洋
2021-06-07 09:50 日本 -
加拿大为发现215具原住民儿童遗骸降半旗
2021-05-31 06:40 -
《觉醒年代》编剧龙平平:弹幕这句话,让我流泪了
2021-05-13 00:25 建党百年 -
“一个共产党员与广大群众取得密切联系时就具有无比的勇气和力量”
2021-05-08 08:52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河南巩义宋陵上种田,河南考古院:正在进行环境整治
2021-05-06 23:15 -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经历过哪些“至暗时刻”?
2021-05-04 08:17 人间正道·中共建党100周年 -
累计接待国内外参观者逾亿人次,毛主席故居修缮开放
2021-05-03 15:16 -
基辛格:毛主席亲自指示邀请美国乒乓队访华
2021-04-24 15:22 中美关系 -
“中国抗战的希望在西北”
2021-04-20 08:24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他是国家占人口80%的农民的化身”
2021-04-19 07:10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将是我度过余生的地方”——“纸老虎女士”的六次访华
2021-04-15 10:19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打仗总要死人的…不要是我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2021-04-04 15:32 -
抗美援朝老兵的遗憾:没能看到台湾解放,祖国统一
2021-04-04 08:38 人间正道·中共建党100周年
相关推荐 -
深度揭秘:美国全方位介入俄乌冲突,欧洲人听了都吃惊 评论 109“中国行动计划”重启?FBI突袭知名华裔教授住宅 评论 297“这个禁令,欧洲企业也得听” 评论 105万斯“强登”,丹麦坐不住了 评论 170最新闻 Hot
-
深度揭秘:美国全方位介入俄乌冲突,欧洲人听了都吃惊
-
“拉群门”后,“万斯等人建议将他扫地出门”
-
特朗普:普京的话让我很生气
-
“中国行动计划”重启?FBI突袭知名华裔教授住宅
-
“我不在乎涨价,这样他们就会买美国车了”
-
“这个禁令,欧洲企业也得听”
-
“牢记二战日军士兵勇敢精神”?美防长又被喷了
-
上个任期自己签的协议,特朗普可能也不认了
-
万斯“强登”,丹麦坐不住了
-
美防长秘密文件曝光,又冲中国来
-
“我们很快会看到中国救援队,而美国却不见踪影”
-
离大谱!美防长“迷惑行为”再+1
-
“抢夺中国主导地位,美国快走火入魔了”
-
丹麦忍无可忍,“怎么说话呢!”
-
尹锡悦“最后一搏”?文在寅遭检方传唤
-
《自然》调查:超75%在美科研人员想“r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