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成昊:美国学者对我说,中美之间哪怕互相争吵,也比不说话强
最后更新: 2024-04-03 14:31:53观察者网:除了您刚才提到的对华政策,美国战略界人士如何看待大选后美国整体外交政策走向?哪些是他们重点关注的?
孙成昊:这个问题他们谈得也比较多。尤其是如果特朗普胜选,美国整体外交政策会出现一些变化。首先是美国可能会背弃全球主义,对全球治理的参与会减少。
第二,美国战略界人士担心美国的同盟体系出问题,例如在乌克兰危机上,美国对乌援助、对欧洲的支持都会下降。这种情况下,欧洲能否以一己之力支持乌克兰对抗俄罗斯,这是有争论的。他们还担心特朗普会和俄罗斯达成“越顶外交”,美国越过欧洲和乌克兰,和俄罗斯达成“大交易”,施压乌克兰作出妥协。
在亚太同盟体系方面,目前拜登特别强调扩大美日韩三边合作。美方人士认为,如果特朗普重新执政,这个关系可能往后退。而一旦日韩的不安全感上升,未来韩国是否会寻求拥核?
美国在全球层面的外交调整,也都会影响到中美关系,进而蔓延到中欧关系,中国和日韩的关系。如果特朗普执政,美国外交政策的不确定性是远远大于拜登的。
当地时间2023年8月18日,美日韩三国领导人在马里兰州戴维营举行新闻发布会 图源:视觉中国
观察者网:中国议题在此次美国大选中的比重如何?
孙成昊:目前还处在大选比较早期的阶段,各候选人最关心的问题是竞选资金和美国国内议题,对中国议题的讨论度并不高,但之后可能会逐渐浮现。
要说近期美国炒作比较多的中国议题,就是有些人和机构宣称中国“干预”美国大选。这次在美国调研期间,也有人对我们提过这个事,他认为中国在利用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传播虚假信息。我们就反问他,你觉得中国倾向于哪个候选人?他答不上来,因为他也知道,无论是谁当选对中国而言都有利有弊。
很多中国议题不见得和大选直接相关,但会因为大选这个背景被炒作,比如最近拜登宣布要调查中国制造的联网汽车。像是“摇摆州”密歇根州,汽车工人联合会的势力非常强大,无论是拜登还是特朗普都想拉拢当地的选民。在这个背景下,原本已经存在的中国议题就会被放大。
观察者网:美国中国问题学者李成去年离任美国顶级智库、回到中国任教,他此前提到,美国的“知华派”面临被排挤、被边缘化的境地。据您观察,美国战略学术界存在这样的趋势吗?
孙成昊:李成教授长期在美国智库工作,对这个问题有切身体会。我这次只去了美国一周,不太好回答,但我可以分享几点对美国智库学者的观察。
首先,我觉得不能简单给一名美国战略界人士打上标签。现在想在美国找一个在所有问题上都对中国很友好的学者,是很困难的。所谓的“鹰派”“鸽派”“知华派”“强硬派”,不见得在所有问题上都软弱或强硬,还是要区分议题。有些人在地缘政治问题上特别强硬,意识形态很浓厚,但他又非常支持两国的人文交流。因此不能把这些学者的观点简单化。
第二,在和美方的交流中,他们会有抱怨和关切,但没有人是来吵架的,他们会解释美国这么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即便是所谓的“强硬派”,我们也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很有用的信息,包括他支持某个强硬政策的理由。无论我们是否认同这些理由,都得先去了解,才能进一步沟通。
这里还是要回到我们一开始说的,双方要加强交流。交流的意义在于,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看到某位作者的一篇文章,就认定他是一个“强硬派”,但和他多聊一会儿,就会发现他在没有发表过文章的议题上,是另一个立场。
我还注意到,我们走访的这些智库中,有些学者曾经到中国进行短期交流访问或学习语言,他们在对华议题上普遍更为理性,也更愿意和我们交流。他们会主动聊起当年在哪个学校学习,和哪位老师比较熟,彼此之间好像有了一种潜在的联系,而不是一上来就讨论比较“硬核”的议题。
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中美之间人文交流很重要的原因。我们还是要尽量多邀请这些人来中国,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中国是什么样的状态,这不但有助于他们的研究,也有助于彼此增信释疑。
观察者网:您多次强调中美之交要加强交流,作为我国“二轨外交”的重要主体,智库是如何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
孙成昊:第一,相较于政府之间的交流,智库的角色更为灵活。一方面我们紧跟政策,了解官方立场,并且对此有着一套研究和看法;另一方面,我们没有那么强烈的官方色彩。这样的身份使得我们更容易与美国方面进行交流,为中美关系起到桥梁作用。
第二,“旋转门”机制是美国智库的一大特色,我们接触的很多美方智库人员,要么曾经是美国政府官员,要么将来有可能进入美国政府,和他们的交流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彼此的熟悉度,我觉得这是有利于推动中美关系向前走的。
第三,对于政策研究而言,如果我们对一个国家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局限于网络中,可能会不够全面。如果我们不去深入了解对方的战略界,和他们面对面进行交流,而只是看他们的言论和文章,并以此判断美国对华政策变化的话,就会产生偏差和误导。另一方面,美方人员之中可能也有人对中国的了解只停留在纸面上和电脑前,也许他心存疑虑不愿意来中国。如果我们先迈出这一步去接触,第一是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第二他们可能也会想是不是应该去中国看看。
在当前中美关系比较复杂的背景下,如果智库能够积极发挥作用,无疑是有助于两国关系更健康稳定发展的。
标签 中美关系- 责任编辑: 王恺雯 
-
“要是美英法的使馆遇袭,你们还会是这个反应?”
2024-04-03 14:19 -
印度外长称“重视制造业与中国竞争”,美媒:赢了越南再说
2024-04-03 13:49 龙象之间 -
这次让西方震怒的袭击,“以色列故意的”
2024-04-03 13:13 巴以恩仇录 -
为防美国钢铁公司被日本收购,美政客炒作:新日铁曾帮中国…
2024-04-03 11:34 中美关系 -
记者追着布林肯“痛点”猛捶:问题岂不是更大…
2024-04-03 11:30 巴以恩仇录 -
安理会就伊朗使馆遇袭开会,耿爽提到了25年前的中国驻南联盟使馆
2024-04-03 11:26 中国外交 -
博茨瓦纳总统:这么喜欢大象,送2万头给德国
2024-04-03 11:16 德意志 -
自然资源部:本次海啸灾害过程基本结束
2024-04-03 10:38 地震 -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总统西米纳将访华
2024-04-03 10:35 中国外交 -
拜登表态
2024-04-03 10:08 -
“不想过度依赖中国”,美日达成一致
2024-04-03 09:58 中美关系 -
普京:有人想为拿破仑和希特勒复仇
2024-04-03 09:28 -
北约计划为乌设立1000亿欧元“防特朗普”基金
2024-04-03 09:20 乌克兰之殇 -
以色列辩称:夜间错误识别,抱歉
2024-04-03 09:14 -
“今年新增俄控土地403平方公里,继续向西击退乌军”
2024-04-03 08:36 俄罗斯之声 -
日本测得7.5级地震,预计将引发3米高海啸,福冈总领馆发布提示
2024-04-03 08:24 -
美财政部部长耶伦将访华
2024-04-03 08:03 中国外交 -
世卫:以军已摧毁希法医院
2024-04-03 06:51 巴以恩仇录 -
朝鲜宣布试射高超音速弹道导弹
2024-04-03 06:51 朝鲜现状 -
多国要求解释,以总理“认错”:是“意外”
2024-04-02 22:56 巴以恩仇录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美国几代人的亚太布局被毁,盟友终将望向中国”
-
“我们投给特朗普,现在他的关税搅乱了我们的行业”
-
美媒吐槽:全员滑跪,除了中国…
-
“别用中国的”,美国务院内部文件曝光
-
越南总理表态:越美谈判,不能影响其他市场
-
“关税正在扼杀企业对美投资意愿,市场重心或转向”
-
“谈判推迟,美国又提要求”
-
换防长?“美国后院起火”
-
带着石破茂的亲笔信,他来中国了
-
斗争升级!哈佛大学起诉特朗普政府
-
外媒紧盯中方“警告”:孤立中国,特朗普恐难如愿
-
特朗普称未来三天公布俄乌和平方案,美媒曝细节
-
工业电化学奠基人郭鹤桐教授逝世,享年95岁
-
挑衅!英军高官:台海问题,准备好了
-
美元主导地位遭削弱,“人民币必须抓住机会”
-
前十占九!“中国机构正在主导全球芯片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