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调查:“中国行动计划”引发的寒蝉效应仍在持续,超70%华裔科学家担惊受怕
最后更新: 2023-07-06 12:13:48【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特朗普政府时期在学术界启动了臭名昭著的“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虽然拜登政府上台执政后宣布终止,但寒蝉效应仍在。
据香港《南华早报》7月6日报道,上周一份发表在著名国际科学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调查显示,在“中国行动计划”展开了三年多调查之后,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华裔科学家“觉得自己不受欢迎”,近四分之三(72%)的人“觉得自己作为学术研究人员不安全”,约70%的人“对美国政府调查华裔研究人员担惊受怕(fearful)”。
报道提到了包括麻省理工学院陈刚案等案件,揭示了美国政府大搞政治操弄和违背法治精神,还指出这些做法已令学术界人人自危,同时也加速了华裔科学家的回流。
在诸如工程、计算机和生命科学等中美竞争的关键领域,科研人员的“恐惧和不安”更甚,特别是自2018年以来,选择从美国回到中国的研究人员越来越多。而这些人中间,就包括今年6月由中科院外籍院士转为中科院院士的孙立成和谢晓亮。
《南华早报》报道截图
“中国行动计划”于2018年11月启动,要求94个地区司法部门每年至少提出一至两起针对中国的诉讼,以防止中国“从美国窃取信息”。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亦以该计划为由凭空捏造“中国学术间谍”,大兴冤案。2022年2月23日,美国司法部宣布终止特朗普政府期间启动的“中国行动计划”。
上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这份报告写道:“然而,在正式取消‘中国行动计划’这个名称的同时,(美国)政府在应对华裔科学家所经历的寒蝉效应方面,发生了多大程度的实质性变化?这方面存在疑问。”
这项调查研究由来自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的五名美国华裔研究人员开展,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期间进行,涵盖了1300多名美国大学的“终身教授或终身助理教授”等学者。
研究报告称,到目前为止,至少还有150名科学家受到了调查,他们中间有24人受到了刑事指控,“还有更多的科学家受到了秘密调查”。
被称为是“中国行动计划首案被告”的美国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华人教授胡安明
约有70%的受访者表示,“担心美国政府调查华裔研究人员”,约有65%的受访者对同中国开展的联合研究感到忧虑。约有65%的受访者将这种恐惧心理归因于新冠疫情期间席卷美国的反华情绪,而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曾在非专业环境中受到过侮辱。
同时,五分之二的受访者还对美国政府官员“频繁攻击中国政府或中国政策”感到不安。调查报告还称,尽管总体上存在恐惧心理,但89%的受访者表示“希望为美国在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做出贡献”。
《南华早报》指出,这一调查结果出炉之际,中美竞争正从地缘政治领域蔓延到科技领域,双方都在寻求获得顶尖科学人才,而美国则在拉拢其盟友加大遏制中国获得先进技术的力度,包括半导体和人工智能等领域。
调查发现,工程、计算机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经历了最多的“恐惧和不安”,而这些领域都是不断升级的“中美科技战”的关键关注点,这些领域的科学家选择从美国回到中国人数也在稳步增加,特别是自2018年以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报道提到,自“中国行动计划”启动以来,已有多名科学家放弃了美国国籍。今年6月2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网站发布关于孙立成(物理化学家)、谢晓亮(生物物理化学家)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公告: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孙立成、谢晓亮由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华早报》也在报道中提到了和“中国行动计划”有关的一些案件,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麻省理工学院知名华人教授陈刚被捕。
资料图: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陈刚教授
2021年1月14日,美国司法部称,美国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陈刚因未能向美国能源部披露其在中国的工作和获得的奖励而被起诉和逮捕。然而,此后一年多里,对陈刚的审查发现,起诉书中的许多所谓“通中”的指控都站不住脚,美国司法部于2022年1月20日撤销了对他的犯罪指控。
《华盛顿邮报》对此形容,陈刚案的撤诉标志着美国政府所谓“中国行动计划”的“最引人注目的挫折”。陈刚本人事后也表示,原本他“还相信美国政府”。
除此之外,2021年9月,被称为“中国行动计划首案被告”的美国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华人教授胡安明,也已经被宣判无罪。
事实上,“中国行动计划”中大量的争议性诉讼不断引发激烈反对。2022年1月,美国华人联合会在美国联邦司法部大门外组织示威抗议活动,要求立刻停止“中国行动计划”;与此同时,还有192名耶鲁大学教授联名致函美国司法部部长,认为该计划存在根本性缺陷。
此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曾表示,无论是所谓的“中国行动计划”,还是美国内甚嚣尘上的反亚裔言行,都是美国内系统性种族歧视问题的体现,都反映出美国根深蒂固的社会顽疾。
汪文斌指出,美国上届政府司法部门2018年启动的所谓“中国行动计划”大搞有罪推定、人为设置年度办案指标,纯属政治操弄,违背美国自身倡导的法治精神,必将继续遭到美各界有识之士的谴责和抵制。我们敦促美方有关行政部门认真倾听美国各界的客观理性声音,摒弃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纠正错误做法,停止滥用司法力量滋扰打压中国在美留学生和研究人员,为中美在科技、人文等领域的正常交流合作提供有利条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责任编辑: 熊超然 
-
“如果北约现在停止向乌运送武器,特别军事行动将在几天内结束”
2023-07-06 10:54 俄罗斯之声 -
俄罗斯取缔一美国NGO组织,指其破坏中俄管道建设
2023-07-06 10:39 -
“北约确认成立北约-乌克兰理事会”
2023-07-06 09:55 乌克兰之殇 -
-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天在沪开幕,参展企业数量创历届之最
2023-07-06 07:36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人民日报钟声:日方不应为强排核污染水找“护身符”
2023-07-06 07:31 日本 -
中方敦促美英停止在叙利亚境内非法军事行动
2023-07-06 07:28 叙利亚内战 -
俄称击退乌军进攻,乌称打击俄军目标
2023-07-06 07:03 乌克兰之殇 -
-
要学越南?菲律宾:正审查该片
2023-07-05 22:38 南海局势 -
“任何战争都能很快结束,方式无非两种”
2023-07-05 22:38 俄罗斯之声 -
关于核污水排海,他俩要私聊
2023-07-05 20:38 三八线之南 -
丁薛祥同欧委会执行副主席举行第四次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
2023-07-05 20:33 中国外交 -
“中国周边有313个美基地,各国会觉得谁威胁更大?”
2023-07-05 20:16 美国一梦 -
荷兰也急了
2023-07-05 19:54 -
气焰嚣张!她还“感谢”上马来西亚了
2023-07-05 18:27 -
“现实一点,可以先‘冻结冲突’再想办法解决”
2023-07-05 18:05 乌克兰之殇 -
俄副总理访问俄日争议岛屿遭日本抗议,扎哈罗娃回怼
2023-07-05 17:50 -
马克龙都愣住:管年轻人,毒贩居然更好使?
2023-07-05 16:16 -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日韩应明确表态不支持“台湾独立”
2023-07-05 16:12 台湾
相关推荐 -
中国按下“暂停键”,“波音重大挫折” 评论 21“长期来看,特朗普关税或将增强中国国内经济” 评论 131“眼下是美国痛感更强、压力更大,想重回谈判桌” 评论 164“华裔科学家五年前在美坠亡,与美方调查有关?” 评论 146义乌有信心挺过去,心疼美国一秒:他们上哪儿找袜子? 评论 208最新闻 Hot
-
中国按下“暂停键”,“波音重大挫折”
-
“长期来看,特朗普关税或将增强中国国内经济”
-
真急了!特朗普要叫停英伟达对华特供版
-
摩根大通CEO喊话特朗普:中美脱钩不应是美国目标
-
美国网友涌向这家中国电商平台,下载量暴增940%
-
知名华裔教授在美失联,妻子控诉:为这国奉献,却被当罪犯
-
拜登卸任后首次公开抨击特朗普,白宫嘲讽:震惊,我以为他去睡觉了
-
美官员挑拨:匈牙利,要小心中国
-
加税前奏?特朗普下令启动调查
-
法国农业部向广告商提要求:用白人演员替代混血演员
-
刘满仓被逮捕
-
白宫:特朗普希望哈佛大学道歉
-
果然,欧盟白费工夫
-
“眼下是美国痛感更强、压力更大,想重回谈判桌”
-
欧盟抱怨:谈了两小时,不知道美国要什么
-
隔空互怼,万斯批泽连斯基:荒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