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国贫困问题特使警告英国:想削减开支,现在是最糟糕时刻
-
赵挪亚没有感情的写稿机器
(观察者网 讯)英国经济下行,政府为削减预算可能推出一份紧缩的预算方案,来填补公共财政中的“巨大黑洞”。但联合国官员警告称,如此举动可能让民众生活陷入困境,“不应该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
据英国《卫报》11月2日报道,联合国极端贫困与人权问题特别报告员德·许特(Olivier de Schutter)公开向新上任的英国首相苏纳克喊话称,若英政府在本月推出新一轮紧缩政策,可能违反英国的国际人权义务,加剧饥饿和营养不良。
《卫报》:联合国贫困问题特使告诉英国,现在是削减开支最糟糕的时刻
英国原定于10月31日发布的秋季预算案,被推迟到11月17日发布。由于今年英国经济下行,通货膨胀加剧,外界担忧英政府可能会公布一份紧缩预算,通过增税和削减开支来填补公共财政中超400亿英镑(约合人民币3318亿元)的“黑洞”。
但德·许特表示:“现在是实施这种(开支)削减最糟糕的时机。所有人都面临生活危机成本时,你不会想实施紧缩措施。你要做的是对富人增税,对公司增税。”
他补充称:“许多家庭对(削减开支)的直接反应,将是降低饮食的质量,最终会导致食品的消费量。对孩子们来说,空腹的时候很难学习,但这在英国将变成现实。不应该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
德·许特建议称,英国除了削减开支外还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对最富有的家庭和企业增税,为保证能源价格继续注入资金,并将社会福利与通货膨胀挂钩。“这是国际人权对英国的要求”。
但他表示,自己的建议并未得到(重视),现在英国面临的局面是,由于11月17日的削减开支预算,“已经非常高的贫困水平将进一步上升,所以我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感到非常不安。”
《卫报》介绍称,德·许特是一位著名的国际人权律师。他此前曾担任联合国食物权问题报告员,是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的成员,也是比利时鲁汶大学和巴黎政治学院的教授。
而英国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缔约国,该公约规定,在一个领域的任何权利倒退都必须由其他领域的进步予以补偿。例如,如果住房变得更贵,医疗保健就要变得更便宜。
德·许特 资料图
根据约瑟夫·朗特里基金会(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的数据,22%的英国人口——1450万人——已经生活在相对贫困中。而根据总部位于伦敦的保守向智库列格坦研究所(Legatum Institute)的数据,若英国按照收入而不是通货膨胀来提高福利,则将将导致2023至2024年间有45万人生活在贫困中,25万人生活在“深度贫困”中。
这并非英国首次在这一问题上与联合国发生争论。德·许特前任阿尔斯通(Philip Alston)于2018年对英国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访问,并得出结论称,保守党政府以“惩罚性的、小气的、往往是冷酷无情的”紧缩政策造成了“巨大的苦难”,其驱动因素是进行社会再造的政治愿望,而非经济需要。
当时由特蕾莎·梅领导的政府对此进行了回击,称“完全不同意”。
德·许特表示,他非常希望进行后续访问,但这必须得到英国政府的同意:“鉴于我们现在面临的背景,是非常高的贫困率和正在恢复的紧缩......人权法有一个明确的要求,那就是不能采取倒退的措施。”
“没有将社会福利或最低工资与生活成本的增加挂钩是一种倒退的措施,因此如果政府(按实际价值)削减社会福利,将违反其国际人权义务,这就是我们可能看到的情况。”
英国财政部回应德·许特说:“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经济稳定,并保持人们对英国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国家的信心。首相和财政大臣已经明确表示,这将需要做出一些艰难的决定,但保护公共服务和最弱势群体将是优先考虑事项。”
当前,英国经济正面临动荡。一个多月前,英国前首相特拉斯推出“迷你预算”计划在金融市场引起恐慌,英国遭遇股债汇“三杀”。尽管随后换上的财政大臣亨特几乎废除了所有减税措施,暂时稳定住了市场。
但分析师对路透社指出,市场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彻底摆脱近几周形成的政治风险溢价。此外,不断飙升的能源价格和40年来最高的通货膨胀率,都推动酝酿着一场生活成本危机。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责任编辑: 赵挪亚 
-
示威出现这一幕,巴西当局展开调查
2022-11-03 18:02 -
缅北发生中国公民遭枪击案件,我领馆发布提醒
2022-11-03 17:38 -
习近平即将同坦桑尼亚总统哈桑会谈
2022-11-03 17:33 中国外交 -
美方警告德国勿将汉堡港部分股权让给中企,赵立坚:胁迫外交
2022-11-03 17:05 德意志 -
习近平即将举行仪式欢迎坦桑尼亚总统哈桑访华
2022-11-03 17:03 中国外交 -
加拿大要求3家中企撤资,外交部:停止无理打压
2022-11-03 16:54 -
非洲民众近年来对华好感度显著提升,外交部回应
2022-11-03 16:52 中国外交 -
方星海:别读太多外媒 瑞银董事长:我们对中国故事买账
2022-11-03 14:17 香港 -
博索纳罗支持者封路抗议,巴西球迷忍不了了
2022-11-03 12:59 -
“北溪1号”运营商:管道受损点附近发现“人为巨坑”
2022-11-03 12:50 俄罗斯之声 -
朔尔茨撰文:有关我这次中国行
2022-11-03 11:57 观察者头条 -
普京决定恢复执行黑海协议,埃尔多安:多亏了我
2022-11-03 09:51 -
博索纳罗支持者不服:要求出动军队
2022-11-03 09:45 拉美左翼 -
美国新增感染67974例、死亡808例
2022-11-03 07:46 抗疫进行时 -
阿根廷首次出现“超级真菌”感染病例
2022-11-03 07:46 -
李显龙:希望中美关系能够稳定,期待访问中国
2022-11-02 23:03 -
波兰宣布:在俄边境,开建!
2022-11-02 22:34 欧洲乱局 -
俄外交部发布阻止核战争的声明
2022-11-02 22:20 俄罗斯之声 -
王毅会见巴外长:把双方安保合作提高到新水平
2022-11-02 22:20 巴铁 -
韩网民傻眼:总理在事故记者会上笑了,还和外媒开玩笑…
2022-11-02 22:19
相关推荐 -
-
回过味了?“不该抗中,是时候‘去美国风险’” 评论 32美业界“喊疼”:请中方“收回成命” 评论 310朝令夕改!“没人知道特朗普五天后的规定是啥样” 评论 231日本人大幅抛售美国国债,逼停特朗普? 评论 268“关税犹如泰山压顶,将‘不可逆转’伤害美国经济” 评论 120最新闻 Hot
-
回过味了?“不该抗中,是时候‘去美国风险’”
-
“豁免是对中国实力的认可,不豁免更是机会”
-
“从微波炉到芭比,替代中国?难”
-
“还跟我提投资?等美国稳定了再说吧”
-
俄副外长:中国需要多少石油,俄罗斯就准备供应多少
-
英国反华议员赴香港探亲被拒入境
-
石破茂对美发出“迄今最强烈警告”
-
美业界“喊疼”:请中方“收回成命”
-
关税成本暴涨40多倍,美企CEO叫苦:这是末日
-
朝令夕改!“没人知道特朗普五天后的规定是啥样”
-
加州住房危机!“学生不得不在汽车里睡觉”
-
“如果关税战长期持续,相当数量的美国农民将破产”
-
特朗普对华贸易战注定失败,原因如下↓
-
美防长“挥舞大棒”:伊朗,美军已准备好了
-
被马斯克骂“傻蛋”后,纳瓦罗:我们关系很好
-
乌克兰这下有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