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1事件20年,美国从“团结”走向“分裂”
最后更新: 2021-09-11 15:54:25(观察者网讯)
离“9·11恐袭事件”,已经过去20年。
2001年9月11日,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说道:“今天是所有美国人团结起来寻求正义与和平的日子。过去,美国击败了自己的敌人,今天的美国人也会战胜自己的敌人。”
2016年9月11日,奥巴马引用印在美国国徽上的格言之一“合众为一 (E pluribus unum)”:“他们试图恐吓我们,希望能激起足够的恐惧,让我们自相残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重申我们作为一个国家的特性‘合众为一’是如此重要”。
2020年9月11日,特朗普则表示:“为了纪念他们(‘911’受害者),我们决心团结一致,作为一个‘美国’,去捍卫我们的自由,去维护我们的价值观,去爱我们的邻居。”
2021年9月11日前夕、“9·11事件”20周年之际,现任美国总统拜登发表讲话,缅怀了在袭击中丧生及受伤的人,并再次呼吁“全国团结”。
20年间,4届美国总统都在重复一个词,“团结”。讽刺的是如今的美国早已今非昔比,社会加速割裂愈发难以弥合,令“团结”成了一种“9·11念想”。9月10日,美国NBC新闻网就指出,“911事件”曾团结美国,20年后的现在,美国是分裂。
同日NBC一项民调也显示,“911事件”发生后的一项民调显示,高达72%的美国民众认为国家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持反对意见的人只有11%。但现在,这些数字几乎完全相反。只有29%的人认为美国处在正确的轨道上,63%的人认为国家位于错误的轨道上。
美国总统拜登推特截图
综合美联社、路透社9月10日消息,美国总统拜登“911事件20周年前夕”发表视频称,“针对美国穆斯林的恐惧、愤怒、怨恨和暴力”扭曲了美国的团结。拜登认为,“团结”(unity)在“9·11事件”后美国最脆弱的一段时间内提供了最强的力量(greatest strength),这点不能忘记。
美国总统呼吁全国团结之际,关于新冠疫情防控、拥枪、堕胎权利等问题造成的政治分歧却日益撕裂美国。
美国知名脱口秀喜剧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乔恩·斯图尔特(Jon Stewart,被中国观众称为“囧司徒”)对全国广播公司新闻频道(NBC News)表示,2001年9月12日那天美国曾拥有过空前团结一致的景象。
2021年,眼见着美军从阿富汗令人难堪的撤军行动,加上由于国内政局种种龃龉美国仍深陷于新冠疫情中,美国这个超级大国似乎正在经历一场信心危机。
“囧司徒”表示,“911”后,“一颗装填着仇恨的延迟炸弹(a delayed bomb)被引爆”,并正摧毁美国。
美联社援引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数据显示,在“9·11事件”后,在美国针对阿拉伯裔美国人、穆斯林等的仇恨犯罪激增,近年来虽有所减少,但数目从未回到袭击前的水平。近期,美国针对亚裔的歧视及仇恨犯罪也有上升。
NBC在9月10日的一篇关于“911”事件的评论文章分析了美国民意从“统一”走向分裂的进程。
该文援引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美国史教授迈克尔·艾伦(Michael J. Allen)的观点:与2001年9月时相比,美国现在自信和乐观的程度要低得多。艾伦称,冷战后十年间美国以技术为动力促成了经济增长,在此阶段美国总统采取的是中间派(presidential centrism)的政策,而“911事件”标志着这一阶段的结束。
美国的这种乐观精神在“911”恐怖袭击的刺激下,凝聚成了当时美国团结且高涨的精神状态。
这种精神状态在“911”后一步步走向分崩离析,NBC的评论文章中列举了这一过程中的一系列关键事件。
第一条裂痕出现在时任总统小布什时期,当时小布什政府以涉及恐袭为借口进攻了伊拉克,然而伊拉克并没有参与其中。
与此同时,数以百万计的美国穆斯林发现自己被偏执者们(bigots)打上了恐怖分子的标签。
艾伦教授分析称,布什政府对“911”袭击失败的外交政策,令当时的共和党领导层以及希拉里·克林顿这些支持对伊战争的民主党领导层名誉扫地(discredited)。
这为奥巴马当选总统铺平了道路,因为奥巴马是少数公开反对伊拉克战争的政治人物之一。艾伦称,“一个新的政治阶层”也随之出现,艾伦称,“这个新出现的政治阶层更具对抗性,也更少获信任”。而特朗普随后当选为美国总统。
艾伦表示,如此所造成的“净效应(net effect)是,美国人更难以在我们面临的任何问题上达成共识——从新冠病毒到气候变化,从反恐到警务——致使(美政府)对制定公共政策应对措施无能为力。”
NBC称,网络也造成了美国分裂的加剧。
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教授罗伯特·汤普森(Robert Thompson)假设说,“可以肯定地说,如果2001年9月11日发生的事情发生在今天,人们的反应会大不相同”。
相反,在2001年“911”发生之后,“这件事中,我们全都在一起”这样的叙事在媒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直到2003年3月布什政府开始推动入侵伊拉克。
在如今的社交媒体时代,汤普森表示,“这种温暖、统一的感觉在今天不可能发生。”
据美联社报道,9月11日当天,拜登及其夫人吉尔·拜登计划访问纽约市,在“9·11事件”中,位于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被两架飞机摧毁,造成了2753人死亡;此外,拜登夫妇还将访问位于弗吉尼亚州阿灵顿(Arlington, Virginia)的五角大楼以及宾夕法尼亚州的尚克斯维尔(Shanksville)郊外的美联航93号航班坠毁地。
然而,拜登出席“911”纪念活动的计划可谓“一波三折”。
此前,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曾于8月6日披露了一份由近1800名“911”受害者家属、幸存者和救援人员所联名签署的声明。声明称,如果拜登不履行他去年10月在竞选时许下“公布相关解密档案”的承诺,那么遇难者家属将不希望他参加 “911”20周年相关纪念活动。
遇难者家属声明还提到,“发现许多证据表明沙特政府官员支持恐怖袭击事件。”并称如果拜登不公开相关机密调查档案,将是对沙特政府的“袒护”。不过NBC在报道中补充称,尽管911事件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发现沙特阿拉伯在情报共享方面是一个“有问题的盟友”(problematic ally),但报告称“没有证据表明沙特政府或其个别高级官员支持基地组织”。
就在当地时间9月3日,美国白宫网站发表了拜登当天签署的一项行政命令和一份声明,该命令要求美国司法部和其他相关部门审查、解密并发布与“911”恐怖袭击有关的部分机密文件。
“我们绝不能忘记在‘911’事件中逝去的生命,以及给他们亲人带来的痛苦。”拜登在声明中称,“我的心将继续与他们同在,美国政府也将继续满怀敬意地与他们沟通,并将倾听他们的声音。”
《华盛顿邮报》在3日的报道中提到,一些“911”受害者家属对拜登此举加以了赞赏。有受害者家属团体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拜登的命令“看起来像是一个真正的转折点”。
2001年9月11日,恐怖组织“基地”组织的自杀式袭击者劫持了四架客机,其中两架撞上纽约地标性商业建筑——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另两架撞向五角大楼。三架飞机撞击了目标,而另一架在宾夕法尼亚州尚克斯维尔市附近坠毁。事件共造成近3000人遇难。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责任编辑: 林铃锦 
-
美特勤局公布“9·11”罕见照片
2021-09-11 15:41 美国一梦 -
王毅回应“中美元首通话是否预示两国向好的趋势发展”
2021-09-11 15:11 中美关系 -
这家日企高管,就因对华出口食品机械被捕了
2021-09-11 13:45 日本 -
尴尬…美军在阿富汗最后一击,杀错人了?
2021-09-11 13:43 阿富汗 -
“加拿大比中国小,但也是巨人”
2021-09-11 12:32 -
几内亚政变,果然与美军有关?
2021-09-11 11:54 非洲之窗 -
丹麦移除所有防疫限制:新冠不再对社会构成严重威胁
2021-09-11 10:32 新冠肺炎抗疫战 -
俄方突然召见美大使,是为这件事
2021-09-11 09:53 俄罗斯之声 -
黎巴嫩宣布组建新政府,总理是该国“最富有的人之一”
2021-09-11 09:46 -
蒙古国与韩国发布联合宣言
2021-09-11 09:34 三八线之南 -
非盟暂停几内亚成员国资格
2021-09-11 07:12 非洲之窗 -
美国新增确诊146030例、死亡1847例
2021-09-11 07:07 新冠肺炎抗疫战 -
“乌俄存在爆发全面战争可能性”
2021-09-10 23:01 乌克兰之殇 -
立陶宛还在“找补”
2021-09-10 22:18 -
澳防长声称中国“零和博弈”更具胁迫性,外交部:言论极其危险
2021-09-10 22:16 中国外交 -
印度媒体拿游戏画面当“证据”被打脸,中方回应
2021-09-10 22:16 印度惊奇 -
塔利班辟谣“阿富汗新政府9·11就职”
2021-09-10 21:58 阿富汗 -
《纽约时报》阴阳怪气:到那天,就是让外国人来学中文了
2021-09-10 21:39 中美关系 -
“俄罗斯决不会参加阿塔新政府就职典礼”
2021-09-10 21:20 俄罗斯之声 -
在中国的帮助下,柬埔寨金边成全球接种率最高的首都城市
2021-09-10 20:21 新冠肺炎抗疫战
相关推荐 -
“就算美国有再多,也不得不运往中国” 评论 58“或许我们不应该问,‘为什么是杭州?’” 评论 87美媒揪心:中国会像对服装家居那样颠覆科技行业吗? 评论 180不满对华“毒计”,全美各行业疾呼:回头是岸啊 评论 230“别陶醉政坛了,商业帝国危矣” 评论 135最新闻 Hot
-
丹麦也怒了,“不可接受”
-
这幅“发福丑画”,将被换成“符合当代形象”的
-
“担心特朗普不可靠,欧洲呼吁建立自己的核保护伞”
-
“就算美国有再多,也不得不运往中国”
-
受特朗普重创的欧洲密集展开“对华外交攻势”,效果几何?
-
“印度打算与中国和解,向美国发出信号”
-
“或许我们不应该问,‘为什么是杭州?’”
-
全美哗然!绝密战争计划居然这样泄漏,特朗普都懵了
-
“美国律师党投降了”
-
欧洲三国:USAID关门前先还钱!欠1500万呢,听见吱声啊…
-
“再也不买了!要给美国人上一课”
-
土耳其“乱了”,埃尔多安喊话:像个男人一样站出来
-
“不打算去美国建厂,政策多变没优势”
-
“美国完全低估中国,以后可能只有追赶的份儿了”
-
美媒揪心:中国会像对服装家居那样颠覆科技行业吗?
-
不满对华“毒计”,全美各行业疾呼:回头是岸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