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天文学家提出同时揭秘宇宙第一代星系和暗物质的新方法
最后更新: 2023-07-07 12:27:03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网站消息,北京时间2023年7月7日凌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东北大学合作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这项理论研究提出,利用宇宙黎明时期21厘米森林信号的一维功率谱测量,未来的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将能够同时揭秘宇宙第一代星系和暗物质的性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徐怡冬副研究员、陈学雷研究员和东北大学张鑫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宇宙中第一代星系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如何照亮黑暗时代并迎来宇宙黎明?宇宙早期的星系际介质是如何被第一代星系电离并加热的?这些问题一直是天文学领域致力于解答的重大科学难题。中性氢的21厘米谱线为宇宙黎明与第一代星系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探测手段,利用21厘米谱线探测宇宙黎明与再电离也是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最重要的科学目标之一。
中性氢的21厘米信号有多种观测模式。常见的观测模式是以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为背景源的21厘米信号测量。同时,宇宙早期各种结构及其周围的氢原子气体会在高红移射电点源的光谱上产生密集的21厘米吸收线,这些吸收线丛被形象地称为21厘米森林(图 1)。
由于信号微弱,且依赖于宇宙黎明时期的射电亮源的获取,多年来21厘米森林探测面临极大挑战。
另一方面,21厘米森林信号同时受到第一代星系加热效应和暗物质性质的影响,观测上很难区分这两种效应,使得21厘米森林探测在提出以来的二十多年中,难以实际用于限制第一代星系的热效应或暗物质的性质。
此项工作深入研究了过去鲜有论及的21厘米森林探针,并提出了一种原创性的统计测量方案,使之不仅能够限制宇宙第一代星系的性质,还可以同时测量暗物质粒子的质量。
近年来,已有一批高红移射电噪的类星体被发现,而且SKA望远镜也已进入工程建设阶段,开展21厘米森林观测已迫在眉睫。“我们意识到由温暗物质效应和加热效应引起的信号变化,在光谱上的尺度分布特征不同,因此通过一维功率谱分析,将可以从统计上提取关键特征以区分这两种效应。”徐怡冬介绍说,“而且,如果对同一段光谱的两次测量做互相关,将能够显著压低噪声,从而提高信噪比。这对21厘米森林这种弱信号的提取是非常关键的。”
模拟结果显示,一维交叉功率谱测量显著提高了观测的灵敏度,同时,一维功率谱的幅度和形状特征使得信号的尺度依赖性被显现出来(图 2)。这使得21厘米森林变得切实可行,且能够同时测量暗物质粒子质量和宇宙黎明时期的热历史。因此,21厘米森林的一维功率谱确实可以成为一箭双雕的宇宙学探针,为揭开暗物质和第一代星系之谜提供了一种极有前景的新途径。
徐怡冬和张鑫应邀为《自然·天文》专门撰写了介绍性短文。国际著名专家、加拿大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的Katherine Mack教授在《自然·天文》评论道:“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有趣的方法,利用21厘米森林功率谱同时限制两种现象:宇宙X射线对星系际介质的加热以及温暗物质的可能效应。虽然以前的研究已经检查了21厘米森林作为星系际介质探针的可能性,但将温暗物质效应作为一个独立信号包含进来则为未来的观测提供了一个新的科学目标。”
《自然·天文》的编辑团队也针对这项研究发表了评论:“我们宇宙的最远处总是极为神秘,由于被尘埃、吸收光的原子和中间介质中的气体阻挡而很难直接观测。这项研究将吸收转化为一种优势,利用它打破了其他方法所遭遇的不同效应的简并,并可用于阐明早期宇宙的结构形成。”
这一突破性方法的发展对于解开暗物质和宇宙早期天体形成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将进一步推动我们对暗物质的理解,揭示宇宙结构形成及演化的过程。通过更深入的观测和分析,我们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获得关于暗物质性质和早期星系形成的更多见解,进一步拓展我们对宇宙的认知。
该项研究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 责任编辑: 房佶宜 
-
“Chat”并不是全部,中国AI发展最终要走深向实
2023-07-07 07:49 观网财经-科创 -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六大亮点齐发
2023-07-06 16:56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新一代数字地球技术平台星图地球智脑引擎发布
2023-07-06 11:34 -
马斯克:中国一旦下定决心就一定能做好一件事,包括人工智能
2023-07-06 11:30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我科研团队研发出高性能电磁屏蔽材料
2023-07-06 08:02 科技前沿 -
我国首个开源桌面操作系统“开放麒麟1.0”发布
2023-07-05 20:57 -
我国科研团队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新致病基因
2023-07-05 09:44 科技前沿 -
国内首次进行民用航空器追踪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试飞成功
2023-07-04 20:34 航空航天 -
全国首届脑-机接口大会在天津召开
2023-07-04 08:30 -
两部门:对镓、锗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2023-07-03 18:46 -
如何为数字经济“筑路”?中兴通讯亮相MWC上海给出答案
2023-07-03 15:13 观网财经-科创 -
我国首艘数字孪生智能科研试验船今日首航
2023-06-30 11:30 -
中国电科实现国产离子注入机28纳米工艺全覆盖
2023-06-29 19:11 观网财经-科创 -
诺奖图灵奖得主等轮番登场,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下周在沪举办
2023-06-29 10:48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反对跨界、挂名、一言堂评议,中科院发布8条诚信提醒
2023-06-28 10:56 -
世界经济论坛公布2023年十大新兴技术,柔性电池、生成式AI在列
2023-06-27 18:59 -
中国率先在全球将6GHz频段划分用于5G/6G系统
2023-06-27 17:07 -
海拔4526米,全国首座“零海拔天文观测站”交付
2023-06-27 08:16 天文 -
101岁锂离子电池之父、化学诺奖得主古迪纳夫去世
2023-06-27 07:59 -
在孔子故里,李彦宏、张勇、周鸿祎等畅谈AI发展
2023-06-26 16:13 观网财经-科创
相关推荐 -
“骑虎难下!对美国人来说,真正的痛苦即将袭来” 评论 139美国扛不住了才打贸易战,但药不对症会治死 评论 108他无视美国威胁访华,“给世界作出示范” 评论 122这个全球最难进入的市场,中国企业正加速落地! 评论 62对美关税提至125%!商务部:将不再理会数字游戏 评论 575最新闻 Hot
-
“骑虎难下!对美国人来说,真正的痛苦即将袭来”
-
“中国尊重合作,比特朗普要人拍他马屁,更受全球欢迎”
-
马斯克“不安”了
-
AI(诶哎)还是A1(诶万),美教育部长傻傻分不清楚
-
“中国药活性成分性命攸关,美国被卡脖子了”
-
中国同意,西班牙:欢迎
-
美国特使:乌克兰可能会“像二战后的柏林一样”被分区驻军
-
中方再出手,“一夜之间,美国不再是避风港”
-
美债抛售潮继续,10年期美债收益率创2001年来最大涨幅
-
“北约想从罗马尼亚发动三战”
-
他无视美国威胁访华,“给世界作出示范”
-
德国政府:影响我们了,中美谈谈吧
-
驳了万斯面子,格陵兰岛美军基地指挥官遭解职
-
“美输华商品已无市场接受可能性”,又一例证?
-
按市政府统一要求,医院红十字招牌被换成绿色?当地回应
-
美科技巨头供应商们焦头烂额:现在比疫情时还糟,仿佛“没有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