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度李彦宏:芯片卡脖子要紧,软件卡脖子一样要紧
-
连政脑子没手快系列
最后更新: 2023-01-11 16:10:15(编辑/吕栋)
“2000年1月,我回国创业。现在回头看,很多人会觉得赶上了好时机。”1月10日,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第五届百度 Create AI开发者大会(下称:Create大会)上说道。
在现场,李彦宏回忆了创业时的情况,“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就在我创业两个月后,互联网泡沫破裂,全世界蒸发了8万亿市值。那时候,很多人被困难动摇了信心,选择放弃、选择离开。最后,是那些坚持挺过寒冬的人,成就了互联网发展的黄金十年。”
在这场大会上,李彦宏还提到“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芯片卡脖子要紧,软件卡脖子一样要紧”、“2027年之前,中国一线城市不再需要限购限行”等观点。
“科技创新驱动了增长”
过去一年,人们对“风口”的讨论少了一些,对增长的健康度关注更多了。那增长从何而来?回顾过去2000年世界人均GDP增长曲线,李彦宏表示是“科技创新驱动了大的增长。”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2012年-2021年,中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由52.2%提高至60%以上,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21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约2.8万亿元,投入规模仅次于美国,稳居世界第二位。
世界经历多次科技革命后,李彦宏判断,深度学习算法将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标志。与深度学习相关的重大创新,包括自动驾驶,也包括水电能等领域的智能调度系统,它们的应用会像汽车、互联网这些发明一样,产生重大社会影响,是重大创新。
李彦宏认为,创新驱动增长,而反馈驱动创新。“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创新,是你有机会进入市场,不断获得用户和客户的反馈,摸着‘反馈’过河才能实现的。”
他拿百度昆仑芯片举例,称其在AI芯片中性能领先,是因为它已经为百度的搜索服务优化了十年,能够获得最真实、最及时的反馈。
据李彦宏介绍,百度AI技术架构分为四层:芯片层、框架层、模型层和应用层,每一层之间都有很多反馈,可以通过不断获得反馈,实现端到端优化。
“芯片卡脖子要紧,软件卡脖子一样要紧”
由于历史因素,长期以来,中国基础软件市场基本处于被外资垄断的局面。华西证券2020年8月发布的研报显示,中国三大基础软件领域中,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市场外资占比分别为92.9%、64.8%和51.1%。
2020年8月,华西证券研报截图
这其中主要有两大原因。首先,美国在ICT领域存在先发优势,又长期限制先进技术出口,全球IT基础产业只能在美国科技巨头留下的缝隙中艰难生存。另外,相比芯片、通信设备和工业设备,过去中国基础软件产业获得的重视远远不够。
有数据统计显示,基础软件投入在中国整体IT开支中的占比非常低,美国基础软件投入占比一般可以达到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但中国可能只有个位数。这意味中国整个基础软件产业竞争力太弱,基础软件的价值在产业中也没有得到广泛认同,所以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比才会比较低。
在Create大会上,李彦宏强调了基础软件的重要性:“芯片卡脖子很要紧,但软件卡脖子一样要紧。必须要把软件的根扎下去,才能让创新持续发生,才能让顶层的商业更加繁荣。”
“提升关键软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也是政策的要求。2021年10月,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进行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提到,要全面推进产业化、规模化应用,重点突破关键软件,推动软件产业做大做强,提升关键软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
李彦宏还提到,让AI得以深入产业,赋能实体经济发展,“通过对交通网络的智能化改造,可以把通行效率提升15%至30%。”并预测“智能交通方案可以使得,2027年之前,中国一线城市不再需要限购限行。2032年之前,靠交通效率的提升,拥堵问题就基本可以解决。”
“AI开发者将迎来黄金十年”
AI技术的发展,也为开发者和创造者们带来机会。李彦宏重申了他在2021年Create大会上的观点:“随着技术应用门槛不断降低,创造者们将迎来属于人工智能的黄金10年。”
AI技术发展方向是明确的,但实现的过程却不会容易,这就是技术发展的特点。李彦宏回顾了2000年回国创业,经历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场景:“那时候,很多人被困难动摇了信心,选择放弃、选择离开。最后,是那些坚持挺过寒冬的人,成就了互联网发展的黄金十年。”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还会经历起伏。
在李彦宏看来,积极的一面是,过去一年,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商业应用层面,人工智能都有了方向性的改变。技术层面,AI从理解内容,走向了自动生成内容,包括AIGC用于作画、用于图文、视频等多类型的内容创作;商业应用层面的改变,最具代表性的是自动驾驶。L2之后,率先进入商用的很可能是L4,而不是L3。因为L2和L4的事故责任界定都是清楚的,L3的事故责任界定是不清楚的。
而挑战的一面是,实体经济很多领域的数字化改造尚未完成,数字化本身并未能够带来效率的明显提升。智能化的广泛渗透还需要时间,智能化对实体经济的巨大拉升作用还没有成为广泛共识。
“所有伟大的企业、伟大的创造者也是一样,没有一帆风顺,只有不断地历经困难再凯旋。困难会刺激创新,而创新是增长的真正动力。”李彦宏在大会现场最后说道。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责任编辑: 连政 
-
我国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第二批科学与技术成果发布
2023-01-11 14:19 航空航天 -
“最薄”非线性量子光源首次实现
2023-01-10 07:45 科技前沿 -
“人造太阳”基础物理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1-07 07:38 能源战略 -
中兴通讯:目前没有造车计划,定位是汽车核心技术提供方
2023-01-05 16:58 TMT观察 -
首个国产ECMO套包获批上市
2023-01-05 09:16 医学 -
激光退火仪在国内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上投入使用
2023-01-04 11:12 科技前沿 -
如何在月球上建造基地?最新研究提出可利用月球这种特殊地貌
2023-01-03 15:36 航空航天 -
日均通关量翻一倍,数智化如何为中老磨憨公路口岸“解堵”?
2023-01-03 12:19 人工智能 -
“文昌发射场将建设载人登月工位、重型火箭工位”
2022-12-31 16:18 航空航天 -
倪光南:openEuler在支持RISC-V方面,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022-12-30 11:15 观网财经-科创 -
54战54捷!中国航天2022年度发射任务正式收官
2022-12-29 15:00 航空航天 -
乡村教师40岁从零自学代码,带出全国大奖学生
2022-12-29 13:47 中西教育 -
全球最大规模“沙戈荒”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在库布其沙漠开工建设
2022-12-29 07:59 能源战略 -
“相信中国人一定能做出全世界最好的屏幕”
2022-12-28 18:28 观网财经-科创 -
一款国产新冠口服药完成三期临床,预计最快明年2月上市
2022-12-28 09:32 医学 -
荣耀赵明:平板与苹果仍存较大差距,有信心逐步拿回国内份额
2022-12-27 19:02 手机 -
我国成功发射高分十一号04星
2022-12-27 16:59 航空航天 -
2023年首批国际项目将入驻中国空间站
2022-12-24 13:11 航空航天 -
著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张友尚逝世
2022-12-24 12:38 -
华为与诺基亚续签专利许可协议
2022-12-23 19:06 TMT观察
相关推荐 -
-
最新闻 Hot
-
“斯塔默这么努力地讨好特朗普,但没回报”
-
特朗普最新对朝表态
-
美媒竟来碰瓷:解放军这次演训,“是在考验美国决心”
-
“一些政府打电话来问:中国已深耕十年,我们咋追?”
-
围岛集结、多向抵近!现场视频来了
-
龙应台:赖清德错了,留给台湾的时间不多了
-
她又来:美欧相争,中国得利
-
“说好的补贴不作数了,美商务部长还让学学台积电…”
-
美国学者开始“流亡”
-
美媒质疑:这事真怪得着中国么?
-
“中国走在这场国际救援最前线,美国呢?”
-
“‘AI末日论’是美国的误导,我们的命运要自己把握”
-
特朗普:4月2日将是“解放日”
-
马斯克5月底离任?特朗普:我会挽留他
-
“冯德莱恩骂我半小时,说我是白痴,就因为…”
-
“再不打钱,欧洲在这个领域也会输给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