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厉害了!三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互相做超声
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当天18时48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先后进驻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截止7月17日,三名航天员已经在轨“满月”了。太空“出差”一个月,三名航天员的状态如何?
航天员出舱后一切正常,互相做超声
7月4日,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密切协同,成功完成了约7个小时的出舱活动,这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任务复杂、操作难度大、活动时间长,这无疑对航天员的体力和精力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李莹辉表示:这个出舱活动,大家都看到表现得非常出色。回来的数据告诉我们,这一切OK,这些的数据和我们的预期是一致的,他们的身体能够良好的应对。
在地面负责严密关注航天员身体健康状态的医监医保人员也详细介绍了航天员身体的各项指标。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医监医保室主任徐冲介绍:从心血管功能的监测,包括疲劳的恢复,整个耳气压功能的恢复,鼓膜修复的情况也都非常好,没有因为出舱出现一些伤病、损伤。整个出舱的效果也非常好,航天员的身体、睡眠包括进食饮水、身体代谢的情况,营养、健康状况,经过我们综合评估是非常好的。
他表示,为了确保航天员安全顺利的度过三个月的太空生活,天地间每天要完成一次医学询问通话、每周要进行一次健康评估,每个月要进行一个综合评定。经过了一个月,现在三名航天员自己也能当半个医生了。
“航天员是一个很好的超声医生,他们超声技能也非常好。他们要互相做心脏超声、腹部超声,包括下肢肌肉超声,进行超声功能影像评估,常规的医学检查对他们来讲就是小菜一碟了。”
空间航天医学实验
航天医学领域是空间实验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解决制约载人航天长期飞行中,影响人的医学问题和人因工程问题。在天和核心舱里,可以看到国旗后面的柜子,就是用来进行这方面研究的装置。
利用这个机柜,首先进行的就是生物节律实验。通俗的讲也就是研究航天员空间生活的生物钟。那么太空环境是否会对生物节律有所影响呢?机柜会通过数据展现出来。
14日,航天员开始佩戴的腕表,就是采集航天员生物节律数据的重要终端。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李莹辉介绍:通过腕表能够很准确地报告睡眠时间、睡眠程度、睡眠节律的震荡和相位的变化,同时我们也还会通过心率和他运动过程中这些记录,来发现节律之间的变化,这是长期飞行中必须获取的数据。
在空间站阶段,航天医学领域共涉及形成了49个空间实验项目,神十二担负着其中的14项试验。
在轨工作的第30天:常规医学检查、收看《新闻联播》、锻炼
7月16日是三名航天员在轨工作的第30天,他们当天的工作的内容是要进行常规的医学检查,其中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二氧化碳的去除与微量有害气体去除子系统紧固件的拆除工作。
央视记者来到航天员中心时,已经下午的4点多,聂海胜和汤洪波正在更换环控生保系统二氧化碳的去除装置。当天,三名航天员的工作从早上八点钟开始,上午4个小时的工作完成了对载人飞船的平台巡检、空气中微量元素的收集;下午的工作从两点钟开始;晚上六点左右,三名航天员准时吃上了晚饭。
16号的晚上七点多钟,三名航天员正在聚精会神地收看新闻联播节目,从他们进入天和核心舱之后,地面会定时的给他们送去新闻节目,这也是他们获取地面信息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收看完将近一个小时的电视节目之后,三名航天员正式开启了运动模式,刘伯明在骑太空自行车,汤洪波在太空跑台上进行运动,指令长聂海胜在跟地面通话,对一天的工作计划,以及第二天的工作计划。这三名航天员的运动量是要根据他们每个人的身体情况来决定的。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李莹辉介绍:他们现在的锻炼是家常饭,每天都有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处方”。强度应该说达到每个人最大能力的60%到80%,强度属于中上。飞行时间越长,这个强度要逐渐增大,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持他们对抗失重的生理效应。
地面人员天地同步作息,支持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后,形成了一字型的构型。在轨飞行一个月以来,空间站组合体稳定运行。
空间站常态化运行管理期间,各个系统采取的是分布式的飞控工作模式,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航天员支持大厅设置了曙光岗、总体岗、乘员监测岗等十个常驻岗位,还有十几个支持岗位。他们采取和航天员天地同步作息的工作模式来支持航天员在轨的工作生活还有健康。
全新的分布式运控工作模式,是北京航天飞控中心通过分布式运控系统与航天员支持中心、有效载荷支持中心以及在轨航天器支持中心等各方协同实施空间站各项运控工作。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总工程师汪赛进介绍:天地互联互通主要是通过天地专用话、任务话以及协同话以及天地双向视频进行协商。我们还通过邮件系统跟航天员进行交流,保证天地协同密切。目前空间站组合体状况正常,姿态稳定,航天员身体和精神状态良好,空间站的能源平衡。
翻页:太空“出差”一个月,忙碌充实的30天
- 责任编辑: 郭光昊 
-
“祝融号”火星车行驶509米 即将对第二处沙丘开展详细探测
2021-07-18 08:17 航空航天 -
成了!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
2021-07-17 16:13 能源战略 -
我国亚轨道重复使用运载器飞行演示验证项目首飞取得圆满成功
2021-07-16 19:22 航空航天 -
小米首超苹果,成全球智能手机第2名
2021-07-16 12:32 手机 -
-
科学家发现黑洞吸积流风存在的直接观测证据
2021-07-15 10:55 天文 -
中科大解决半导体材料量子技术应用难题
2021-07-15 10:15 -
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竟是彩色的
2021-07-13 21:00 嫦娥奔月 -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冬奥会?
2021-07-10 10:33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IDC发布隐私计算报告,浦发银行与蚂蚁技术合作成唯一入选案例
2021-07-09 19:49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蚂蚁首席AI科学家:可信AI是数字时代抵抗风险的关键能力
2021-07-09 19:14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
专注文字识别15年,“我们是人工智能行业老兵”
2021-07-09 09:5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第八届中国产业互联网高峰论坛在宝山开幕
2021-07-09 07:49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影像科多领域AI应用下,GE医疗推出“爱迪生魔盒”统一接口
2021-07-08 22:54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商汤徐立:AI的突破将有规律地拓展人类认知边界
2021-07-08 21:49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根深叶茂,共筑人工智能新生态
2021-07-08 16:44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基辛格:中美任何一方都不应谋求技术垄断
2021-07-08 15:12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全球首条时速140KM中低速磁浮列车上线
2021-07-07 18:29 科技前沿 -
相关推荐 -
美元主导地位遭削弱,“人民币必须抓住机会” 评论 42前十占九!“中国机构正在主导全球芯片研究” 评论 117罗马教皇方济各去世,曾呼吁“不要害怕中国崛起” 评论 113“原来,中国早就有预判” 评论 248“MAGA巨星”唱反调,阿根廷业界:中国制造真香 评论 210最新闻 Hot
-
美元主导地位遭削弱,“人民币必须抓住机会”
-
前十占九!“中国机构正在主导全球芯片研究”
-
“美国自毁前程,中国肯定乐坏了”
-
男子早高峰爬上猎德大桥顶部,广州交警回应
-
特朗普再次抨击鲍威尔:美国几乎没有通胀,他总是降息太迟
-
“内鬼”李刚,被逮捕
-
“特朗普的‘焦土政策’,将损害苹果和英伟达”
-
为避免被拆分,谷歌拿中国说事
-
特朗普力挺!赫格塞思在白宫表态
-
印度对中国出手,钢铁征12%关税
-
普京:愿与乌克兰直接谈
-
罗马教皇方济各去世,曾呼吁“不要害怕中国崛起”
-
美一客机在机场发动机起火,机上300人被迫撤离
-
特朗普借关税“忽悠”日韩投资阿拉斯加巨型能源项目
-
“特朗普这是在邀请中国抢走我们的科学家,太可怕了”
-
白宫:特朗普力挺赫格塞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