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逃”直播的网红,如何在短视频江湖继续吸金?
关键字: 熊猫直播网红短视频
“隐性”植入商品,机构商业化新途径
“将盒子上的LOGO露出来一点点,别挡住哦。”
曾铮是广州一家中型MCN机构的联合创始人(兼创意总监),3月10日下午,他正在和公司旗下的签约博主沟通一则短视频的拍摄事宜。
“我们虽然比不上那些大机构,但却是不依靠补贴,自己造血实现盈利的。”曾铮略带自豪的告诉懂懂笔记,目前他们制作的很多短视频是靠广告变现,而广告的方式也相当“隐蔽”,几乎不会影响粉丝的观看感受。
他以正在拍摄的一则科普短视频为例:博主手中拿着的草莓牛奶,就是本地一家品牌的产品。由于该品牌已经赞助了这一系列“科普”短视频内容,因此在制作时要植入一些产品信息。
“一上来直接卖货,用户肯定不爱看,他们对硬广更是深恶痛绝。”曾铮表示,无论是简单粗暴的卖货方式还是牵强的硬广,公司都曾经有过失败的教训。而要想让用户在观看短视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品牌的推广信息,就只有软性植入这个方法了。
不过,一开始很多广告主并不接受这样的推广方式,这让曾铮和制作团队痛苦过很长一段时间。
“金主爸爸都觉得效果不好,所以只好通过超低价吸引个别金主尝试。”曾铮补充到,短视频创作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公司旗下也有不少签约主播需要养活。如果一味专注内容,不考虑商业化是不可能的。
作为一家由直播公会转型MCN的专业团队,他们深谙流量变现的重要性。因此,团队一方面加大投入创意内容的产出,培养博主的才艺;另一方面也在抓紧广告植入意向的洽谈,这期间始终坚持住了一点——绝不在短视频内容里做硬广。
“相比电商直播、短视频卖货,软植入最大的挑战在于难以量化推广效果。”曾铮认为,能够说服广告主用这种形式投放广告,也是团队和金主之间不断培养信任感的一个结果。
曾铮透露,现阶段投放“软植入”广告的品牌,不少是初创或急需拓展市场知名度的小品牌,投放预算不高,植入费用多在1500~3000元/单品。
“只要策划好,30秒的短视频也能够植入几个品牌的产品了。”曾铮笑称,尽管在短视频中植入软广并非他们团队首创,但是在广东地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MCN机构开始跟风模仿了。
基于团队的不懈努力,有部分广告主开始逐渐理解这一软广方式,回头客的数量也在增加,这让他和团队看到了短视频内容变现的希望。他粗略统计了近几个月来的业务状况,植入广告的单条视频收入,已经比平台的流量补贴要高出不少。
从脱离补贴、打赏,尝试带货、硬广,再到植入软广的形式,MCN机构在短视频庞大的流量洪流中,找到了一条类似于电影、电视剧那样,能够实现商业化的小途径。
这样的MCN机构,也让不少转战短视频领域的主播网红,找到了一种符合自身发展的空间。
签约网红职业化,创作不再“搏命”
“不争打赏、不争补贴,这样挺好的。”
去年10月,从直播转战短视频领域的李茹筠,签约了成都一家MCN机构。她告诉懂懂笔记,MCN机构与网红的关系,更像经纪公司与签约艺人的感觉。
机构负责统筹、策划内容,根据签约网红各自的特长,分配安排好短视频中的角色、类型。而网红只要专注驾驭好内容创意,提升自身技能与个人魅力即可。
“和直播的公会制度不同,很多网红从竞争关系成了合作关系。”回忆起直播行业的很多经历,李茹筠仍感到不寒而栗。
李茹筠解释,直播公会虽然也有培训机制和策划能力,但旗下的签约主播大多是独立工作,完成各自的直播任务。其收入与流量、打赏挂钩,公会也更重视人气高的网红。
“因此,大家为了流量、打赏争破了头,为得宠还要讨好公会高层。”李茹筠表示,自己以前的公会中,不少主播为了脱颖而出,得到额外支持,在内容上可谓费尽心思、秀足下线。
如今,她在MCN机构很少看到类似的现象,毕竟打赏、补贴都成了鸡肋,越来越多的MCN机构都在短视频商业化的过程中,开始充分考虑签约网红的均衡发展。
“有些短视频内容,是整个策划团队、多名网红共同协作的成果。”她告诉懂懂笔记,以公司新推出的一部“办公室”系列情景剧为例,参与演出的网红超过了15名,固定主演也有5名。
尽管MCN机构与娱乐圈经纪公司一样,暂时难做到绝对公平,但却为更多博主、网红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收入和工作氛围。机构统一拉赞助、做植入、策划内容,作品上线之后再根据收益情况按劳分配给参与者,“部分性格特征明显,或者有特殊艺能的网红,虽然会有独立作品,但主题也是团队整体策划的。”
在李茹筠看来,机构统筹运作的方式让网红之间少了竞争,多了合作,还节省了网红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实现自我增值的同时更避免了恶性竞争,“随着强内容的短视频内容机构越来越多,网红的职业化选择也越来越普遍。”
短视频领域的一个特点是,商业化方面,个人、机构走在了前头,在变现模式上推陈出新,也产生了不少吸金能力超强的博主和机构。但是与此同时,另一个现象也被业内人士逐渐关注,那就是平台的商业化变现依然处在困窘的状态。
“博主和机构乐了,但是平台依旧在摸索变现的最佳途径。”这是不少业内人士的普遍观点,或许另一句老话能解释这种现状:先放水养鱼。短视频行业只有把内容生产者、观众和行业氛围“养熟了”,才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至于如何避免走上直播行业的老路,就留待业内这几大巨头慢慢思考吧。
- 原标题:“出逃”直播的网红,如何在短视频江湖继续吸金?
- 责任编辑:程北墨
- 最后更新: 2019-03-26 18:00:15
-
中国目前最大尺寸选择性激光烧结3D打印设备交付用户
2019-03-26 14:40 科技前沿 -
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发动机联试成功
2019-03-26 11:31 航空航天 -
小米公布100W快充 17分钟充满4000mAh
2019-03-26 10:51 手机 -
我国麻醉水平接近发达国家 无痛分娩不影响孩子智力
2019-03-26 09:40 医学 -
自主设计施工 中国最大LNG储罐气升顶成功
2019-03-26 08:51 -
我国核电关键设备国产化取得重大突破
2019-03-26 08:24 -
为避免关税 华为和中兴或在印度开设工厂
2019-03-25 20:24 华为 -
全国单机规模最大海上风电场项目完工
2019-03-25 17:28 -
称骁龙855和710使用感受差不多,OPPO沈义人再惹争议
2019-03-25 17:01 手机 -
三大运营商2019年资本开支超3000亿元:这钱怎么花?
2019-03-25 09:37 商业 -
阿里巴巴收购以色列AR初创公司InfinityAR
2019-03-25 08:35 大公司 -
王羲之华佗“真迹”扎堆出现 量子科技鉴定靠谱吗?
2019-03-24 14:18 科技前沿 -
三大电信运营商5G投入将谨慎务实
2019-03-23 21:05 -
腾讯:因上海运营商光纤大面积故障,多个业务受影响
2019-03-23 17:52 网络战线 -
5G应用,联想杨元庆怎么说
2019-03-23 16:36 科技前沿 -
中国科研人员开发出“蚁群”微型机器人
2019-03-23 15:20 科技前沿 -
库克:感谢中国打开大门
2019-03-23 10:24 苹果新“品” -
这个巨环背后,是中国人的原始创新
2019-03-23 10:02 科技前沿 -
湖北发现5亿年前“寒武纪化石宝藏”
2019-03-22 20:05 -
媒体:全球晶圆厂支出下降 中国IC设备市场独好
2019-03-22 13:31
相关推荐 -
“中国打贸易战有秘密武器:AI机器人大军” 评论 77中国不买美国液化气了,换中东 评论 103把中国货“藏”在加拿大,“我们赌特朗普会认怂” 评论 97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评论 472和特朗普一起“孤立中国”?欧盟拒绝 评论 63最新闻 Hot
-
“纯关税壁垒最粗暴,欧盟快和中国谈吧”
-
总计7亿欧元,欧盟对苹果、Meta“罚酒三杯”
-
“俄乌都得在领土上让步,再不同意美国就退出”
-
中国不买美国液化气了,换中东
-
把中国货“藏”在加拿大,“我们赌特朗普会认怂”
-
涉及稀土,马斯克:正与中方协商
-
美国着急放风“即将与日印达成协议”,其实只是…
-
通用电气CEO:别打了,我们还没给中国交付...
-
哥伦比亚总统:我认为特朗普政府把我的签证吊销了
-
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
“孤立中国?东盟不会跟,否则…”
-
“中方对美方鸣枪示警:这回来真的,能一票否决”
-
“特朗普一声令下,美国几十年联越制华努力,白干了”
-
特斯拉净收入锐减71%,马斯克“认怂”
-
普京送给特朗普的肖像画长这样
-
美欧倒逼肯尼亚“转头”,“中国又拿下一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