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专家在坦桑尼亚教农民种地:将中国小农经验与当地发展水平结合
关键字: 中非合作坦桑尼亚种地【观察者网 综合报道】
“西方国家,都是以大规模商业化和机械化操作为主,没有针对非洲小农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体系,而中国在这方面是有的。”
日前,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落下帷幕。在未来的中非合作中,农业和粮食安全被置于关键位置。
中非农业合作已经持续多年,这对坦桑尼亚的民众来说,感受颇深:考虑到当地的发展水平,中国专家将本国的小农技术、经验与当地发展阶段相结合,并帮当地培养本土农业人才,帮助政府提高能力建设,解决了“中国专家离开后,援助难持续”的问题,实现“授人以渔”。
中国西北经验复制东非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东海岸,土地、水资源相对丰富,人地比例较高。然而,由于劳动力相对土地稀缺,很多地方的小农,习惯随意撒播,不进行行距、株距的测量,形成了相对粗放化和低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产量普遍偏低。虽说普通小农户的户均拥有土地都在10英亩以上,但每英亩土地的收获,只有250─500公斤。不少人形成了“与其种植,不如不种”的观念。
在中国农业大学专家看来,当地通过扩大面积而非提高生产力来实现发展,最好的发展道路是实行机械化种植。然而,由于政府贫穷、工业水平低下,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限制。此外,当地农民也无力负担一吨价格高达四、五百美元的化肥。
《中国科学报》报道,中国农业大学南南农业合作学院院长李小云从2008年开始在坦桑尼亚实地调研。对于当地的情况,李小云意识到无法简单地把中国技术移植到非洲。他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把符合非洲发展水平的做法,也就是我国贫困地区——西北旱作技术推广到非洲,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们想的就是把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作为一个主要目标,通过采用改良品种,提高种植密度,再配套相应的农作措施,通过这样一些技术的改进就可以提高产量,”李小云说。
对于这一做法,《环球时报》12日援引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唐丽霞的评价说:“中国不仅是国际发展合作中新的财务和资金提供者,更是一种发展经验和发展方案的提供者。在西方国家,都是以大规模商业化和机械化操作为主,没有针对非洲小农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体系,而中国在这方面是有的。中国农业发展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都是小农经营为主。”
报道截图
《中国科学报》报道称,2011年,包括中国农大在内多家中国机构、组织选择了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的佩雅佩雅村,建立首个村级扶贫项目。该省是坦桑尼亚粮食尤其是玉米主产区。
《环球时报》称,中方团队提供的培训涵盖整个生产环节,包括田间管理、整地、播种、间苗等。
扶贫也要“开荒”
然而,项目最初并不顺利。
“最初,当地农户很不信任(我们),他们习惯了把种子撒在地上,有得收就收。最初推广项目时说希望有多少多少示范户参与,但没人愿意在自己的土地上做”,唐丽霞说。
财新网报道,当地村民对用自家农田进行试验存有顾虑:
一是玉米在当地的自给性较高,商品化程度低,种出多少自己就吃多少,农民并没有太强烈的增产愿望;二是因为,若按照中国做法,他们需要还另外购买良种,进行规整密集种植,这无疑会增加成本。还有人担心,因为时旱时涝的不稳定气候,即便费时费力投入,最后的结果也可能不尽如人意;另外,由于受限于市场,玉米增产也不意味着农民必定增收。
《环球时报》报道,团队只好跟村里的人商量让村子集体拿出一块地,邀请10多户村民代表代为管理,按照中方提供的种植方式,收成归这些农户。因为不是在自己的耕地上耕种,即便失败他们也没有损失。结果,第一年获得成果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新方法。
《中国科学报》称,已经是团队负责人、项目执行者的中国农业大学专家李小云介绍,玉米密植技术要求掌握株距、行距以及点播、精播。为了实现增产,他们引入古老的“中国智慧”,用木棍、小绳控制株距、行距,和非洲技术员一起摸索,只要播种两粒种子就会有最大的收获。“在非洲讲中国故事,要到田间地头讲,不能讲现在的中国故事,而是要讲适合非洲发展阶段的历史故事。”
为了让农民在不用借钱的情况下筹集资本,专家们并不鼓励每户一口气种100亩,而是每户先种10亩试验田。从2011年至今,已有近500户农户采用玉米密植技术,推广面积近3000亩,产量由每亩5-10袋(当地计量单位)增加到15-25袋。
财新网此前称,到2018年初,佩雅佩雅村有200多户农户加入项目,1000多亩的农田成了试验田,玉米产量由之前每亩66公斤增长到近200公斤,中国团队带来的农业技术也由一个村扩散到了周边的四个村。
产量上升直接反映于农村经济的活跃度。《中国科学报》报道,盖新房、买自行车的人多了起来。村里的小卖部生意越来越好,过去两个月去城里进一次货,如今一个月要去两次。农民也开始有了储蓄意识,不再像从前有多少钱花多少钱。
“勤劳致富在中国人看起来天经地义,但在当地人过去看来,不干更划算。中国技术让他们意识到投入与不投入的差异,激发了他们靠自己努力发展生产的原动力,观念的转变最难能可贵。”唐丽霞说。
中国专家离开怎么办?
看到成果的坦桑尼亚政府表达了推动坦中农业进一步合作的希望。2014年,中国农业大学选择位于佩雅佩雅村附近的瓦辛巴村为示范村开展第二个扶贫项目,推广中国农业技术。
这一次,中国专家注意到中国专家离开后,援助项目如何持续的问题。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奕含
- 最后更新: 2018-09-12 15:16:29
-
德州仪器再投32亿美元扩产12英寸模拟IC晶圆
2018-09-12 11:01 IT新浪潮 -
科技早报|三星印度开设全球最大零售店 正面PK中国厂商
2018-09-12 10:18 科技前沿 -
“天河二号”算出量子霸权标准
2018-09-12 08:02 科技前沿 -
卓誉自动化:中标宁德时代5500.4万元设备项目
2018-09-11 21:49 IT新浪潮 -
柳传志回应当年为什么不投芯片:因为民企底蕴不够丰富 没底气
2018-09-11 21:37 IT新浪潮 -
柳传志:年轻人的第一份工作不要去投行 这样不扎实
2018-09-11 21:29 -
家电企业“量增利涨”背后的阴云
2018-09-11 20:37 -
北斗国际化再获突破 时间传递链路稳定度优于1纳秒
2018-09-11 14:24 航空航天 -
美银美林:苹果很可能转移10%手机组装回国,售价涨8%
2018-09-11 10:08 美国政治 -
联想加码区块链 再蹭热点还是有所“联想”?
2018-09-11 10:04 手机硬件 -
科技早报|腾讯否认投资子弹短信 华为每年最多投200亿美元用于研发
2018-09-11 09:09 科技前沿 -
腾讯关停德州扑克“涉赌”游戏进入寒冰期?
2018-09-11 07:34 -
中国超算重复建设 利用率低?专家回应
2018-09-11 07:15 科技前沿 -
韩春雨录音自曝曾代写论文:博士论文收费7000
2018-09-10 21:54 学术造假 -
产能紧张,英特尔罕见请台积电代工PC处理器
2018-09-10 21:28 IT新浪潮 -
百度:使用百度搜索受骗 将获无上限“全额”保障
2018-09-10 20:32 BAT -
华为小米“机”战物联网,谁是最后赢家?
2018-09-10 20:01 大公司 -
首艘“中国造”极地破冰船雪龙2号在沪下水
2018-09-10 16:43 科技前沿 -
5630米!“海龙11000” 创造我国ROV深潜纪录
2018-09-10 15:39 科技前沿 -
小鹏汽车宣布获得美国加州自动驾驶路测牌照
2018-09-10 12:56 新能源汽车
相关推荐 -
“这将是美国盟友对特朗普的第一场民意公投” 评论 21没有中国制造的家可能吗?美媒画了张图… 评论 135对话孙俪:诠释不完美中年人,生活不给你矫情的时间 评论 45德防长劝乌克兰:别听特朗普的,这是投降 评论 220超越DeepSeek,中国开源“集团军”重塑全球AI生态 评论 131最新闻 Hot
-
匈牙利经济部长:这一点美国无法与中国匹敌
-
“韩总统大选前跟美国谈不成”
-
“美国的发言格格不入,基本被忽视了”
-
“这将是美国盟友对特朗普的第一场民意公投”
-
贝森特也来拆特朗普台
-
“我们是主权国家,不是美国的一个州!”
-
白宫官员称:下一个100天,特朗普还有更多“险招”
-
没有中国制造的家可能吗?美媒画了张图…
-
美部长丢包案告破:被人用脚勾走的…
-
特朗普前首席经济顾问:我们最离不开的正是中国的产品
-
对话孙俪:诠释不完美中年人,生活不给你矫情的时间
-
“没有中国烟花,美国明年怎么庆祝建国250周年”
-
特朗普:泽连斯基准备好了“割地”
-
美海军提议:日本可协助美军建造军民两用船
-
江西省国资委原副主任李键再次被查,曾因多次给苏荣送钱被通报
-
幸福航空突然停飞“五一”前全部航班,财务人员透露“没钱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