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芷渊:我,在身份迷失中成长的香港女孩
关键字: 香港香港本土香港本土派我们是香港真本土本土主义全球主义港独内地-香港“矛盾”背后
过去数十年,香港的经济一直处于高增长的繁盛期。但内地经济快速发展,令香港在中国经济的重要性逐渐减少,从前拥有的一些相对优势也渐失。加上当年SARS之后内地以CEPA(内地与港澳签署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观察者网注)及赴港自由行协助香港经济复苏,内地高消费族群纷纷赴港消费,香港人较内地人优越的感觉日渐消沉,排外心理不然而生,内地-香港“矛盾”也越来越严重。
随着内地赴港自由行的规模不断扩大,香港与内地的民间“矛盾”也逐渐升温。
二零一二年一月,国际名店D&G阻止香港人在店外拍照,并称“如果是内地人就可以”。事件在香港引起极大回响,有网民发起万人集会,内地与香港骂战更一触即发。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反映了香港人因难以接受在本地受到歧视而激起的强烈本土意识。
再后来,从双非孕妇涌港产子到本土团体抗议内地游客并称之为“蝗虫”,从反水货客的“光复行动”到针对内地游客的冲击行为,两地“矛盾”不断加剧。
以水货客问题为例,这原本涉及社会政策的问题,却成为内地-香港“矛盾”的根源。为了从多方面了解水货活动的影响,那几年我多次走访新界北区,采访水货客及当区居民。
记得有一次,北区水货客关注组在网上号召发起抗议水货客示威行动,有示威者一看见有讲普通话的疑似水货客或内地人就上前谩骂,也有示威者声称被内地水货客袭击,警方需将示威者和操普通话的人士分隔两边。
作为记者,我们总希望能尽可能地平衡两边的意见。我先走向内地人一边进行采访,之后转到示威者人群,打算访问示威者水货客活动怎么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怎料我还没开口征求采访,有示威者就情绪激动地大喊:“大家不要接受她采访,我听到她刚刚用普通话采访对面的‘蝗虫’!她不是香港人!”然后一众示威者随即向我报以嘘声。
我用纯正的广东话回应道:“不好意思,你误会了!我是香港人,我是记者!”我冷静地安抚示威者的情绪,并采访了其中几位示威者。正当我心里庆幸终于顺利完成採访之际,内地人一边又开始起哄。有人指着我说:“原来你是他们的人,怎么可以利用我们对你的信任!”
那一幕,那种无可奈何的感觉,我至今历历在目。
变质的“本土”
今天的香港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无论政治立场偏左、中还是右,都爱说自己支持“本土”。既然如此,为什么社会上还会有那么多争拗?“本土”的真正定义又是什么?
香港是一座移民城市,国共内战时香港还是广州文化的一部分,当时并没有所谓的“香港身份”。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婴儿潮”后在香港土生土长的一代成为社会人口主要结构主流。香港经济腾飞,缔造了“亚洲四小龙”的神话,粤语流行文化优势掘起,香港社会福利普及化,港人独特的身份认同逐渐成形,本土的优越感也开始萌芽。
那时候,香港处于英国殖民地统治时期,内地的改革开放还处于初期,所以香港人的本土意识有两重意义,一是“香港比中国其他城市优越的特殊性”,另一层面则体现为“爱国主义”和“反殖民主义”的思想与主张。七十年代,专上学联每年都会举办“中国周”,并兴起以“反殖”和“认识祖国”等为主题的社会运动。所以在那个年代,“本土”就是“中国的香港”。
香港回归后,新一代的香港人大多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年轻人。对他们而言,“本土”指的就是“香港”本身。随着世界经济步入全球化,香港政府在九十年代开始大力发展基建,渐渐催生越来越多年轻人为保卫香港文化或集体回忆而发起的社会抗争,例如保护海港运动、保卫利东街行动、守护天星码头、反高铁保菜园村运动等等。这种围绕土地发展、旧区重建等的议题,触动着香港人的本土意识。
另一方面,人对于不熟悉的外来文化一般都会心存排斥,如果这种排斥感不妥善处理,无法融合就会导致分歧,甚至从纯粹的排斥变为对一切异见存有不信任与怨恨,从而走上极端偏激之路。内地赴港自由行开放后,内地-香港文化差异激发更多新一代关心政治,连串突显内地-香港“矛盾”的事件更加深了部分人“去中国化”的情绪。
二零一四年的政改风波,激发了持续近八十天的“占领行动”,走上街头的尽是九零后的稚嫩脸孔,他们有些人不再依规行事,要透过自己的行动去证明、去争取。一些年轻人的本土意识高涨,矛头更直指向中央和特区政府。
随后的几年,一股变质的“本土”极端势力浮现,“伞后组织”纷纷成立,一些打着“本土”旗号的组织,不仅仅针对内地人,甚至以外来族群或异见者为“敌人”,港独、自决、自治的意识在政经及社会议题上发酵。
《我们是香港真本土》论坛及新书发布会,左一为本文作者,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本土不是港独
“本土派”的出现不足为奇,可是现在不少香港人将之与“港独派”混为一谈,我觉得这并不恰当。
近年,我一直为香港一个社区网络平台撰写小文,介绍香港一些怀旧老店、一些历史古迹、一些感人故事。穿梭在不同地区大街小巷,倾听有着不同背景的香港人诉说他们的故事,我诧异这座城市有太多的多元性。
有一次一位老奶奶问我:“作为一个年轻人,为什么你会对这些老店、老人、老故事感兴趣?”
我说:“时代变迁,香港很多老店逐渐被淘汰,有些行业渐渐式微,我希望在它们消失前,用我的文字留下一个印记,写下一段见证。”
老奶奶回应道: “这些是香港本土的价值,你这才是真正的‘本土’啊!”
“真本土”,我顿时感觉这个身分有点沉重。
也许,一些标榜“本土”的“港独派”人士,他们只知道极力主张在政权上与国家割裂,强调“香港人不是中国人”,追求发展成为独立的政治实体。但真正“本土派”主张的是保护香港的文化风貌、维护香港的核心价值、推动宣扬香港的传统价值观念,而这些人在政治取态上,深知香港是隶属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他们没有分离意识的倾向,甚至强烈反对港独。
我们常说的“本土主义”,英文叫Localism,原本只是相对全球主义(Globalization)下的在地认同。这种“本土意识”与“国民意识”本该和平共处,唯独当“本土意识”发展成鼓吹自治运动时,变质的“本土”则成为与“国民意识”对立的碰撞。
我是在国民身份迷失中成长的一代。在全球化过程中,每个城市都需要重新定位,香港不例外,香港人更不例外。我们在相互排斥、争拗、怨恨的时候,能否停一停、想一想,我们崇尚的真“本土”到底是什么?别忘了,真正的国民身份认同,除了有对国家的认识,更重要的还有我们香港本土的核心价值认同,包括狮子山下的“香港精神”。面对众多挑战和变幻莫测的未来,但愿香港人仍能“既是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抛弃区分求共对”。
《大公报》刊文,认为“真本土是建设非破坏”,《我们是香港真本土》一书揭示了对立的“假本土”。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原文载于《我们是香港真本土》一书,作者授权观察者网独家刊发,部分内容有删节)
- 原标题:我在身份迷失中成长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轩甫
-
“美企库存只够用60天,要是中国还不批准…” 评论 48“特朗普执意破坏全球规则,中国会打败我们” 评论 83关税风暴下,日德巨头“对中国投下信任票” 评论 64“特朗普误判啊,中国未来几十年都将是硬核玩家” 评论 121印度断水、停签、赶人,巴基斯坦“以牙还牙” 评论 159最新闻 Hot
-
“美企库存只够用60天,要是中国还不批准…”
-
“西方企业从中国买零件,运到全球组装,太蠢了”
-
“特朗普执意破坏全球规则,中国会打败我们”
-
暴跌72%!5年来,中国取消美国猪肉订单最大规模
-
“美国开始找台阶了,中国没停手”
-
关税风暴下,日德巨头“对中国投下信任票”
-
日本也不跟,“拟抵制特朗普联手遏华贸易的计划”
-
日本和歌山县4只大熊猫,将于6月底送返中国
-
特朗普:俄罗斯没占领整个乌克兰,让步很大啦
-
日本:中国不买美国大豆,要么我们买?
-
“特朗普发现美国不再不可或缺”
-
特朗普再提“第51州”?加拿大总理:的确说了,但他称我为总理
-
法国高中发生持刀袭击事件致1死3伤,嫌疑人为15岁学生
-
“特朗普这伙人,别砸了‘美国’这块‘金字招牌’”
-
纽森宣布:加州已超日本,成为全球第4大经济体
-
中国田协通报:涉事10人禁赛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