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媒:特朗普国情咨文“嘴上说着团结,实际上却在搞撕裂”
关键字: 美国政治特朗普国情咨文美国经济美国失业率美国真实经济美国医保特朗普移民【观察者网综合报道】特朗普当地时间1月30日在国会两院发表任内首次国情咨文演讲,在长达80分钟的演讲中,特朗普一反常态地呼吁团结,甚至在移民政策上有所松动,承诺愿给予多达180万的非法入境年轻人以入籍可能。
同时他仍然吹嘘他的“史无前例”的税改,似乎一切真的欣欣向荣,他说,这是"美国的新时刻",经济景气良好、股市创记录、新增240万个就业岗位、薪资增加,就应该在这样的时机重新开始"美国梦"。
但几乎所有媒体都指出,特朗普的演讲“缺乏实质内容”。
西方一众主流媒体们在过去两年是依靠怼特朗普重新赢得了阅读量,他们一如既往地将“特朗普”的名字铺满版面,两党媒体泾渭分明地互相批评,热闹非凡,毫不顾忌所谓“团结”。
而更专注经济的彭博社则指出,美国就业数据似乎没有明显的恢复,特朗普现在提团结似乎太晚了,真正的考验即将来临,随着海外紧张局势的升温,危机可能很快就会出现。
新媒体VOX更是一针见血,他们评论称,美国目前面临许多经济问题,但特朗普没有任何实质的解决方案——他的方案就是把问题归咎于移民,而且自他上台以来塑造了一个十分嘈杂的舆论环境,使人们很容易忽视正在面临的真正问题。
《纽约时报》版面截图
《纽约时报》将特朗普的演讲形容为“一个明显缺乏新政策的演讲”中,特朗普只是将他所自诩的“最伟大的成就”念了出来,并且为即将面临中期选举的国会设置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议程。
《纽约时报》报道称,特朗普在演讲时很大程度上避开了民族主义言论、政治攻击和对抗语气——这些都曾是他的名片,还称赞了奥巴马政府第一年取得的“非凡成就”。
但该报仍然将特朗普所说的“团结”描述为“对民主党人提出了挑战”,要求民主党与他推动移民政策改革和基础设施重建。
报道称,聆听演讲的民主党人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没有鼓掌,面对特朗普不断的自我吹嘘,他们愁眉紧锁,并一度对所提到的限制移民的提案发出抱怨。
特朗普是近年来所有首次发表国情咨文的总统中,支持率最低的,只有37%的美国人认同他过去一年的表现。
CNN版面截图
CNN报道称,调查显示,在所有观看特朗普本次演讲的人中,得到“非常正面”观感的人只有48%,远低于奥巴马的同期水平,也是至少自1998年CNN首次发起这一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
和《纽约时报》一样,CNN也派出了“事实核查团队”,逐一审视特朗普的演讲内容。
CNN观察员认为,特朗普所吹嘘的“史无前例”的减税法案是假的,因为在上世纪60年代的肯尼迪总统、80年代的里根总统和2010年代的奥巴马总统都曾通过更大的减税法案。而且大多数普通人的减税政策在2025年就会到期。
特朗普所说的“黑人低失业率”、24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和19.6万个制造业岗位,CNN评价说,这是真的,但这归功于特朗普从奥巴马继承的强劲就业市场。2014年,美国新增就业岗位近300万,2015年增加270万,2016年增加220万。
但特朗普所说的工资增长却是假的,目前工资的平均增长率仍然保持在2.6%,与2016年持平,与(经济危机后)2010年10月起的2.2%相差不大。工资没有显著增长,这就是大多数美国人在感官上仍然觉得没有走出(08年)经济危机的原因。
关于争议最大的移民问题,CNN认为特朗普将恐怖袭击风险归咎于移民是错误的,因为最近两名美国本土恐怖袭击者虽然都有移民背景,却是在到达美国本土多年之后被极端思想影响。因此,特朗普所说的通过亲属和乐透成为美国移民,进而实施恐怖袭击确实是可能的,但特朗普的说法具有误导性。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周远方
-
“特朗普误判啊,中国未来几十年都将是硬核玩家” 评论 66印度断水、停签、赶人,巴基斯坦“以牙还牙” 评论 111“特朗普已经输掉了对华贸易战” 评论 208“中国知道,特朗普何时会眨眼” 评论 130特朗普又“眨眼”:中方来谈吧,签个“特殊协议” 评论 536最新闻 Hot
-
纽森宣布:加州已超日本,成为全球第4大经济体
-
中国田协通报:涉事10人禁赛3年
-
97岁航空发动机泰斗温俊峰逝世,曾参与研制歼7、歼8系列发动机
-
“每天睁眼就焦虑,得做心理建设才敢点开手机”
-
马哈蒂尔:特郎普的高关税撑不了3个月
-
“特朗普误判啊,中国未来几十年都将是硬核玩家”
-
印度断水、停签、赶人,巴基斯坦“以牙还牙”
-
“美官员私下承认:误判了!特朗普原以为中国会最早…”
-
“特朗普这伙人,别砸了‘美国’这块‘金字招牌’”
-
白宫激辩解除“北溪-2”制裁?他俩火速回应
-
“特朗普已经输掉了对华贸易战”
-
“收到中方警告”,韩国业界:后果很严重
-
中企直说了:不会妥协,现在是美国人没的选
-
“这就是中美的不同之处”
-
“中国知道,特朗普何时会眨眼”
-
美财长不痛快:IMF和世界银行,与中国走太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