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金融数据阶段性走弱,居民中长期贷款近15年首次减少
【导读】 居民中长期贷款减少为2007年有数据记录以来的首次。
3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月主要金融数据显示,金融数据出现阶段性走弱。
初步统计,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2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0.2%;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5315亿元;2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3万亿元,同比少增1258亿元;广义货币(M2)余额244.15万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6个和0.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2.16万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比上月末高6.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2.7个百分点。
综合市场分析看来,尽管2月金融数据整体不理想,结构性问题仍在,需要政策加快发力。但也无需对经济过于悲观,伴随稳增长效果逐步显现,经济或在2季度前后改善显著。
社融增量不及预期
由于信贷类资金同比大幅少增,2月社融增量不及市场预期。
数据显示,2021年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9万亿元,不及市场预期(2.22万亿元),同比少增5315亿元。
具体而言,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9084亿元,同比少增4329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480亿元,同比多增16亿元;委托贷款减少74亿元,同比少减26亿元;信托贷款减少751亿元,同比少减185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4228亿元,同比多减4867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3377亿元,同比多2021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2722亿元,同比多1705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585亿元,同比少108亿元。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从社融结构看,新增信贷放缓、表外融资收缩拖累,反映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疲弱。企业债与专项债发行同比多增,一方面反映国内信用环境有所回暖;另一方面,专项债发行强劲,预示未来基建投资增速有望改善。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从表外项目看,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同比分别少减26亿元、185亿元,少减规模有所下降,影子银行业务将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
居民中长期贷款首次减少
“在上月金融数据较快增长过后,本月部分数据出现回落或不及预期,结构也不够理想,反映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仍然偏弱,经济爬坡过坎压力不小。”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
从2月新增信贷结构看,居民、企业信贷需求疲弱,居民和企业中长期贷款均同比少增。
央行数据显示,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3万亿元,同比少增1258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居民中长期贷款减少为2007年有数据记录以来的首次。
具体而言,住户贷款减少336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911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459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24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11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052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052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790亿元。
2022年以来,受疫情不确定性及楼市大行情趋稳影响,房地产市场持续维持降温态势。温彬认为,居民贷款的回落,体现了消费和购房需求不足,消费的复苏面临不小压力。
周茂华表示,国内经济面临复杂的内外环境,全球疫情影响尚未结束,国际地缘局势升温,能源及部分原材料面临成本压力、供应瓶颈、海外政策转向等,国内部分中小企业和行业经营仍面临一定经营困难,也会影响消费者与企业预期与支出。
“历史上看,单月数据经常上上下下,但其中很多是因为季节性等因素导致的正常现象,过于关注单月数据的波动只会给自己带来“雾里看山”般的困扰。”对于2月信贷数据的表现,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并不建议过度关注。
张旭认为,春节月的金融数据建议使用“双月同比”这两类统计量,即临近两个月新增量之和的同比增速。“双月”数据可以滤除单月指标的上上下下,同比增速则可以消除季节性的影响。今年2月贷款的双月同比增速为5.5%,与上一月的5.6%基本持平,显示出剔除春节效应后的2月份信贷增长是稳定的。而且,5.5%的双月增速明显高于2021年末的-10.8%和2021年三季度末的-9.4%,体现出了贷款增长稳定性的改善。
周茂华也表示,1月份信贷供需两端放量,创出历史新高,2月出现季节性回落,也有一定影响。
M1回升、M2小幅回落
数据显示,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44.15万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6个和0.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2.16万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比上月末高6.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2.7个百分点。
不过,虽然M2和社融增速小幅回落,但仍维持在“9”“10”区间。与此同时,2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2.5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其中,财政性存款增加6002亿元。
梁斯认为,M2同比增速下降与当月财政性存款增加6002亿元有关,由于财政性存款不在M2统计口径内,缴税将对M2带来压制。整体看,2月份金融数据走弱主要受内部外因素共同作用,预计后续政策层面将继续发力,进一步采取措施托底经济发展,稳定企业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提升企业信贷需求,M2和社融增速有望回暖,但大概率仍将在“9”“10”区间内运行。
降准降息窗口尚未关闭
近期,央行宣布讲依法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总额超过1万亿元。对此,有分认为央行此举等同于50个基点的全面降准,进而做出近期央行降准降息必要性降低的判断。
综合市场分析来看,这种看法并不准确。央行下一步是否降准或降息,还是要基于市场流动性和经济运行状况的整体把握。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经济增长5.5%左右的目标,其中几个关于货币政策的新提法也引起市场关注:一是,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二是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三是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
温彬认为,要实现5.5%的增长目标,需要政策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财政政策要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支出力度,尽快发挥稳投资对稳增长的支持作用。货币政策要发挥好总量政策和结构性的双重功能,找准时机,降准、降息仍有必要、有空间,加大力度提振需求,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中信证券联席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确定了稳增长目标,货币政策要加大实施力度,在狭义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降成本和扩大新增贷款规模的要求下,货币政策还存在进一步宽松的空间,降准降息的窗口尚未关闭。
周茂华认为,由于社融、新增信贷数据不及预期,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理想,市场对央行进一步降准、降息预期有所升温;结合从目前国内需求复苏偏弱,经济面临的压力仍较大,央行适度动用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可能性上升。
- 原标题:2月金融数据阶段性走弱,居民中长期贷款近15年首次减少
- 责任编辑: 林铃锦 
-
京东“吞下”德邦,昔日“零担之王”陨落
2022-03-11 19:55 观网财经-互联网 -
“俄罗斯堡垒”——深度解析制裁下的俄罗斯经济
2022-03-11 19:14 观网财经-海外 -
有色协会:当前镍价严重背离基本面,失去对现货价格指导意义
2022-03-11 19:05 观网财经-金融 -
电子烟国标二次征求意见稿:不应对未成年人产生诱导性
2022-03-11 19:02 观网财经-消费 -
“土豪交易员”事件后续:信息披露不及时,金字火腿被出具警示函
2022-03-11 18:58 观网财经-金融 -
安信证券回应风水研报事件:责令投顾人员立即整改暂停展业
2022-03-11 18:43 观网财经-金融 -
嘉能可再度否认逼空青山
2022-03-11 16:11 观网财经-金融 -
中国跨境服饰电商龙头欲冲击港股,摆脱亚马逊是重要目标
2022-03-11 16:05 观网财经-消费 -
教培行业至暗时刻,竟然还有人想用互联网颠覆线下?
2022-03-11 13:44 观网财经-互联网 -
金川集团:未参与近期镍市场异动利益相关方的任何行动
2022-03-11 13:40 观网财经-金融 -
李克强喊话地方政府:要当“铁公鸡”,不该花的钱不能花
2022-03-11 12:30 地方债 -
美国2月CPI同比涨幅再创40年来新高
2022-03-11 10:57 美国经济 -
4中概股回应被美列入“退市名单”
2022-03-11 10:15 -
大公司早报|爱奇艺多名业务高管请辞 完美日记母公司去年营收58亿
2022-03-11 09:06 -
高盛之后,摩根大通也要撤出俄罗斯
2022-03-11 09:05 观网财经-宏观 -
五家中概股恐遭美国退市,证监会紧急回应
2022-03-11 07:40 观网财经-海外 -
京东“慢跑”:营收增速放缓,重投实体相关业务
2022-03-10 23:59 观网财经-互联网 -
高盛宣布退出俄罗斯,系首家华尔街投行
2022-03-10 23:12 乌克兰之殇 -
李小加:LME宣布镍交易无效符合交易规则
2022-03-10 22:52 观网财经-金融 -
敢规避对俄制裁就让中芯国际关门?美商务部长澄清“没证据”
2022-03-10 21:34 观网财经-科创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美国几代人的亚太布局被毁,盟友终将望向中国”
-
“我们投给特朗普,现在他的关税搅乱了我们的行业”
-
美媒吐槽:全员滑跪,除了中国…
-
“别用中国的”,美国务院内部文件曝光
-
越南总理表态:越美谈判,不能影响其他市场
-
“关税正在扼杀企业对美投资意愿,市场重心或转向”
-
“谈判推迟,美国又提要求”
-
换防长?“美国后院起火”
-
带着石破茂的亲笔信,他来中国了
-
斗争升级!哈佛大学起诉特朗普政府
-
外媒紧盯中方“警告”:孤立中国,特朗普恐难如愿
-
特朗普称未来三天公布俄乌和平方案,美媒曝细节
-
工业电化学奠基人郭鹤桐教授逝世,享年95岁
-
挑衅!英军高官:台海问题,准备好了
-
美元主导地位遭削弱,“人民币必须抓住机会”
-
前十占九!“中国机构正在主导全球芯片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