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晓:等了十年还没用上新干线,这真的很“印度”
最后更新: 2025-04-06 15:36:57【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冬晓】
印度首条高铁孟买-艾哈迈德巴德项目历经十年仍进展缓慢。据日媒援引消息人士称,该项目继多次延期和预算超支后,再次面临车型变更——拟将原定的E5系新干线改为日本尚未启用的下一代E10系列车。该车型预计2030年才在日本投用,此次调整可能导致技术转让障碍和成本进一步攀升。
由于拖得时间太长,关于印度从日本买高铁这事儿很多人可能没什么印象,当年为吃下这个大单,日本方面下了非常大的功夫。
时间步入21世纪,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人民出行的需求,使得印度迫切希望能发展自己的高速铁路;自然,这里面也掺杂了政客们谋求更高权力的欲望。此时的印度雄心勃勃,意图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超级大国,而建立遍布全国的高速铁路网络,正是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良好开端”。
印度的铁路系统是什么样,这里我们就不赘述了,简单来说就是脏、乱、差、挤,安全性能也得不到保障。或许有人会说,印度的铁路搞不好,还可以搞飞机,没必要死磕;美国没有高铁,靠航空运输,也能满足大众的出行需求,高铁并不是国家发展的刚需。
2022年1月17日,孟买火车站,一名乘客从长途列车的窗口向外张望 法新社
关于这点,印度新德里全球政策观察的高级研究员、铁路和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专家奇特雷什·什里瓦斯塔瓦解释过,尽管印度的航空市场近年来不断扩大,但对于普通印度民众来说,依然很依赖铁路,铁路的存在主导着社会上绝大部分阶层的出行选择,这使得印度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和扩大铁路基础设施的建设。
有决心当然是好的,但问题在于,在“想到”和“得到”之间,还差一个“做到”。如此庞大的基建项目,且关系万千人民的福祉,决定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或技术问题,自诞生之初就是一个政治问题。
2014年印度总理莫迪发起“印度制造”计划,旨在促进国内生产,将印度转变为“一个全球设计和制造中心”,这为后来印度购进他国高铁奠定了一个不可动摇的基本调门——我们印度人确实要买高铁,但我们不只要整车,本地化的工厂和技术转移我们也要。
当时,面对印度如此广袤的市场,各国企业纷纷下场准备抢滩登陆。有花巨资请人做市场调查的,有托关系找政府高层在外事上帮着喊话的。全世界一年下来承建铁路的单子数量有限,抢到就是赚到,但倘若要问谁最积极,那非日本政府莫属。
谈到高铁,日本新干线可是响当当的品牌,在国际上颇具美誉度,甚至成为日本科技高度发达的宣传名片。只是名头叫得很响,但在赚外汇上新干线表现得不佳,按照日媒在2018年报道中的说法,2007年新干线出口台湾地区是唯一成功的案例,所以在2015年前后印度政府全球招标修高铁之际,日本表现的格外卖力也就不足为奇。
彼时的国际政治局势已发生变化,中美在各领域的对抗初现端倪,且随着安倍晋三二度掌权,中日关系陷入了冷淡期。对印度,那是联日抗中,对日本,那联印抗中,随即,双方一拍即合。2014年8月莫迪就任新总理百日来,第一次对外国主要国家进行访问,他特意将目的地选在日本。在长达五天的访问期内,日本慷慨地向印度奉上了一份日本经济支援的大礼包,承诺五年内对印度直接投资和进驻日资企业的数量翻倍,以及向印度提供高达3.5万亿日元的投融资。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和印度首相莫迪在高铁模型前合影 共同社
一年之后,也就是2015年12月,安倍晋三出访印度,和莫迪在首脑会谈中就印度高铁引进日本新干线达成了协议。按照当时的协议,该项目应该于2017年开工,并于2023年开通。根据日本政府的最初估算,包括土木工程、列车和信号灯等新干线总事业费约为1.8万亿日元规模。
政治先行的结果是,为了尽快推动本国企业赴印开拓市场,日本政府在2015年底发起了新一轮总额为1.5万亿日元的投融资。根据日媒报道,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将为发电站和工厂建设的部分资金提供融资,促使日本企业参与印度大型工程项目,加上此前对高铁建设的日元贷款,日本同印度的经济联系正在不断加强。
除了在经济上慷慨解囊,日本还不吝于将车组的建设也一并转移到印度进行。此前,在向台湾地区出口新干线时,因为担心技术外泄,参与的日企放弃了直接在台湾地区本地生产的打算。
印度首个高铁建设计划的订单名头可谓如雷贯耳,为了成功抢单,2018年日立决定和印度当地的国有企业贝姆勒展开技术合作。日立打的算盘是,先从日本的工厂出口一部分整车,在这个过程中和印度企业讨论在印度本地建设合资工厂,接着一点一点把生产工序转移到印度,2023年前完成车辆组装工序的转移。如果一切顺利,后面再把车体和底架等核心零部件也慢慢转移到印度生产。
2014年莫迪就喊着要搞印度高铁,要搞印度制造,2015年安倍晋三和莫迪签下协议要建日本高铁,可到了2018年日本企业才开始准备抢单搞合资,按照你们之前的计划,2017年就应该开工了。
原本印度国内是希望印度首条高铁线路(从孟买到艾哈迈德巴德),能于2022年8月15日完工并投入运营,因为那天是印度独立75周年的纪念日。不幸的是,这一项目的完工日期从2023年延后至2027年,又进一步延后至2031年。对莫迪来说,印度高铁和印度制造一样,从来不是民生工程,而是政治工程,他错估了建设高铁的难度,以为有日本的技术和钱就能轻松搞定。
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征地问题。众所周知,绰号“古吉拉特屠夫”的莫迪在古吉拉特邦享有极高的个人威望,但放眼印度全国,还真不是每个人都吃这一套。根据CNN的报道,截止到2021年9月,从孟买到艾哈迈德巴德的这条路线征地工作进展缓慢,在古吉拉特邦,征地进行得很给力,完成了97%,但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只完成了30%。
印度高铁计划简图 日经中文网
征地征不动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农民不愿意出让自己的土地;当然,这些农民是自发抵触,还是被地方上的大人物们鼓动,那就说不准了。为此印度方面不得想办法不减少土地的占用,因而做出决定将这条高铁线路90%以上放到高架桥上运营,这使得成本直接激增13亿美元。除此之外,他们还在孟买北部设计了21公里的地下隧道和7公里的水下隧道。
造成工期延后的另一个因素,是印度的高铁列车没有办法在现有的轨道上运行,因为印度铁路使用的是比通用标准更宽的1676毫米的轨距,而日本此前制造的铁路使用的是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1435毫米的轨距。这意味着,印度如果要采用新干线,就得配备国际标准轨距和专用的铁路网络,而适应和解决新技术和新的生产线需要大量时间。
雪上加霜的是,由印度政府通过铁道部持有和运营的印度铁路的财务状况在过去6年间持续恶化,公司成本的增长速度暴增至收入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员工数量一直在下降,但员工的工资翻了不止一番。与此同时,印度铁路还在积极扩招,准备在2022年的6月一口气招聘14万人。时任印度铁道部长的萨达南达·高达曾公开抱怨:“我们预计它应该像一家商业企业那样赚钱,结果却像一个福利组织那样在服务。”
征地缓慢加成本飙升,导致日本在印度建设高铁的完工日期一拖再拖,新冠疫情的爆发更是加剧了这一问题。再拖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朝日新闻》等日媒在2022年爆出,日本政府准备继续给印度追加1000亿日元的贷款,年利率为0.1%。后被日本网民怒喷当时从中国手里抢的其实是个“烫手山芋”,现在的日本已经陷进了“印度高铁困局”。
十年前,当日本接下印度高铁这一泼天富贵之时,日本全国上下对此倍感鼓舞,似乎一扫稍早前在印尼高铁的项目激烈竞争中败给中国的阴霾。《日本经济新闻》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日本为何在印尼高铁项目中输给中国》,东拉西扯说了一堆,最后总结此次竞标失败的原因是“印尼政权更迭换了个亲华的领导人佐科”和“中方不惜损害自己的利益给印尼开出了一个不能拒绝的条件”。
这篇文章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两位作者岛田学、渡边贞央在结尾处酸溜溜写道:“没人能保证中国方案按计划推进,中国2004年获得了菲律宾规划的铁路建设项目的订单,但工程并未取得进展,计划处于冻结状态,当时菲律宾政府的求援对象是日本。”
然而,历史的回旋镖终究是来了。2015年,一个印度,一个印度尼西亚,都是南亚国家,都要修高铁。一个领导人选了日本新干线,一个领导人选了中国高铁。紧接着,十年后,印尼的雅万高铁已经通车,开始运营,截止到2024年10月17日正式开通运营满一周年,累计发送旅客579万人次。对比之下,印度则把项目的建成日期延后至2030年,至于全面运营,那得2033年之后了。
最后再多说一句,这次印度高铁从E5换E10的方案是日本人主动提的,因此有人认为这其实是日本人的老谋深算,借项目升级的名头忽悠印度继续出钱,给新车研发拉经费,但考虑到印度自己这些年靠本事挣下的“跨国公司坟场”的名号,这到底是不是算计、谁算计谁,还真不一定。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王冬晓 
-
中国为什么是激光雷达技术突破的“应许之地”
2025-04-06 09:05 心智观察所 -
中国科学家获重要进展:让金属“不可能三角”成为可能
2025-04-05 14:38 科技前沿 -
这一重大科研装置,成功部署!
2025-04-05 14:33 科技前沿 -
谁是美国对华科技战“总架构师”
2025-04-02 15:02 心智观察所 -
贺利氏电子张靖:聚焦前沿需求,以创新材料把握历史机遇
2025-04-02 14:58 -
近2000名美国顶尖科学家发“SOS”公开信
2025-04-02 13:26 美国政治 -
“中国人‘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同样适用于AI时代”
2025-04-01 20:52 -
这些人运作着美国对华技术遏制的政策轨道
2025-04-01 08:10 心智观察所 -
来自4.8亿年前,科学家发现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层孔海绵化石
2025-04-01 06:55 -
我国科学家牵头成功构建近全球地表太阳辐射高精度监测系统
2025-03-31 14:05 -
“和中美抢占份额”,欧洲“光谱”首战失败
2025-03-31 11:59 航空航天 -
首飞失利,欧洲民营火箭这张入场券不好拿
2025-03-31 11:19 -
事关芯片!我国成功开发这一新技术
2025-03-28 10:51 科技前沿 -
AI与国运:AI发展到了向西还是向东的节点
2025-03-27 21:34 人工智能 -
梁文锋,首登全球富豪榜
2025-03-27 14:33 科技前沿 -
兆瓦超充,如何让“油电同速”梦想成真?
2025-03-27 14:11 心智观察所 -
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2025-03-27 11:26 科技前沿 -
全球首款,正式亮相!-20°C至55°C环境下稳定运行
2025-03-27 09:47 科技前沿 -
AGI即将到来?谢耘:理论上和技术上都还有局限
2025-03-26 22:19 心智观察所 -
AI将引发失业?钟义信:智慧无法被机器制造
2025-03-26 22:05
相关推荐 -
“如果处理不当,还有比美国衰退更可怕的事情” 评论 104回过味了?“不该抗中,是时候‘去美国风险’” 评论 97美业界“喊疼”:请中方“收回成命” 评论 343朝令夕改!“没人知道特朗普五天后的规定是啥样” 评论 242最新闻 Hot
-
“不能太依赖美国,欧洲得买点俄气”
-
“仅靠美国?休想”
-
“抛售美债是对美国经济政策丧失信心”
-
“如果处理不当,还有比美国衰退更可怕的事情”
-
“哈马斯愿释放所有以色列人质,但有个前提”
-
“印度这行业要玩完了”
-
回过味了?“不该抗中,是时候‘去美国风险’”
-
“豁免是对中国实力的认可,不豁免更是机会”
-
“离了中国货,清凉一夏都难…”
-
“还跟我提投资?等美国稳定了再说吧”
-
俄副外长:中国需要多少石油,俄罗斯就准备供应多少
-
英国反华议员赴香港探亲被拒入境
-
石破茂对美发出“迄今最强烈警告”
-
美业界“喊疼”:请中方“收回成命”
-
关税成本暴涨40多倍,美企CEO叫苦:这是末日
-
朝令夕改!“没人知道特朗普五天后的规定是啥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