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美国妈妈把孩子送进中国公立学校以后
关键字: 美国孩子在中国学校朱贲兰据澎湃新闻10月23日报道,在写书描述了儿子在中国公立学校的求学经历后,美籍华裔作家朱贲兰(Lenora Chu)听到了骂声:“你怎么能这样对待你的儿子?”
当然,这只是大量赞许和讨论中极少数的攻击言论。但在大部分上海的美国家长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的时候,朱贲兰将儿子莱尼(Rainey)送进公立幼儿园确实是不同寻常的选择。
《小战士》美国版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莱尼在上海求学时,恰逢上海学生首次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夺冠后不久。在那之后,耶鲁教授蔡美儿在《虎妈战歌》中展现的严酷“中式教育”、英国广播公司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里中英教学思维的碰撞,频频引发关于中外基础教育模式的激烈争论。
以写作为生的朱贲兰也决定记录她的亲身体验。以莱尼的经历为起点,她走访了上海、北京、安徽、河南的学校和家庭,采访师生及教育专家,想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国教育到底在教出怎样的学生,西方国家又是否能从中学到什么?
朱贲兰的《小战士:一个美国男孩、一所中国学校和一场全球竞赛》(Little Soldiers: An American Boy, a Chinese School, and the Global Race to Achieve)在美国出版已一年有余。美国家长的教育焦虑,加上中美竞争的大背景,让该书受到美国各大主流媒体关注。今年10月,刚结束又一轮美国活动不久的朱贲兰在上海接受专访后,又要匆匆赶往美国和印度,开始下一轮宣讲。
选择中国教育
莱尼。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2010年,朱贲兰和丈夫带着18个月大的儿子莱尼来到了中国。她后来在书中写道,当时他们的美国朋友听到这一决定,多会流露出羡慕之情:美国经济尚未从金融危机中恢复,中国则成为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市场,甚至可能在数年后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很快,莱尼就到了进幼儿园的年纪。他们身边的外国朋友大都把孩子送去了国际学校,但朱贲兰夫妇却有不同的想法。莱尼此前所在的双语托儿所频繁更换老师,国际学校的学费又过于高昂。相比而言,自家附近一所极为著名的公立幼儿园显然划算得多。
金钱并非唯一的考虑因素。朱贲兰听说中国学校善于管理纪律,希望儿子能在那里养成自控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她的丈夫也希望儿子能从小接受双语教育。毕竟,朱贲兰自己来自美国的华裔家庭,而她丈夫则曾在4个大洲学习、工作,包括曾作为“和平队”志愿者在中国农村支教。
实际上,中英双语教育正在美国成为风潮。亚马逊公司创始人贝索斯、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美国“第一女儿”伊万卡·特朗普等名人争相让自家孩子学中文。而据《南华早报》2018年10月报道,“沉浸式中文学校”近年来在美国各地涌现,越来越多来自各种族和社会阶层的美国家长更是开始雇佣讲中文的保姆来培养孩子。
上海教育也成为了全球新闻热点。2009年,上海首次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15岁学生阅读、数学、科学能力的评价研究项目PISA,排名世界第一。2012年,上海再度夺冠。而美国的成绩远低于前10名,徘徊在平均线上下。尽管测试方法和结果不乏争议,但“来自上海的最佳成绩震惊了教育者”、“所有国家都应该采用上海数学教学法吗?”之类的标题登上了国际媒体。
但对朱贲兰来说,这绝不是一场用于观察的实验。让莱尼就读离家不远的这所著名公立幼儿园是当时他们眼前的最佳选择,她和丈夫费尽千辛万苦为他抢到了一个位子。多年后,她仍对莱尼接受的教育总体满意,特别是他的数学水平已超前于美国同龄人多年。
朱贲兰自己对中式教育并不陌生。她父母早年从中国移民美国,在常春藤盟校拿了博士学位,结婚定居在休斯顿郊区。在这个移民家庭里,朱贲兰度过了一个不太快乐的童年。她讨厌被父母逼着学弹钢琴、上周日补习班,尽管头脑聪明,但她其实更想去学跳舞。
她在斯坦福大学拿到了工程学学位,之后又去哥伦比亚大学读新闻学。“大概在25岁的时候,我就开始不听(父母的)话了,”她说。她曾考了GMAT考试,找了推荐人,准备去申请哈佛商学院,但最终还是无法说服自己做出行动。
有很长一段时间,她甚至不再和父亲讲话,因为父亲总要给她写长信列出一大串理由,试图劝她去读法学院或商学院。她后来回想道,要是当初自己也像丈夫那样去参加“和平队”,她父亲一定会问她,她的长辈们辛辛苦苦离开中国,为什么她还会自己选择回去?
朱贲兰与莱尼
朱贲兰决定不像自己父母那样把儿子逼得太紧,而是让他在双休日去打棒球、踢足球。但她也坦言,在异国求学的儿子也面临着许多艰难挑战:莱尼必须同时在英文和中文环境下学习生活、作为中国孩子里的“老外”始终是一个局外人,这都是她自己在儿时无需顾虑的。
她也仍然珍惜自己父母对她的教育。她在著作的致谢部分称,尽管她对他们的方法不太满意,但他们教会了她努力的价值,以及“一切皆有可能”的态度,为孩子花的时间和精力也令她难以企及。
无论如何,她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还是延续了下来。莱尼从公立幼儿园毕业后,朱贲兰夫妇又把他送进了上海的一所私立小学,仍以中式教育为主,外国学生也不多。
“我整体上是个颇为焦虑的人,”朱贲兰说,“有人告诉我说,他们读了我的书,就感觉我的焦虑跃然纸上。但就是这种焦虑让我愿意提问,驱使了我的写作。”
困惑与观察
几乎所有关于《小战士》的宣传都会提到“鸡蛋的故事”,以至于现在还常有人问莱尼:“你喜欢吃鸡蛋吗?”
这是朱贲兰对中国基础教育最初的体验之一。莱尼曾经最讨厌吃鸡蛋,但在来到这家入学门槛极高的著名幼儿园第二天,他就告诉妈妈,老师有4次把蛋塞进他的嘴里,前三次,他都哭着吐了出来,到第四次,他才把鸡蛋咽了下去。
这位来自美国的妈妈惊愕万分,约了老师谈话,告诉老师说,美国人不会逼迫孩子吃不喜欢的东西,而是要向孩子解释,鸡蛋对骨骼和视力有好处,激发孩子自主“选择”吃鸡蛋。
“这种方法能成功吗?”老师问。
她不得不承认:“呃……不是一直能成功吧。”
老师点点头,理所当然地说:“莱尼需要吃鸡蛋。我们认为鸡蛋营养好,所有孩子都必须吃。”
后来的某天放学时,老师对她宣布:“莱尼能吃蛋了。过程很辛苦,但目标最终达成了。”
在家里,无论是煮蛋、炒蛋还是荷包蛋,莱尼还是不肯吃,只有在连哄带骗的情况下才勉强拿起了带着蛋液的法国吐司。幼儿园老师是怎么做到让莱尼吃下鸡蛋的?这让她难以理解。
现在莱尼能吃鸡蛋了吗?朱贲兰笑着说 “能吃啊”,就像是在说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
朱贲兰与两个儿子
- 原标题:一个美国妈妈把孩子送进中国公立学校以后
- 责任编辑:连政
- 最后更新: 2018-10-23 15:21:17
-
从吊灯到马桶 乔布斯老宅150余件物品或将被拍卖
2018-10-23 11:20 苹果新“品” -
“江口沉银”亮相成都 刚开展就限流
2018-10-22 07:30 考古 -
听!创世神话成了一曲交响乐
2018-10-20 12:00 以艺术之名 -
从童养媳到开国将军 网友:她的一生才是真“娘道”!
2018-10-18 14:00 当代妇女解放 -
当套路打败新鲜感 印度电影也抓不住中国观众
2018-10-17 14:48 -
侯宝林弟子、台湾著名相声艺术家吴兆南去世 享年93岁
2018-10-15 07:34 台湾 -
中国留学生夺得第45届“学生奥斯卡奖”金奖
2018-10-13 15:45 中国电影 -
大英博物馆自辩:不是每件藏品都是抢来的
2018-10-12 22:29 -
《邪不压正》、《红海行动》将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2018-10-09 09:38 中国电影 -
渭南博物馆展出民国将领《讨陈檄文》竟是网文,称将尽快更换
2018-10-08 10:03 -
拍卖槌刚落,939万元名画自行销毁
2018-10-07 16:25 以艺术之名 -
“经远舰”水下考古第一阶段结束,舰名牌保护处理后进行回填
2018-09-26 08:49 考古 -
广电总局局长对湖南广电提要求:坚决防止泛娱乐化等倾向
2018-09-25 13:47 网络战线 -
周口店遗址发现百年 猿人洞重新开放
2018-09-25 09:38 考古 -
中国首位!中科院院士王恩哥当选美国物理学会董事
2018-09-22 09:35 -
“吉祥三宝”父亲布仁巴雅尔心梗去世 享年58岁
2018-09-20 10:07 -
还原一审判决全貌,直击音乐人刘洲的资本“骗”局
2018-09-19 12:24 -
日本政客的汉字,谁写得好?
2018-09-19 11:50 日本 -
施着工 埃及又喜提一座狮身人面像…
2018-09-19 09:00 -
中国国家话剧院四部优作齐聚上海 10月开演
2018-09-18 17:00
相关推荐 -
“华裔科学家五年前在美坠亡,与美方调查有关?” 评论 117义乌有信心挺过去,心疼美国一秒:他们上哪儿找袜子? 评论 181恐遭监视,欧盟为赴美出差高官发放一次性手机 评论 210“人人都想制造业回流美国,但没多少人想自己下工厂” 评论 173“如果处理不当,还有比美国衰退更可怕的事情” 评论 161最新闻 Hot
-
“华裔科学家五年前在美坠亡,与美方调查有关?”
-
“特朗普,白日做梦”
-
英国人也火大:中国对特朗普的评价,很难不赞同
-
义乌有信心挺过去,心疼美国一秒:他们上哪儿找袜子?
-
美财长污蔑中国“夺走”拉美矿权,中方驳斥
-
果然,又威胁欧洲:中国还是美国?
-
摇摆州共和党人急死:中国都说奉陪到底了…
-
“美对华牛肉出口停滞,澳大利亚火速补位”
-
“美国客户急电:SOS!90天内,能发多少发多少”
-
AI生成“吉卜力风格”图片席卷网络,争议来了
-
“彪马叔”挨批:吃顿饭的功夫,你就被特朗普耍了?
-
恐遭监视,欧盟为赴美出差高官发放一次性手机
-
美财长忽悠上了:第一个行动的,可以得到“最好的协议”
-
“美军挣扎过,但就是绕不过中国”
-
特朗普想几乎全砍联合国、北约经费,有人急了:中俄要填补
-
开幕首日就翻车:大阪世博会标志性建筑漏雨,2亿日元厕所用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