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志刚:“俄罗斯需要什么、中国能提供什么”,这一点双方已达成共识
“中俄关系树立大国邻国之间友好交往的典范。”
在2024年底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对中俄关系做出了如上评价。并表示,“面对国际风云变幻,中俄将保持高度战略互信,相互支持彼此发展振兴,共同维护全球战略稳定。”
俄乌战争以来,中俄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也遇到了诸如贸易结算、市场波动等问题。在俄乌冲突曙光未现、欧美经济制裁加剧的情况下,中俄贸易如何突破内外困境,实现优势互补,也成为2025年两国关系的重点。
对此,观察者网连线中俄商务园总裁陈志刚先生,请他从亲身经历出发,回顾中俄贸易发展历程,并就外界关心的贸易结算、远东开发问题进行解读。
【对话/观察者网 唐晓甫】
如何结合俄罗斯创意与中国产能,实现优势互补
观察者网:您作为中俄商务园总裁,亲眼见证了中俄贸易的长期发展。从您的角度看,中俄贸易总体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特点?
陈志刚:2025年是我从事中俄商务工作的第32个年头。我是苏联解体后最早一批投身民营经济并从事经营活动的人之一。回顾这三十多年,中俄商贸关系能够发展到今天,实属不易。
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市场一直风云变幻。早年在“500天私有化”改革期间,俄罗斯内部呈现出一片混乱无序的状态。当时的中俄贸易还是以“背包贸易”为主,形式相当原始。直到20世纪末,俄罗斯才逐渐从混乱中理清秩序。
俄罗斯经济真正的起点要从普京就任总统开始算起。普京在第一个任期内平息了车臣问题,使俄罗斯从寡头经济体制中逐步摆脱出来。但那时俄罗斯国内市场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国内经济和贸易对象也更多偏向欧美,主要依靠吸纳欧洲资本。
在普京第二任期(2004—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飞涨,俄罗斯依托油气收入实现了系统性发展,且速度非常快,形成了新兴的中产阶层。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俄罗斯成为重灾区,新中产阶层在危机中迅速消解。由于当时国家资本只能勉强维持政府预算和国防等基础支出,俄罗斯政府整体对私营企业的支持处于力不从心的状态。
从2008年到2014年,俄罗斯一直在努力恢复营商环境,中国也向其提供了相当大的支持。中国的部分廉价、高性价比产品非常契合当地需求,对俄罗斯经济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这期间,尽管中俄之间逐渐形成一定的贸易格局,但当时俄罗斯对外贸易的主流依然聚焦欧美市场。直到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西方国家开始对俄罗斯实施局部制裁(但能源等领域尚未受到2022年那样大规模的制裁),俄罗斯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收入,但自那时起就已开始调整产业和政策布局。
中俄铁路运输 网络
2014—2015年起,俄罗斯主动推行“可替代进口”和“国产化”政策。尽管这些政策执行得并不彻底,成效也未尽如人意,但方向非常正确。正是这一系列自主生产政策,使俄罗斯在2020年疫情前在包括国防等多个工业领域都实现了较高的自给自足能力。这也为其随后应对疫情冲击、乃至发动对乌克兰的战争提供了资本和能力。而俄罗斯相当部分的“可替代进口”政策及“国产化”进程,本质上就是利用中国提供的中间产品,完成俄罗斯自身最终产品的国产化。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更为严厉的制裁,俄罗斯也因主动和被动两方面因素而加快了可替代进口和国产化政策,与我国也开展了更全面的合作。中俄两国拥有超过4000公里的共同边境线,经济结构高度互补。俄罗斯历史上从未如现在般清晰地认识到,要实现俄罗斯现代化,依靠印度、土耳其、伊朗等国家并不可行,中国是唯一能够帮助俄罗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观察者网:近年来中俄贸易成果斐然,您认为目前在哪些领域做得较好?未来在哪些方面还有升级空间?
陈志刚:现在双方对“俄罗斯需要什么、中国能提供什么”已经形成了较清晰的认知,许多中国企业正在紧扣俄罗斯的可替代进口与国产化战略,通过自身的中间产品,帮助俄罗斯在当地实现最终产品落地。为此,俄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中国投资,鼓励中国企业将部分产能转移到俄罗斯,协助其实现国产化。
推动对俄投资不仅是俄罗斯的需求,也是中国市场的需求。在长期贸易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俄罗斯商品在中国市场一旦走俏,俄方产能就跟不上。因而吸纳中国资金和技术到俄境内扩大再生产,然后再出口到中国,潜力非常大。
如何将俄罗斯的创意与中国强大的产能相结合,设计出符合俄罗斯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这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不仅能够快速提升“中国制造”在俄罗斯市场的认可度,更能创造前所未有的市场空间。俄罗斯的政治与文化影响力并不局限于本国,对独联体、中东、非洲等地区都有一定辐射;而中国以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南亚则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如果能将两国资源融合在一起,潜在的商业价值相当可观。
在科技领域,两国也有巨大合作空间。中国作为全球科技投资的重要落地点,拥有领先的市场需求和大规模科技应用场景;俄罗斯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方面实力雄厚,也有独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并在化工、航空航天领域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俄罗斯目前正全方位重建自身工业和科技基础,对中俄双方而言,这是一个释放科技潜力、构建多边合作机制并主导相关标准建设的良机。如果两国能够成功联手,便可在广大的南方国家乃至更广阔的国际舞台推广自己的技术与标准体系。
观察者网:普京在2024年末记者会上提到,俄中地方合作是双边关系的重要部分,并幽默地说“茅台也有,伏特加也有,但都要适量”,强调了两国人员交往的重要性,认为俄中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他还指出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协作对国际局势具有重要影响,俄中贸易额将继续增长,双方联合投资项目为未来提供保障。您如何看待普京对于中俄关系的这一定位?
陈志刚:其实,中俄两国的专家早就在各自领域都达成了类似共识。如今国际形势瞬息万变,每天都有爆炸性新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俄之间保持战略定力尤为重要。因此他多次强调,即使美国大选结果出现变化,中俄关系依然稳定;并且强调中俄之间的合作从不针对第三方,任何变量都不会影响两国关系。普京在年终记者会上的亲口表态,无疑给中俄两国的企业家和投资者打下了“定心针”。
普京同时提到要进一步加强两国往来,这是因为中俄经济结构上虽然互补,但双方在经贸合作的人才储备、基础设施等方面依旧不足,需要通过扩大人员交流和完善制度建设来弥补。苏联解体以后,中俄两国各自的海外投资更多面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强化合作的过程中,两国才发现,过去的很多双边基础都依赖于第三方的基础设施,一旦遭遇外部制裁就会对中俄贸易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
为此,两国必须加强各层面的人员交流,不仅包括元首和总理的定期会晤和互访,还需涵盖各部长级、地方、教育和艺术等多领域的互动。目前,双方人员往来远不能满足需求,两国在经济、法律、文化、语言等多个领域专业人才匮乏,甚至不能满足当前10%的需求,双方都急需补足这一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方面对此反应非常迅速:2023年已超过100万俄罗斯人获得赴华签证,而同期申请签证前往俄罗斯的中国人不足45万。2024年的数据或许会上升,但大概率依旧保持俄罗斯前往中国的人数显著高于中国前往俄罗斯的人数的情况。随着双方金融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中俄贸易规模有望继续大幅增长,达到3000亿美元甚至更高水平。但若要再往更深层次发展,双方需要对彼此的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普京提到“茅台也有,伏特加也有”,正是希望两边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和标准互认,前景十分广阔。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唐晓甫 
-
巴勒斯坦学者:关于加沙的声音少了,但我们不是简单的伤亡数字
2025-01-03 15:04 巴以恩仇录 -
特斯拉历史首跌,比亚迪紧追
2025-01-03 14:27 -
“两起事件嫌犯在同一基地服役过,在同一年被派往阿富汗”
2025-01-03 14:12 美国一梦 -
“德国特朗普”仍有幻想:挨美国打,先别还手…
2025-01-03 14:10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马斯克捐赠1亿美元股票,“慈善英雄”还是合法避税?
2025-01-03 14:04 美国一梦 -
“国内老爱宣传印度搞得多好”,但姚洋发现……
2025-01-03 14:00 问诊2025中国经济 -
民航局回应近期外航安全事故
2025-01-03 13:54 航空安全 -
对峙5小时后离开,韩国公调处暂停执行尹锡悦逮捕令
2025-01-03 13:40 三八线之南 -
“他向拜登提议:可炸伊朗...”
2025-01-03 12:50 伊朗局势 -
又来!美议员质问:中国控制巴拿马运河,台海冲突可咋办?
2025-01-03 11:54 中美关系 -
韩国宪法法院:6日将就尹锡悦弹劾案开会
2025-01-03 11:36 三八线之南 -
韩国检方起诉前戒严司令官和特战司令
2025-01-03 11:16 三八线之南 -
要么续约,要么赔钱!斯洛伐克威胁报复
2025-01-03 11:13 观察者头条 -
澳大利亚从娃娃抓起:学好数理化,对付中国咱不怕
2025-01-03 11:12 -
中方黑客盯上“美方制裁名单”?外交部驳斥
2025-01-03 11:05 中美关系 -
叙新当局外长、防长、情报主管首次出访,去了沙特
2025-01-03 10:48 叙利亚内战 -
确定恐袭!FBI还改口:嫌犯单独行动
2025-01-03 09:31 美国一梦 -
外媒紧盯:中方又要出手?
2025-01-03 09:07 中美关系 -
韩国公调处在总统官邸与警卫部队对峙
2025-01-03 09:05 三八线之南 -
拜登给前共和党众议员切尼授勋,还打算提前赦免她
2025-01-03 08:45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相关推荐 -
“如果处理不当,还有比美国衰退更可怕的事情” 评论 104回过味了?“不该抗中,是时候‘去美国风险’” 评论 97美业界“喊疼”:请中方“收回成命” 评论 343朝令夕改!“没人知道特朗普五天后的规定是啥样” 评论 242最新闻 Hot
-
“不能太依赖美国,欧洲得买点俄气”
-
“仅靠美国?休想”
-
“抛售美债是对美国经济政策丧失信心”
-
“如果处理不当,还有比美国衰退更可怕的事情”
-
“哈马斯愿释放所有以色列人质,但有个前提”
-
“印度这行业要玩完了”
-
回过味了?“不该抗中,是时候‘去美国风险’”
-
“豁免是对中国实力的认可,不豁免更是机会”
-
“离了中国货,清凉一夏都难…”
-
“还跟我提投资?等美国稳定了再说吧”
-
俄副外长:中国需要多少石油,俄罗斯就准备供应多少
-
英国反华议员赴香港探亲被拒入境
-
石破茂对美发出“迄今最强烈警告”
-
美业界“喊疼”:请中方“收回成命”
-
关税成本暴涨40多倍,美企CEO叫苦:这是末日
-
朝令夕改!“没人知道特朗普五天后的规定是啥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