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玲:只要能摆脱这两大约束,今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高于国际组织预期
【导读】 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这一历史性时刻,中国该怎么做?中国与世界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近日,在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举办、以“新的动荡变革期下的中国与世界”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发表演讲,对中国的经济、制造业等“硬实力”及其未来发展做了深入分析,并谈及了中国智库对中国“软实力”的影响。
【文/陈文玲】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会议!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中国智库的责任与担当》。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历史的关键期。对此,党的二十大已经作出了新的重要判断: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二十大报告将这一表述改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挑战风险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这说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变、演化正在加速。
我个人认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最关键的是近十年,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近五年。美国战略界认为,这十年对美国来说也是决定性的——能否在这十年间遏制住中国,决定了美国能否战胜唯一可在经济、政治、外交等领域全面挑战美国的对手。
人大重阳举行第四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讨论“新的动荡变革期下的中国与世界”(图源论坛官方)
未来十年将是中国爬坡过坎的十年,我们可能面临极为错综复杂、艰难险阻的外部环境。这十年既会决定中国的命运、美国的命运,也会决定世界的命运——世界的未来走向,取决于中美两个大国不同的战略方向、战略方位和战略目标。
中国的战略方向是什么?党的二十大报告已明确勾勒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蓝图:从2020年到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下一段伟大历史进程自今而始,2023年是开局起步的重要一年。
但是,近两年,我们国家遭遇了一些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压力。2020年至2022年,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有三件事:第一是中美的大国博弈;第二是俄乌冲突下世界格局的演化;第三是百年疫情对中国经济和社会造成的困扰,尤其是2022年,中国经济首先因疫情大面积反弹而遭受重创,随后又受到疫情政策转变后调整适应期的影响。
去年3月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曾提出,中国2022年的预期目标是“GDP增长5.5%左右”。目前,国家统计局尚未公布今年的经济数据(注:作者讲话时数据尚未公布,1月17日,统计局发布2022年GDP比上年增长3.0%),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中国年度GDP增幅约为3.2%,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但纵观全球,这样的表现已属极佳,中国很可能是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对于今后的中国经济,我想提出四个观点。我的第一个观点是:中国经济尽管受到了一些挫折,但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之矛”。
现在,世界经济来到了新的十字路口。据国际机构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急剧放缓:经合组织(OECD)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分别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2.2%和2.7%;世界银行更是在最新的报告中将预期下调至惊人的1.7%,几乎将其去年6月预期的3%“腰斩”一半。倘若上述预期属实,2023年将成为继2009年、2020年后,近30年来全球增长速度第三低的一年。
近20年全球GDP增速(图源人大重阳)
而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变,中国经济长周期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稳中向远、稳中向优的基本要素依然稳固。国际机构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将强劲复苏——1月10日,世界银行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4.3%;其他国际机构纷纷紧随其后,较乐观的预期达到5%以上。中国的智库和学者也提出了种种预期,多数集中于5%至6%区间,最乐观的预期则超过8%。
我认为,只要能摆脱疫情等“硬约束”,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前年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合成谬误”等制度性“软约束”,2023年中国经济定将强劲反弹。
我的第二个观点是:2023年中国经济将历经修复、恢复、反弹三阶段,进而为2024年和今后更长时期内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经济增长一向强劲。从2013年到202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6.6%,较同期世界平均水平(2.6%)高出4%,较同期发展中经济体平均水平(3.7%)高出2.9%。2022年,中国经济遭遇多重压力,不过我认为,到了2023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这三重压力将得到缓解。随着稳预期、稳信心取得成效,2023年中国经济的实际增速甚至可能比国际组织的预期更高。
1980年来中国、美国和世界经济增速(图源:人大重阳)
如果我们2022-2023年的年均增长率能达到5%左右,就能基本满足“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就这一角度而言,稳经济既是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长周期增长目标所必须迈出的关键步伐。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稳住经济发展的大盘,使中国经济尽快回到可持续发展的增长快车道。
我的第三个观点是:中国之所以能成为超大规模经济体,需仰仗四个优势:超大规模人口、超大规模市场、超大规模制造业体系和超大规模人力资本。
第一个优势是“超大规模人口”。众所周知,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总数高达141178万。尽管印度人口即将超过中国,但印度经济仍与中国有相当大的差距——印度去年超过了英国,成为第五大经济体,但其GDP总量(3万多亿)仍然只是中国的1/3。
第二个优势是“超大规模市场”。抛开受疫情影响的三年不谈,以2019年为例,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万亿,物流市场总规模300万亿,国际贸易总额32.16万亿,房地产市场总规模18万亿,资本市场总规模80万亿。即便不考虑要素市场真正的培育、交易,不考虑大规模市场的集聚效应,仅仅将上述几项数据相加,中国的市场总规模就已达到500万亿以上。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刘啸云 
-
被绿媒炒作为“统战食品”后销量大增,商家呼吁理性消费
2023-01-19 07:48 观网财经-消费 -
国家医保局:已给出很大诚意,不会再就Paxlovid举行专门谈判
2023-01-18 18:40 -
祖木热提·吾布力当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2023-01-18 18:23 -
盛普股份IPO:保荐机构控制的公司突击入股,是大赢还是小赢?
2023-01-18 18:21 观网财经-金融 -
全国统筹首年,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跨省调剂2440亿
2023-01-18 16:08 养老与社保 -
外汇局:近期境外投资者持续恢复对我国证券市场投资
2023-01-18 15:08 观网财经-宏观 -
国家统计局:2022年四季度房地产业GDP同比降7.2%
2023-01-18 10:12 观网财经-房产 -
人口负增长时代到来,如何影响房地产等行业?
2023-01-18 09:31 观网财经-消费 -
央媒聚焦“经济答卷”:仍需付出艰苦努力
2023-01-18 08:28 中国经济 -
31省GDP增速目标确定,还强调了这两点
2023-01-17 19:05 中国经济 -
半导体供应链珂玛科技将IPO上会,部分主要原材料100%依赖境外
2023-01-17 18:55 观网财经-金融 -
AMD“地基”上的国产CPU,业绩为何大幅波动?
2023-01-17 18:28 观网财经-科创 -
小鹏汽车开年调整售价,最大降幅达3.6万元
2023-01-17 15:12 观网财经-汽车 -
京东:3年新增28万员工,将提升基层员工福利
2023-01-17 14:07 观网财经-互联网 -
暴雪中国:与网易顺延谈判失败,将于1月23日中止国服
2023-01-17 13:51 观网财经-互联网 -
15层楼全部提前退租,腾讯回应:办公楼宇的正常调整
2023-01-17 13:31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去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名义增长5.0%
2023-01-17 10:12 观网财经-宏观 -
国家统计局:2022年中国GDP同比增长3.0%
2023-01-17 10:06 中国经济 -
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年会在瑞士达沃斯开幕
2023-01-17 08:16 观网财经-海外 -
应对美国科技脱钩,中国要下定狠心做这件事
2023-01-17 07:27
相关推荐 -
解放日?“对于市场而言这是‘屠戮日’” 评论 19“世界变了”,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巨头瞄准中国市场 评论 26“中国对美反制,巴西看到了机会” 评论 36“众叛亲离!要是再发生911,谁还同情美国人?” 评论 217她对美放狠话,还提到欧盟的“实力地位” 评论 274最新闻 Hot
-
解放日?“对于市场而言这是‘屠戮日’”
-
交割日已到,香港各界再批:长和“卖港”不得人心
-
鲁比奥警告欧盟:不要将美国排除在外
-
又摊上事了,这回还有华尔兹
-
“世界变了”,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巨头瞄准中国市场
-
德外长插一脚:美乌能不能签,先得给欧盟“掌掌眼”
-
候任美军参联会主席炒作:若与中国打持久战,我们还有很多不足
-
知名华裔教授失联两周?“异常而危险的信号”
-
“中国对美反制,巴西看到了机会”
-
共和党人也不满关税,“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
-
韩网民强扯“中国间谍”喊美军介入,驻韩美军急了
-
美国航运巨头发话:我们有很多中国船,这钱得美国人掏
-
马斯克狂撒2500万,这场“会改变西方文明进程”的选举还是输了
-
俄高官有望冲突后首次访美,“美方暂时解除制裁”
-
美防长称日本是“前线”,日媒急了
-
美国两党拿出对俄制裁草案:征500%二级关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