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东勃:“五四”之后,更多人才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读顾颉刚文有感
关键字: 五四运动现代文教奠基新文化运动从白话文开始,白话文的推广从标点符号开始。“句读之不知”似乎比“惑之不解”更低级。但是,当胡适等人试图引入现代标点符号来解决这个初级问题,竟然遭到那样强烈的抵触:“秤钩(指问号)也能入文吗?”
白话文革命的最根本动机和最深远影响在于达到“言文一致”的效果。所谓言文一致,简单说来,就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表达一致。晚清的黄遵宪说“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胡适说“一部中国文学史也就是一部活文学逐渐代替死文学的历史”。人们常常用“说一套做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来描绘人的言行分离。在新文化运动之前,人们的言行分离之间还有一个过渡状态,就是言文分离。说的是一套,写的另一套;日常语言是一套,文化积淀又是一套。
“言文一致”有助于消除言说经过文字最终过渡到行为的中间环节。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并轨,当然是前者对后者的兼容并包、雅俗共赏,让文学飞入寻常百姓家,不离乎人伦日用。由此,从文学革命而至伦理革命,再由伦理革命发展到五四时期的政治革命。五四青年们的街头演说,一定不会是大臣们的奏折体,也不大可能是西游水浒红楼体,而只能是一种更彻底的平民话语体系。只有这种言文一致的文体能够发挥出政治动员的巨大能量。
大俗之中蕴含着大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非要表达出某种民粹主义的腔调,那未免做作,也沦为乡愿。然而雅俗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通道。诗三百篇不过是时人口耳相传的歌谣,传至今日已被人们奉为大雅,正所谓“思无邪”;诗为正统时,词体被认为是轻佻浮躁,太过世俗,陆放翁生逢诗词相交之际,诗有九千首,词却不多,不过是用作世俗消遣;待后人将词奉入庙堂,民间的曲又成为世俗的代表;再后来是小说,然后是白话小说,到今日白话小说也已登上大雅之堂了。这雅俗之辨,实在是亘古不绝,绵绵不断。
为了推广白话文,当年胡适曾与古文派在诗歌层面上“斗法”。相对温和的保守派文学团体“南社”并不反对在小说和演讲中使用白话,但坚持认为诗歌是个例外,因为诗歌是“文学的高级形式”。胡适偏不信这个邪,闲来无事写了不少白话打油诗作,这些当时的旧派文人以为俗不可耐的作品有不少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其中就包括上世纪70年代的台湾流行歌曲《兰花草》。
我们完全无须抬高这些年不断出现的某些现象级平民文人,他们的文风之所以让人眼前一亮,并非有多么的清奇超凡。恰恰相反,这些“新风气”正合于陈独秀1917年在《新青年》杂志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摇旗呐喊时,所撰的《文学革命论》中那几句标志性口号: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7第2卷第6期,第1-5页)
白话文的推广固然有新文化运动先锋们冲锋陷阵、左冲右突的功绩,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制度背景则是数量庞大的“阅读受众”群体被批量化地生产出来了。各类新式学堂层出不穷,培养出大量现代知识阶层,他们具有一定的购买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是有钱有闲的市民阶层。
在当时的脉络中,农村被视为文化荒漠,没有哪家媒体是旨在为农民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今天则不同了。文盲几乎不存在了,文化传播的载体也一跃进入智能化、数字化阶段。技术进步貌似让世界变得更“平”、也给城乡设置同样的文化议程。因而,掌握了先进的文化手段和工具的农民,也可以在今天写出动人心弦的文字。
问题在于,为什么我们今天热捧的很多平民文人,不过是做到了“我口道我心,我手写我口”这样的最基本要求,平实记述自己生活,居然就被大家如获至宝一般孜孜以求、推崇备至?难道说,一百年来,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的成果遭到蚕食,以至于我们对这类返璞归真的文字感到新鲜、稀罕起来?抑或是,今天很多专“以文字为生”者,偏离这些基本要求太过遥远,以至于回归到“言文一致”、说真话、讲人话,似乎又成了一个很高的标准?再或者是,我们使用白话文一百年之后,又“增生”出某种文化的“赘疣”(官话、套话、空话、大话),以至于一些朴素的文字扑面而来时,有一种久违的感动,进而视如珍宝?
另一个大问题是,今天的阅读环境和氛围,在表面繁盛之下,也有着迥异于以往的乱象,这很像波兹曼对奥威尔和赫胥黎的比较:也许今天更值得我们担忧的,是那种淹没在一地鸡毛下的生活琐事、汪洋大海的信息浪潮之中的精神文化需求。
白话文运动一经开启,其潜移默化的再造国民认同之功业,就坚定不可动摇了。
顾颉刚说:
“白话文本极自由,不像文言文有许多格律,有习惯使用的一套话,因而向不入文的各种社会情态以及个人情感,都有了发泄和记载的机会。为了表示出社会的黑暗面,就此激起一般人改造社会的热忱,五四运动即与文化运动结了不解之缘。”
(顾颉刚:《我对于五四运动的感想》,《世界学生》1942年第1卷第5期,第4-7页)
他在1942年写此文时,业已关注到晏阳初在河北定县的平民教育运动、梁漱溟在山东邹平的乡村建设运动,并由此谈及自己在“长城抗战”(七七事变)后与一二同仁大办杂志,发行量竟也在短短五六年间破五千万册。凡此种种,都是直接间接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担负起文化改造的历史使命。
1942年,正是日寇大兵压境、席卷三分之一个中国的危急存亡之秋,其情其景较之五四的“外争国权”更为恶劣。这种紧迫感之下,顾颉刚也在此文中间接谈及自己在1939年提出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学术判断和政治建言。其问题意识的内在源头也在于对五四运动另一个重要意义的认知,那就是加速了中国民众的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他讲到:
“我在这十余年中,时常到农村去,也时常到边疆去,目击耳闻,使我心头起了许多的悲伤和苦闷。例如,我们住在城市的人,大家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这是毫不成问题的,如果说成为问题那是太可笑了。但是到农村里去,他们就很有些人只知道自己是某一村人而不晓得他的国籍,还有年纪大些的只知道自己是大清国的人。至于边疆地方,宗教既活跃,政教又合一,他们往往只知道自己是某一寺院的人,仿佛这个国家乃是内地同胞所专有的。更有甚者,外国传教士到了我们的边疆,他们用种种手段获得当地人民的欢心,知道他们与内地大隔绝,就造出各式各样的分化舆论来,当地人民受了他们的麻醉,竟然相信他自己不是中国人,而是别一国的人。举此一端,可窥其余。”
(顾颉刚:《我对于五四运动的感想》,《世界学生》1942年第1卷第5期,第4-7页)
又言:
“这种情形,教人看了如何不提心吊胆!谢天谢地,抗日战争激发了每一角落里的人们的心,他们会知道日本人正在攻打我们中国,也知道我们中国正在抵抗日本人的攻打。有了这一点简单的启示,国家民族的观念即已播下了种子。”
(顾颉刚:《我对于五四运动的感想》,《世界学生》1942年第1卷第5期,第4-7页)
2011年,央视播出了李幼斌主演的一部电视剧《中国地》。该剧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今辽宁省朝阳市清风岭地区的老汉“赵老嘎”,带领全家、全村以及后来投奔而来的人民,浴血奋战,后来在中共的关注和支持下,固守清风岭坚持14年之久未让日军占领的抗日传奇故事。这部剧非常真实地再现了一群边远山区的普通农民,如何在对外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民族国家观念的过程。他们从张作霖时代直至日据时期,始终是占山为王的“土皇帝”心态,皇权不下县,山高皇帝远,管他谁当政,地是自家的地,哪是什么“中国地”,只要你外部力量不“反客为主”,他就始终跟你虚与委蛇、相安无事。这种心态,与鲁迅笔下那些静观同胞被砍头的“看客”并没有多大区别。是斗争、战争教育了群众,也是教育、文化改变了观念,“中国地”的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的动员力才能深深扎根。
《中国地》剧照
- 原标题:五四运动对现代文教的奠基之功——读顾颉刚文有感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吴立群
- 最后更新: 2019-05-03 11:20:15
-
西藏考古大发现:发现青藏高原首个史前人类洞穴
2019-04-20 15:04 考古 -
在菲律宾发现新的古人类物种
2019-04-12 16:42 考古 -
侵华日军细菌战又添新罪证!
2019-03-25 19:19 -
选举产生官员是反民主的,在过去两千多年里曾是妇孺皆知的常识
2019-03-25 17:38 观学院 -
“今天,向40年前那场战争中的英雄和烈士们敬礼!”
2019-02-17 22:47 -
长城城砖被撬坏60余延长米,谁干的!
2019-02-05 20:23 考古 -
在中国,不管官多大学问多好,都不该忘记自己来自人民
2018-12-11 08:05 新时代之声 -
尘封百年,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设计图在英国重见天日
2018-12-10 19:59 考古 -
直播:今天我们该如何纪念“三大战役”
2018-12-09 12:14 观学院 -
即使在最穷的中国面前,英国人也摔了跤,美国人也碰了壁
2018-11-30 07:10 新时代之声 -
唐代公主谁也没见过,怎么知道复原得准不准确?
2018-11-22 07:44 -
有些人一讲改革开放,就是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
2018-11-21 08:18 新时代之声 -
当年我们羡慕别人家家有冰箱,今天我们造给全世界
2018-11-19 08:38 新时代之声 -
疑似抗日英烈头颅现身日军老照片 日军曾“屠村”
2018-11-19 07:33 -
爱因斯坦亲笔信3.2万美元成交 信中成功预言德国未来
2018-11-15 17:21 德意志 -
埃及发现几十具“木乃猫”,真·喵星人占领评论区
2018-11-13 20:44 考古 -
“10人里有1人愿回中国,我们就成功了”
2018-11-02 06:58 新时代之声 -
当年中国没钱,但有胆子“杀出一条血路”
2018-10-30 07:28 新时代之声 -
佟麟阁:誓与卢沟桥共存亡
2018-10-25 10:40 捍卫英雄 -
发现最古老完整沉船:距今2400年、保存完好
2018-10-23 15:23 考古
相关推荐 -
“特朗普误判啊,中国未来几十年都将是硬核玩家” 评论 66印度断水、停签、赶人,巴基斯坦“以牙还牙” 评论 111“特朗普已经输掉了对华贸易战” 评论 208“中国知道,特朗普何时会眨眼” 评论 130特朗普又“眨眼”:中方来谈吧,签个“特殊协议” 评论 536最新闻 Hot
-
纽森宣布:加州已超日本,成为全球第4大经济体
-
中国田协通报:涉事10人禁赛3年
-
97岁航空发动机泰斗温俊峰逝世,曾参与研制歼7、歼8系列发动机
-
“每天睁眼就焦虑,得做心理建设才敢点开手机”
-
马哈蒂尔:特郎普的高关税撑不了3个月
-
“特朗普误判啊,中国未来几十年都将是硬核玩家”
-
印度断水、停签、赶人,巴基斯坦“以牙还牙”
-
“美官员私下承认:误判了!特朗普原以为中国会最早…”
-
“特朗普这伙人,别砸了‘美国’这块‘金字招牌’”
-
白宫激辩解除“北溪-2”制裁?他俩火速回应
-
“特朗普已经输掉了对华贸易战”
-
“收到中方警告”,韩国业界:后果很严重
-
中企直说了:不会妥协,现在是美国人没的选
-
“这就是中美的不同之处”
-
“中国知道,特朗普何时会眨眼”
-
美财长不痛快:IMF和世界银行,与中国走太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