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蒙:育林——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儿童教育小记
关键字: 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国民党党化教育敌后根据地扫盲军民誓约民族精神教育【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阿蒙】
1944年2月3日《晋察冀日报》发表了一篇《儿童李顺香机智斗顽敌》的新闻,大意:日寇扫荡晋察冀边区把14岁儿童李顺香抓住,鬼子逼其带路找乡亲们,她找机会从日军部队逃出的事迹。其中有一个细节颇有意思,李顺香想:“我在学校不学过‘军民誓约’吗?如果给鬼子带路不就成汉奸啦?”
八路军所在的地方都是农村,半个多世纪前的农村竟然有学校?旧中国女童入学是极为困难的,如何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让女童入学呢?“军民誓约”又是什么呢?请听我慢慢为您道来。
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委员会成立合影
晋察冀边区成立前的教育概况
边区教育极为落后:“冀东和冀中是边区的平原地带,物产丰富,工商业发达,人口稠密,农村教育基础较好。”但就是教育发达地区,据民国26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冀中26个县中有10所中学,164所高级小学,4482所初级小学,平均入学儿童仅占学龄儿童的30%上下”。(1)这在整个晋察冀边区来说也是最好的,但边区更多的是山区,山区的教育更差。“北岳区当时仅有高小4处,学生250余人,初小80余处共计学生2400余人,入学儿童不及学龄儿童的20%”(2)。
受教育的人群也有极大的不平衡。“从受教育者的家庭经济情况看,富有的家庭和地主富农的子弟上学的多,贫苦农民的子弟上学的少。”由于封建思想的束缚,男童入学的较多,女童入学的特别少。“无论冀中区还是北岳区入学女生均不及入学学生总数的20%。”“据冀中区的调查,饶阳入学女生占全县学生的4.19%;安国为17.16%;深县为8.77%;又据北岳区唐县调查当时入学女生仅占全体学生5.61%。”(3)富裕家庭让女童入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嫁个“好婆家”,高小毕业无论成绩如何也要嫁人,失去继续升学的机会。
抗战前国民党教育内容开设有:小学设党义、国语、社会、自然、算术、美术、工作、体育、音乐九科;中学课程是党义、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算术、自然学、生理卫生、国画、音乐、体育等。
偏重于理化教育和外语教育,其中党义课是为了推行国民党党化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把党义教育放在首位,培养忠于国民党的文人墨客。“冀中东北部,冀西山区,晋东北,雁北的广大农村,学校很少,私塾很多,封建教育占据优势。”而“平汉路两侧各县,教育比较发达,但教育方针、学制课程是从外国抄袭来的,不适合中国社会的需要,所学非所用。”旧有的教育内容不适合抗战的需要。
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军队迅速南逃,边区以往的秩序被打乱,匪盗并起,原有的教育工作者纷纷南逃;日寇为了推广奴化教育,将各地小学完全摧毁,教育情况更加恶化。
边区刚刚组建党、政、军人才奇缺,一些不愿意当亡国奴的知识分子纷纷参加抗日民主政府,仅38年就吸收了原有教师的80%参加抗日武装、抗日政权和其它群众团体。(4)在冀西的曲阳、阜平等县,小学教师离开原岗位竞占到4/5。
晋察冀边区教育发展初期
1938年毛泽东指出:“办理义务的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后代”。这为边区小学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1938年1月边区大会后出台《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决议案—文化教育决议案》,对于小学教育规定:“恢复乡(村)镇的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一律于春季开学,学生男女兼收。并于可能范围,设立幼稚园”;“将小学课本重新编订,主要的使内容适合于抗战”;“重行检定小学教师,其认识不足程度过低者,加强训练”。教育经费:“一,乡(村)镇小学经费,重新进行整理。二,旧有义田及祭田等类似收入,可提做学款。三,旧无款的,由乡村摊起者,由乡村合理负担摊起。四,新创学校经费另筹。小学完全免费。五,教育待遇,由各县政府就各县生活情形,斟酌规定。”
教学内容“一,改变旧有形式主义的编制,采取军事化。二,添授新文字。三,组织儿童团,歌咏队等,做实际工作。四,采取小先生制。”⑸
抗战初期晋察冀边区小学上课
边区小学教育原则
边区所有教育的内容都是根据决议案的方针进行的,针对小学教育指出“儿童是民族的希望,是革命工作的接班人,任何民族不重视对它的新后代培养与教育,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边区行政委员会下设教育处。教育处设秘书科、教育科、编审科、社教科等,县设教育科、村设教育委员会,形成了从教育处到村教育委员会的三级教育管理机构。
边区针对小学教育号召:“在小学教育中,实施完全平等的免费的义务教育,不分贫富贵贱,吸收各阶层人士的子弟入学,不留一个儿童在校门之外。”
制定免费教育政策,实行免费入学制度,规定当时在校的小学生只需要“自己准备伙食费、课本费等,一律免收学杂费”。1939年9月《边委会令发抗属及贫苦子弟等入学优待暂行办法》,“经本村村长、教育委员会及群众团体证明的初小学生,家境确系赤贫者、抗属子弟无力购买书籍者由村中供给书籍费。”
1939年11月《边委会关于小学增设儿童义务随习班的办法》规定:“各小学均应设置随习班,设法鼓励在校儿童,各率邻近已届学龄而失学的儿童至少一人,在每星期指定的时间,到校入班受课。”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校学习,同时又能参加家庭劳动,提高了儿童的入学率。降低入学儿童年龄的限制“小学修业年限定为6年,初级4年,高级2年。学龄由7岁至12周岁”。
高级小学,各地区设有一定公费生名额,由政府供给伙食,甚至被褥服装,以解决优秀贫苦儿童入学问题。对沦陷区来边区就学的学生,政府也有优待办法,一切由政府帮助解决。在冀中区“课本也由公家发给”。
一面与日寇死磕,一面修复被日军破坏的小学,建立新的小学,改造教会学校和私立小学。架子搭起来之后首先面临的问题是缺乏老师,如前文所述,同时由于减租、减息的进行,合作社的开展,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农民迫切的希望改变孩子睁眼瞎的宿命。冀中区一位女童的父亲就说:“口袋里有钱谁还不让孩子识几个字呢?”
师资力量的解决办法
边区提出:“大批吸收与(鼓)励青年知识分子,录用优秀高小毕业生,从农村党员、干部及抗日积极分子中抽调一些略有文化的人去从事教学工作,充实教师队伍。”,“边区中学是统一战线的学校,一切积极抗日的进步的青年无论什么阶层,什么党派都有权进入边区中学学习。”自己的子弟也有机会读书,这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有用,打消了一些心存疑虑的地主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的心结;还招收国民党教育工作者参加边区的学校教育;吸收开明士绅参加边区的教育工作,灵寿县著名士绅赵鸿钧曾经任中学教员和教育局长,对教育是内行,在县议会上,他对教育提出了批评与建议,在他的帮助下,教育有很多改进。
开明士绅还利用士绅座谈会,对根据地政府的教育工作提出许多建议,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解决教员不足的问题八爷想到一切可能的办法,如迁西县韩庄抗日小学有一个教师叫隋文清,他是俘虏来的日本翻译,有文化,政府派他到韩庄抗日小学当教师。隋文清当小学老师不仅仅是为了活命,那是准备去牺牲的。如:滦县冯庄乡王官营村教师孙风翥,刚直不阿,凛然大义的民族气节深得当地群众的爱戴和尊重,1940年旧历9月被日伪逮捕,不被敌人威逼利诱所动,最后被敌人杀害。
提高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破除“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封建思想,指出:“轻视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是反动资产阶级与今日顽固派的罪恶思想。”41年边区借助国民党设立的“六六”教师节对教师进行鼓励,发动村长、农会、妇女组织等慰问老师,并使之经常性,召开教育座谈会等形式,提高老师政治、社会地位,提高小学老师的生活待遇。边区政府对教师的生活费用曾做过多次规定:“教师的生活费标准一般都相当于或稍高于政府工作人员待遇,不低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校长8元,教员6元,所吃粮食、柴菜金、服装,实行供给制,与政府工作人员同。”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武守哲
-
关税战刚开打,马斯克:希望美欧建零关税自贸区 评论 72“美国救援人员刚到缅甸,就收到了解雇通知” 评论 102受不了特朗普,美财长打算“跳船”了? 评论 117全美数十万人涌上街头,“住手吧!特朗普” 评论 484“中方清单上的每一项,都瞄准要害” 评论 204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