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振锋:必须说一说中小学校园空间这个大事了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支振锋】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在这个快乐的日子里,除了祝全国小朋友节日快乐外,还是要说一说一些不那么愉快,但更重要的问题。
近年来,校园里发生了一些恶性案件,影响恶劣。从家校矛盾到校园暴力,大家将聚焦点多集中在人身上,而忽略了校园的空间建设。儿童节前夕,武汉一小学生校内被老师驾车碾轧致死,令人痛心和唏嘘,也让中小学校园的空间问题再次引发关注。
中小学校园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居所,校园空间出问题,很容易引发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问题。实际上,只要跟孩子们简单聊几句,就知道我们的校园空间问题有多大。厌学情绪,甚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很多都与中小学校园空间的狭窄逼仄,或者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有关。
校园最该成为未成年人乐园
现代社会,特别是城市社会,实际上对孩子们太不友好了。有两大原因:一个是流动的陌生人社会,一个是拥挤的汽车社会。现代城市的开放性,必然导致大量人口的流动性,在这样的城市空间,没有家长的陪伴,孩子们是不能自己出门的。而呼啸往来的汽车,则带给孩子更大的安全风险,没有家长的陪伴,未成年儿童几乎是完全无法独自上路的。
社区也不是孩子们的天地。人车分流的城市小区尚属极少数,大部分小区同样是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特别是老城区的“老破小”,车辆已经占据了所有孩子们可以玩乐的空间。这就决定了孩子们再也不可能像在传统农村那样,自由自在地奔跑、撒欢、嬉戏、玩耍,享受阳光、微风和花草芬芳了。
没有家长的陪伴,现代城市的小区、街道、公园、商场、饭店、超市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几乎与孩子们无关。哪怕是家里,也很难给孩子们“自由”空间。一户户的单元房,大多都是鸽子笼,有多少家庭可以给孩子们一个可以摊开稍大一点的玩具的空间呢?
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城市,特别是超级大都市,几乎就是孩子们的牢笼,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对儿童最不友好的环境。家长们累得慌,孩子们憋得慌。即便是家长想多陪孩子,但上下班动辄一两小时的通勤,还能有多少剩余精力在辅导孩子作业后跟他们谈心、陪他们玩耍?
所以,现代城市里唯一能够每天对孩子们友好、给孩子们快乐的,就应该是校园了。而且,我们国家的校园并不是随便建造的,有《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中小学体育场地配备标准》《中小学设计规》等国家标准,而且大部分校园据说都能达标,按说是可以给孩子们一个快乐港湾的。然而,实际情况还真不一定。
校园的空间匮乏
在电视和新闻报道中,的确能够看到一些窗明几净、设施完备的校园,但我们的确还存在许许多多校园狭小、场地匮乏、设施陈旧的中小学。一些老旧城区、胡同小学建设时间较早,设计理念落后,大多没有配备充足的运动场所。一些新建小学,由于系开发商主导建设,为控制用地成本,体育场地和玩耍空间常常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客观上说,国家标准也滞后了,对青少年运动设施重视不够,不能适应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需要。
校园里的玩耍空间就更别指望了。北京等不少城市,中小学等义务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老城区,建筑陈旧,设施拥挤,布局不合理,一些中小学仅有几座教学楼,没有给学生规划充足的运动空间,更遑论玩耍空间。
打工子弟学校的楼顶操场
迅速城市化又拔高了土地价值,城市土地价格水涨船高,限制中小学校园空间扩展。特别是老城区中小学,校园中散步、玩闹空间或设施普遍不足。教学楼也使孩子不再“接地气”。几十年前,教室都是平房,孩子可以在课间随意出教室玩耍。但中小学生“上楼”以后,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已几乎不可能在课间十分钟内下楼玩耍。
人车混流也让校园成为险地。大部分国内中小学校园尚未实现人车分流,教职员工无专门停车空间,往往把汽车停放在教学空间,在中小学生密集的校园空间,交通安全隐患严重。甚至有些中小学校园都做不到控制社会车辆进入,人流、车流共用一处学校入口。中小学校内交通安全教育不足,或者是脱离实践的形式主义,校园限速、划定路线要求不严,交通安全标识牌不足,放大了风险。
入学如入“牢笼”
空间影响人,环境塑造人。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育关键阶段,在学校不能拥有充足活动空间,运动、奔跑、嬉戏、玩耍受限,不能尽情释放天性,严重危害身心健康。
上学如“坐牢”导致厌学情绪与一系列心理问题。运动空间不足导致许多中小学生难以在校园运动、玩耍、散步、放松,难以提升身体素质和锻炼坚强意志。教室空间有限,课间也无法玩耍。中小学普遍以确保学生安全为名,将青少年运动和玩耍需求排到最后甚至忽略。除上厕所外,一般会禁止孩子们课间出教室,严禁在走廊玩闹。导致青少年上学如入牢笼,天性被压抑,产生严重厌学情绪,甚至滋生严重心理问题。
繁重的课程和作业,激烈的同龄人“内卷”,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虎爸虎妈”,导致中小学生面临巨大的学业压力,普遍不“快乐”。而运动空间有限、疏离大自然、无法奔跑玩耍,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安全感,压抑情绪,助长焦虑,滋生抑郁。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青少年每周运动频次越高,抑郁风险的检出率就越低,全国14.8%的青少年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并且年级增高,抑郁风险有升高的趋势。
久坐和缺乏运动导致了近视、肥胖等健康问题。中小学生大部分时间只能坐在家里或者教室里,形同在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对天性喜爱运动的孩子摁下“静止键”,势必会妨碍他们身心健康。城市儿童普遍远离大自然,影响视力健康和对自然的正常认知。
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2)显示,我国近视出现低龄化趋势,各地6岁儿童近视率均超过9%,最高可达19.1%;儿童超重肥胖水平持续上升,6~17岁儿童的超重肥胖率达到了19%。体育课设置不足,课时被取消或替换现象严重。根据2019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全国调查,26.2%的青少年每天户外活动时长不足1小时,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随着年级的增高,这一现象更加明显。
人车混流引发严重交通安全隐患。汽车社会本就是儿童带来巨大危险的社会。《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5~20岁城市儿童青少年死因排首位的是机动车辆交通事故。部分中小学校门口及附近交通环境复杂,人车秩序混乱。学生安全意识不强、好奇心重,喜欢在道路上奔跑打闹或躲藏在车辆附近做游戏,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刚刚发生不久的武汉小学校园悲剧,人车混流显然是重要原因。
不友好的现实空间促使学生沉迷网络世界。校园空间、市政空间、社区空间、家庭空间普遍难以成为孩子们的运动空间、玩耍空间,使得孩子们沉迷于网络虚拟空间。2020年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现状研究报告显示,15.7%的小学生表示曾遇到过骗子,6.4%的被骗钱,21%的初中生在网络上遭遇过辱骂。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饭圈等情况严重,产生一系列严重社会安定问题。网络不良信息冲击严重,导致部分未成年人思维混乱、心理扭曲、道德滑坡、行为失范。
让孩子们在校园里快乐玩耍,也是我们教育的一部分
重视未成年人成长的“空间”问题
空间是人类的基本承载。校园不仅仅是学习空间,还应是孩子们的运动空间、玩耍空间、休闲空间,从而是青少年成长的最佳空间。不仅要建设平安校园,还要建设运动校园、快乐校园。要坚持系统思维,综合考虑、统筹协调,推动城市空间“适儿化”,真正为未成年人成长提供一个安全、友好的空间。
一是城市规划强调“适儿化”。第一,城市规划引入儿童视角,重视儿童参与。强调以“一米高度”看世界,突出儿童的主体性、能动性和个性,让未成年人参与到城市规划的决策之中,城市空间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安全及运动、玩耍需求。第二,差异化满足儿童多多样化的空间需求,要特别考虑儿童对光、声、色彩等物理环境的敏感性,打造多彩校园、阳光校园和音乐校园,让校园成为健康、安全的乐园。第三,关注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贫困儿童、残疾儿童的空间需求,并在城市空间分配和建设中真正予以体现。
二是千方百计改造扩展校园空间。第一,结合生活圈划定,优化中小学资源配置。学校随人口走,而不是人口随校园走,避免中小学、特别是优质中小学资源集中在狭小的老城区,导致居民因子女上学而不得不窝在老城区。第二,全方位扩展校园物理空间。对于老旧小区,要在安全的前提下科学设计,千方百计扩展空间,用好、用足、用活现有空间;新建校园在规划和建设时要充分重视和保障学生运动、玩耍、休闲空间。第三,通过网络拓展校园虚拟空间。学校应提高数字化水平,充分利用虚拟空间拓展校园空间,如利用VR眼镜做科学实验,逐步提高了学生的数字素养,减少网络沉迷的风险。第四,国家教育部门及时更新中小学校园体育设施空间国家标准,努力推动全国中小学校园空间达标,让孩子们有足够的空间学习、运动、玩耍、嬉戏。
三是做好校园安全空间治理。做好安全保障与危险预警,全方位保障儿童学习、生活环境的安全。第一,尽快全面推行校园人车分流,科学设置行人出(入)校口和车辆出(入)校口,实现整个校园或者中小学生主要活动空间禁止汽车行驶。第二,接续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常态化开展专项治理行动,规范校园内外交通秩序,并派专人专警对校园周边的安全环境进行维护。第三,保障校园内的环境安全。在学生活动场所,应当有执勤教师员工实时巡察,维护安全秩序,应对意外事故;配置好医务室,增强紧急救治能力。第四,教育部门要协同消防、公安、交通部门出台中小学校园安全指引,对关系到中小学生安全的突出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并常态化检查。
四是更新观念,更加重视中小学生校园生活的健康、快乐。第一,保障中小学生运动时间。科学设置体育课时与项目,其他科目不得占用;为学生课间、课后体育运动提供便利。第二,严禁课间将中小学生限制在教室,鼓励孩子们课间出教室运动、玩耍、嬉戏。第三,尝试推行将小学三年级及以下班级的教室设置在平房或者教学楼一楼,便于孩子们课间到室外空间玩耍。第四,鼓励开展相关研究,探索将中小学课时设置为40分钟、课间休息时间设置为15分钟的可行性,便于中小学生课间交流、玩耍、嬉戏。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小婷 
-
毕节通报“记者被打”:3人被拘留,镇长被提名免职
2023-06-01 07:07 观察者头条 -
万吨级海巡船2023年首航北部湾港
2023-06-01 06:41 -
“对岸灯火通明、高楼大厦是哪里?”“是厦门”
2023-05-31 22:29 台湾 -
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向日本天皇递交国书
2023-05-31 21:54 中日关系 -
合肥一鸟类动物园深夜突然遭拆,多只保护动物伤亡
2023-05-31 21:45 -
工信部正式发布首个区块链技术领域国家标准
2023-05-31 20:26 科技前沿 -
河南省长王凯调研指导麦收工作
2023-05-31 20:22 聚焦三农 -
海关总署与上海市政府在京签署合作备忘录,陈吉宁俞建华见证
2023-05-31 19:25 上海观察 -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祝贺“六一”国际儿童节快乐
2023-05-31 19:16 节日谈 -
恒大财富:本月可用兑付资金不足,无法按原标准兑付
2023-05-31 18:49 -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2023-05-31 18:11 -
“全职儿女”和“掏空6个钱包买房”,哪个更啃老?
2023-05-31 18:06 观察者头条 -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马斯克
2023-05-31 17:41 中国外交 -
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副主席刘宏武受贿一案一审开庭
2023-05-31 17:09 廉政风暴 -
记者毕节采访被围殴,县委书记承诺严惩打人者
2023-05-31 16:34 -
中方坚决反对美制裁中国实体:美毒品泛滥根源在自身
2023-05-31 16:19 中美关系 -
国家卫健委:去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均降至历史最低
2023-05-31 16:02 -
公安部:对欺诈发行证券犯罪毫不姑息一查到底
2023-05-31 15:27 依法治国 -
前任被免职,湖南副省长周海兵兼任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提名人选
2023-05-31 15:16 政坛观察 -
四川一地严重缺水,已限压供水
2023-05-31 14:58
相关推荐 -
特朗普竟对中国征收34%“对等关税” 评论 773解放日?“对于市场而言这是‘屠戮日’” 评论 64“世界变了”,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巨头瞄准中国市场 评论 35“中国对美反制,巴西看到了机会” 评论 40“众叛亲离!要是再发生911,谁还同情美国人?” 评论 225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