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永乐:欧洲的黄昏?
【文/ 章永乐】
一九八一年二月二十三日,一群对民选政府不满的西班牙军人手持冲锋枪,冲入议会下院。议会厅里几乎所有议员都趴到地上或躲到椅子背后,仅有代理国防大臣古铁雷斯•梅利亚多、看守首相阿道弗•苏亚雷斯、西班牙共产党领袖圣地亚哥•卡里略三位政治家傲然直面政变者,与之周旋。
在他们与政变者对峙期间,议会大厅外的其他政治家与军人做出了回应,最终扑灭了政变。议会大厅里的这三位政治家,平时的政见极端对立,却能够在政变那一刻放下歧见,共同捍卫既有的宪制,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德性。
在二〇一七年出版的《欧洲的黄昏》(原标题After Europe,直译“欧洲之后 ”)一书中,保加利亚学者伊万•克拉斯特耶夫(Ivan Krastev)以凝重的笔调讲述了这个西班牙故事,试图以“讽喻”的方式劝诫政见高度对立的欧盟政治精英达成妥协,保全岌岌可危的欧盟。
他在写作该书的时候充满悲观乃至绝望的情绪,甚至在全书的结论部分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在“哈布斯堡”的英文表述 “Habsburg”前面加了一个“per”,将其变成了“Perhapsburg”,表达欧盟“也许是哈布斯堡”的意思。
众所周知,哈布斯堡家族领导的神圣罗马帝国与奥地利帝国都是“散装”程度很高的政治体,前者于一八〇六年灭亡,后者存活下来,后组成奥匈帝国,但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解体。作者将欧盟与哈布斯堡帝国相类比,意在渲染:二〇一五年欧洲难民危机带来的连锁反应,已让欧盟处于解体的边缘。
《欧洲的黄昏》作者伊万•克拉斯特耶夫与原版封面
为何难民问题对欧盟具有如此大的杀伤力呢?作者认为,中东欧国家的民众通常更信任布鲁塞尔而不是本国政府,而西欧民众会在本国政府有能力塑造欧盟政策的时候信任布鲁塞尔。但是这一次,难民危机导致中东欧国家民众对于布鲁塞尔的信任度直线下跌,让他们更信任本国的政府了。
中东欧民众对于难民的疑惧从何而来?克拉斯特耶夫凭借着自己作为保加利亚人的切身经验,总结了一系列重要的因素:
一、许多中东欧国家脱胎于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等多民族帝国的解体以及随后的种族清洗,移民带来的种族多样性,在中东欧首先唤起的是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动荡不安的记忆。
二、冷战结束后,一系列前社会主义国家经历的政治经济大转型,使得许多民众感到自己成为被遗忘的失败者,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
三、由于西欧发达国家的竞争与本地产业的衰落,和许多中东欧国家在冷战结束之后出现大规模人口外流—克拉斯特耶夫告诉我们,在后冷战时期,大约有10%的保加利亚人口离开了他们的国家。德国的原东德地区人口流失也相当严重。换句话说,早在难民危机之前,这些地方的民众就已经担心自己的族群无法长久成为所在土地的主人,移民的大量涌入进一步加剧了对于“换种”的恐惧。
四、中东欧国家过去未能成功融合罗姆人(即所谓的“吉卜赛人 ”),这使得他们无法相信自己的社会与国家具有融合已经到来的“他者 ”的能力。
五、绝大部分中东欧国家没有西欧那些曾经的殖民帝国常有的负罪感,在排斥移民的时候,表达通常会更为直接。
欧洲难民危机可以表明,由于不同的历史命运,中东欧与西欧的政治心态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成为欧盟一体化的重要障碍。除了难民危机之外,我们还可以在一系列议题上看到中东欧与西欧的裂痕。
比如在西欧重视的同性恋权利问题上,中东欧国家通常持更为谨慎保守的态度;在政治体制问题上,匈牙利执政党青民盟领袖欧尔班公开打出“非自由的民主”的旗号,并对波兰产生了很大影响,而匈、波两国的政治改革引发了欧盟的强烈反应;在地缘政治上,波兰、立陶宛等中东欧国家和美国走得很近,反对德、法改善与俄罗斯关系,抵制欧盟的独立建军计划。
但是,难民危机并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东西分裂议题;它导致欧盟内部许多政治势力对欧盟引以为豪的人权话语和民主机制都出现深刻的怀疑,这就冲击到了欧盟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Samhällsnytt电视台的报道:记者街头采访瑞典居民,愿意将难民带回家吗?所有人都说愿意。之后,记者真的带来了一个“难民”朋友,之前回答愿意的居民们,却纷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拒绝理由。
简而言之,难民危机让欧盟的精英与民众不得不掂量唱“人权”与“民主”高调的社会成本。如果敞开接收涌入欧洲的数百万难民/移民,并给以体面的保障,就有可能冲击欧盟国家自身福利体系的可持续性与欧洲的历史文化传统;但如果面对难民问题无所作为,欧盟的“人权”主张就可能被说成是虚伪的,一旦旗帜蒙尘,欧盟就难以制止成员国在政治上各行其是。
在“民主”观念方面,欧洲人曾经相信输出他们的自由民主政治体系会给这个脆弱的世界带来稳定与繁荣。然而,新世纪以来,尤其是“阿拉伯之春 ”以来,恰恰是美国与欧盟在阿富汗、利比亚、叙利亚等国的“输出民主”造成了巨大的政治社会动荡,大批难民涌向欧盟境内。这让许多欧洲人怀疑,他们原本推崇的自由民主究竟还是不是一个“好东西 ”。
在“叶公好龙”的故事里,叶公见到“真龙 ”,反而感觉到深深的恐惧。
- 原标题:欧洲的黄昏?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吴立群 
-
“大帅币”与张作霖:作为旅游资源的历史名人
2022-01-21 14:34 -
观网直播间:苏联为什么由盛转衰
2022-01-07 17:57 -
“连无助的老兵都要欺负!?”日本的历史虚无主义很“优雅”
2022-01-04 07:51 -
海昏侯去世时间首次被揭示:公元前59年九月初八
2021-12-30 15:33 考古 -
考古新发现!江西樟树国字山大墓或为越国王室贵族墓
2021-12-25 13:36 考古 -
分久何以必合?中国为何总是走向统一
2021-11-01 07:43 -
《走向共和》不靠谱?为何历史老师常常推荐?
2021-10-29 08:12 -
-
“美国应学学印度,因为印度支配了中国两千年”?!
2021-10-05 08:54 -
水墨动画《奇迹有密码》之“不平凡的扁担”
2021-09-28 16:31 -
做学问?抱大腿?胡适为何能成一代名流?
2021-09-13 07:38 -
胡适立场不正,但学问很大?
2021-09-08 07:40 -
俄解密档案:苏联要求引渡731部队负责人,美多次回避
2021-09-02 16:27 日本战犯笔供 -
河南发现世界最古老造币厂
2021-08-09 15:53 考古 -
1921-2021党史百问汇总
2021-07-06 10:25 建党百年 -
李光耀观中国:“中国有自己的方式”
2021-07-06 09:52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没有列宁主义,五四运动的归宿就是街头政治
2021-07-03 08:41 人间正道·中共建党100周年 -
朝鲜发掘9座高句丽古墓:有助于研究“千年强国”
2021-06-30 10:17 朝鲜现状 -
我在狱中读毛选 ————曼德拉与中国革命的不解之缘
2021-06-15 09:54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机密文件首次证实: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骨灰被美军扬进太平洋
2021-06-07 09:50 日本
相关推荐 -
特朗普竟对中国征收34%“对等关税” 评论 0解放日?“对于市场而言这是‘屠戮日’” 评论 19“世界变了”,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巨头瞄准中国市场 评论 26“中国对美反制,巴西看到了机会” 评论 36“众叛亲离!要是再发生911,谁还同情美国人?” 评论 217最新闻 Hot
-
特朗普竟对中国征收34%“对等关税”
-
又改了!特朗普对中国小包裹下手
-
特朗普官宣,道指期货重挫超1000点
-
美财长威胁上了:别急着报复
-
解放日?“对于市场而言这是‘屠戮日’”
-
交割日已到,香港各界再批:长和“卖港”不得人心
-
鲁比奥警告欧盟:不要将美国排除在外
-
又摊上事了,这回还有华尔兹
-
“世界变了”,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巨头瞄准中国市场
-
德外长插一脚:美乌能不能签,先得给欧盟“掌掌眼”
-
候任美军参联会主席炒作:若与中国打持久战,我们还有很多不足
-
知名华裔教授失联两周?“异常而危险的信号”
-
“中国对美反制,巴西看到了机会”
-
共和党人也不满关税,“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
-
韩网民强扯“中国间谍”喊美军介入,驻韩美军急了
-
美国航运巨头发话:我们有很多中国船,这钱得美国人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