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维为《这就是中国》第50期:中国抗疫中的科技力量
最后更新: 2020-04-05 08:25:42主持人:谢谢陶总的介绍,也非常感谢这次抗疫中,中国的科技企业所做的努力,谢谢。刚才在介绍的时候,我们听得都很有感触。前方医护人员已经很忙了,但最后不得不完成很多信息汇总工作,增加了很多负担,所以这一块如果由科技企业承担的话,医护人员的工作会更加纯粹。
刘中民:对的。重要的是这套信息的完整性,对整个抗疫斗争是一个总结。
主持人:是,其实不要说是跟病例可能相关的,比如确诊、疑似,普通人也感受到大数据力量,上海居民有“随申码”,浙江有“健康码”,这都是大数据的作用。我记得以往节目中,张教授说过,第四次工业革命,大数据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力。
张维为:我还是外行。我们,包括海外学者,一般认为大数据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作用,就像石油对第三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作用,这是海量数据,数据越多,处理得越好,获得的信息越多,生成的各种各样的产品越多,中国在这一点上现在是有优势的。
主持人:尤其对科学研究会起到非常大的助推作用。其实对于控制疫情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重中之重,就是疫苗研发,非常具有科技含量。最新消息是,陈薇院士带领的团队,已经率先把疫苗带入临床试验环节。我们也注意到陈薇院士有这样一个表述,如果是中国人率先完成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拥有中国人的专利,不仅体现我们的科技实力,同时也是国家形象的一个象征。所以这个疫苗非常重要,想问一下刘院长,中国的疫苗研究水平,在全世界处于怎样的位置?
刘中民:因为疫苗的研究不是一条路线,而是多条路线并重,我们国家是从五条路线来研究疫苗。陈薇院士宣布的临床实验获批,应该是世界上第一个展示,说中国人在疫苗研发上面居于领先地位。当然,疫苗进入临床实验以后,还要对它的各种毒性、安全性、效能,包括生产能力和生产成本进行研究,到真正大规模应用还有一段路要走。
主持人: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我们现在处于领跑位置;关于疫苗,其实老百姓也有很多问题关心,接下来有一位观众也是带着问题来到我们节目,请她来提问。
张欣嘉:主持人好,嘉宾好,我叫做张欣嘉,目前在美国旧金山从事大数据相关工作。我特别关心的是,咱们国家的疫苗什么时候能够研制出来?价格如何,老百姓能否买得起?
刘中民:按照传统疫苗研发的路线,过去我们是串联式的,就是研究出来一步,要向前走,来论证,这里面还要算经济账,最后会不会竹篮打水一场空,都要评估之后,再往前走。一般都12到18个月才能够用到这个临床。最后到了生产环节,厂家还要考虑,生产有没有利润。
现在我们采用并联式,国家联防联控工作小组采取紧急立项机制,让全国参与投标疫苗生产研发项目。比如,我们拿到的病毒序列,是中国CDC第一时间提供的。我们要做老鼠的免疫,跟中国CDC、中国中检院共同来做,三地同时做抗体的形成。CDE(国家药品审评中心)从一开始就参与到整个过程中。
主持人:想问一个问题,西方生产疫苗,有没有可能用这样的方式做?
刘中民:在西方在科研上,大家彼此是比较孤立的,各做各的,我们临床最清楚,基础研究的东西,想上临床很困难。为什么?临床医生不感兴趣,也没有这种机制。因为我们研发的技术路线,比较科学也比较快速。我们国产疫苗,就是核酸疫苗,大概4月可以上临床。另外,现在我们已经进行中践行试验的生产,生产成本相对比较低。我相信所有的老百姓都可以用得起。
主持人:刚才刘院长详细解释了疫苗生产、研发过程中的协同合作。西方可能就做不到这一点,也模仿不来,这种协同体制可能是中国的法宝和特色。
张维为:就是集中攻关,多角度切入,多部门参与,同时作战,这是很精彩的一部分。
主持人:说到疫苗,西方一些国家也比较有意思,比如说英国提出“群体免疫法”,前段时间在网上热炒。如果“群体免疫法”是让60%-70%的人得病,那么在得病过程中,很多人命就失去了,这责任谁负,把人命放在一个什么位置?
张维为:英国一提出这个建议,马上引起舆论哗然。世界卫生组织表示不能这样做,英国五六百个科学家联名写信给首相,不能这样做。我觉得,恐怕背后也有中国抗疫相对成功给他们一种压力。现在中国成功以后,英国这样做,人家就害怕,怎么能这样做,不能像中国这样做吗?数据现在都公开的。
最近我看到是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一个教授做的研究,他预测如果要是真的用这种“群体免疫”方法的话,英国要死去51万人。在中国模式下,我们不允许这样做,这是违反基本人道主义的,人命关天,所以他们现在压力很大。
主持人:确实英国首相后来改了口径,说我们还是要用战时政府方式来对抗这次疫情。就像刚才张老师说的,人命在这里是占哪个位置,非常重要。疫苗研究也好,多环节协同也好,要打破很多限制。这是我们的制胜法宝。
张维为:如果从政治角度讲,就是去掉官僚主义,去掉形式主义,真的作出效率来,人民才满意。
主持人:对,人民满意不满意,能不能解决人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唯一标准。通过观察中国科技力量,两位有没有觉得还有需要改进反思的地方?
张维为:通过这次两个来月,我们的硬核科技,高科技,高新技术都在大量使用。但仍有很多新的机遇,比如这么大规模的远程授课,怎么提高水平;AI技术、大数据用得这么广,能不能以后用到传染病预测,有大数据支撑之后,我觉得这方面有各种可能性。还有现在健康码,每个省都有,还没有统一,真正统一起来,也是一个新的要求。
刘中民:还有一个是,实际上SARS以后,我们的疫苗研究、生产和储备处于一种停滞状态。所以这次习主席也提出来,要把疫苗的长期储备作为我们国家安全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习主席提出这个号召以后,很多管理部门在响应,比如把常规的一些审批程序简化缩短,让一些科技产品尽快获得批准,用到临床上。这次科技部紧急立项,比如疫苗也就一两天内,如果按照正常审批程序,疫苗可能一年半载都立不了项。所以这就是体制优势。
主持人:我们一方面看到科技力量在抗疫中的使用,一方面也看到我们的体制如何保障这些科技力量能被尽快用出来。我记得节目中,张教授一直说这是“道”和“术”的问题,说到底科技力量作为“术”,关键还是“道”,就是我们用它的这个“道”在哪里,我想对于中国来说,就是有没有把人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在这次抗疫过程中,大家应该会有很深的体会。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朱敏洁 
-
上海4日新增2例境外输入
2020-04-05 08:11 新冠肺炎抗疫战 -
特写:武汉,清明这一刻
2020-04-05 08:08 新冠肺炎抗疫战 -
国家卫健委:新增30例确诊,47例无症状感染者
2020-04-05 08:04 新冠肺炎抗疫战 -
-
时政微纪录丨不能忘却的纪念
2020-04-05 07:51 新冠肺炎抗疫战 -
集中隔离政策出台前,约168万境外回国人员居家隔离
2020-04-05 07:37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攀枝花一干部接归国女儿回家 未按要求报备被免
2020-04-05 07:22 新冠肺炎抗疫战 -
应勇慰问疫情防控牺牲烈士家属
2020-04-04 21:56 -
交通运输部:全国城市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全部恢复运营
2020-04-04 21:41 -
欧亚经济委员会执委会官员期待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加强抗疫合作
2020-04-04 21:34 中国外交 -
“非常感谢中国向意大利伸出援手”
2020-04-04 21:28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清明祭英烈:铭记用生命保护我们的逆行英雄!
2020-04-04 21:25 -
人民日报评论员:不忘“一国两制”初心 切实维护基本法权威
2020-04-04 21:23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
打赢战斗,我们有个重要优势
2020-04-04 21:19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清明追思 家国永念丨那些应被铭记的战“疫”瞬间
2020-04-04 21:14 新冠肺炎抗疫战 -
“确诊空姐”抵京后去向不明?
2020-04-04 21:12 -
国企、教育培训、金融、电商专场招聘 19.6万岗位等你来
2020-04-04 21:09 -
治愈后的夫妻俩主动当起志愿者 用“爱的回报”温暖更多人
2020-04-04 21:07 -
农业农村部:这4组数据告诉你没必要囤粮
2020-04-04 21:07 -
分不清流感和新冠肺炎怎么办?张文宏连线海外同胞答疑
2020-04-04 20:50 疫情新热点·专家来解读
相关推荐 -
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评论 274和特朗普一起“孤立中国”?欧盟拒绝 评论 39“美国几代人的亚太布局被毁,盟友终将望向中国” 评论 132美媒吐槽:全员滑跪,除了中国… 评论 95换防长?“美国后院起火” 评论 121最新闻 Hot
-
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
美欧倒逼肯尼亚“转头”,“中国又拿下一局”
-
和特朗普一起“孤立中国”?欧盟拒绝
-
鲁比奥要重组美国务院:在大国竞争时代,难以履行使命
-
又变了!特朗普:无意解雇鲍威尔
-
“美国几代人的亚太布局被毁,盟友终将望向中国”
-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针对游客的枪击事件,致至少20死
-
“我们投给特朗普,现在他的关税搅乱了我们的行业”
-
美媒吐槽:全员滑跪,除了中国…
-
“别用中国的”,美国务院内部文件曝光
-
越南总理表态:越美谈判,不能影响其他市场
-
“关税正在扼杀企业对美投资意愿,市场重心或转向”
-
“谈判推迟,美国又提要求”
-
换防长?“美国后院起火”
-
带着石破茂的亲笔信,他来中国了
-
斗争升级!哈佛大学起诉特朗普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