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德文:美国民众对南京大屠杀了解多少?
关键字: 安吉丽娜•朱莉好莱坞二战抗战时期抗日战争日本右翼珍珠港国家公祭日《坚不可摧》剧照
二战电影《坚不可摧》(Unbroken)即将于圣诞节假期(24日开始)在北美上映。尽管影片还只是在英国举行了首映,美国国内媒体包括全国广播电台NPR, 新闻网如ABC、CNN 、Fox等,以及众多网媒都已经争相介绍预热,气氛之热烈俨然已成了美国万众期待的热片。
诸多美国流行文化因素为该片的火爆推波助澜:好莱坞当前最炙手可热且颇有争议的女演员安吉丽娜·朱莉为该片导演;2010年出版的同名小说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主人公符合好莱坞式英雄角色的套路:不屈少年、奋勇的奥运冠军、 果敢的B-24轰炸机飞行员,以及幸运的海上漂流生还者,他们都是生活和战场上的强者。
《坚不可摧》在伦敦及北美受到广泛关注,但却在日本引起争议甚至被抵制。日本右翼抵制的原因就是认为,安吉丽娜过分夸大扭曲了日军虐待战俘的情况,日本右翼学者还称这场戏是“纯粹的捏造”。国内读者已经习惯了日本右翼抵赖日军二战罪行的言论和立场,但是在美国知识分子以外的普通民众眼里,了解的人并不多。
这部片子和很多好莱坞战斗英雄片不一样的一个地方是,男主人公被日军俘虏,并在残酷的战俘营中渡过了备受侮辱和摧残的两年,直至东京被麦克阿瑟将军率众部占领而获救。
众所周知,二战后从1945-1952年美国占领日本,麦克阿瑟将军俨然如太上皇一般,制定宪法,限制日本军队等等。换而言之,美国是胜利者,但这部片子着力描写的却是一个备受日军奴役的美军战士。这个着力点释放了很多当代美国人对二战的新认知,其中一点就是无论胜负,战争让众多个人成为多重意义上的受害者,甚至是一生一世的负累。
导演安吉丽娜·朱莉是联合国难民署的慈善大使,之前也在他执导的《血与蜜之地》(In the Land of Blood and Honey)中探索战争和人性的问题。《坚不可摧》向美国观众介绍一个普通的美军士兵和命运抗争及妥协的故事,从个人命运的视角引领观众认识当年残酷的太平洋战争。
《坚不可摧》剧照:主人公在日军战俘营
这么一个看似脱离战争政治囿制,深刻又充满关怀的文化认识,是否引发美国国内更多对日军在太平洋及中国战场上暴行,尤其是南京大屠杀的关注及讨论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溯到二战中的中美日三国关系及互相的文化映照中去寻解。简单地来说,美国民众一直以来对日本侵华的暴行究竟多少认识?联系到《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对大屠杀的关注,以及对安倍政权关于慰安妇态度的严厉批评,能不能说,美国民众对日军对华暴行的态度也在发生某种转变?
战时同盟国:关注中国战区浴血抗战
欧战于1939年爆发,美国迟至1941年12月才被动进入战争。珍珠港轰炸是美国二十世纪崛起为世界强国历史中最黑暗的一页。然而在此之前四年,即1937年卢沟桥事变,甚至两年后希特勒发动欧战,尽管在政治上美国谴责日本及德国的侵略战争,但是暗地里却卖武器石油等战争物资发不义之财。
以此构成对比的是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为代表的文化圈,却兴起对中国及中国农村的广泛关注。赛珍珠在襁褓中即被带到中国,在镇江长大,她的写作题材也取自于中国底层人民。当她的作品在三十年代早期出现在美国读者面前的时候,美国普通民众也刚刚经历了《愤怒的葡萄》中描述的饥荒和灾难,因而大受关注。一九三七年根据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大地》由好莱坞著名导演改编搬到银幕,获得极高的票房。中国百姓的苦难及生存的故事成为好莱坞的卖点,也意味着这个主题在美国民众中有着宽广的共鸣。
然而民众的同情并没有直接转化成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军事援助。这一状况在1941年底因珍珠港事件得以改变。美国设立远东战区,派驻史迪威为远东战区总司令配合蒋介石在中国战场抗日。美国国内的战时动员也着力宣传这场仅次于欧洲战场的战争。1942年佛兰克·卡帕 (Frank Capra) 执导了七集战争宣传片《我们因何而战》,教育官兵及民众这场战争对美国本土安全的意义,以达到动员全美国之力的目的。其中长达一个小时二十分钟的第六集介绍的就是中国战区及中国人的抗战。
《我们为何而战》颠覆了西方媒体从十九世纪以来塑造的落后愚昧的中国及中国人形象。这个命名为《我们因何而战——中国战事》的片子中,中国的形象是古老的文明大国: 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创造了包括指南针、火药、 印刷以及造纸等造福于全人类的发明;中国的百姓万众一心,不屈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为了应对抗战,学校、工厂及政府机关纷纷随国民党政府内迁。这个片子也重点描绘了日本侵华军队的暴行,尤其是南京大屠杀。里面有详细的资料及电影脚本介绍日军屠杀活埋战俘,强奸妇女,迫害百姓等等罪行,令观者无不动容。这部片子塑造的“敌人是凶残的,我们是正义的” 的同盟国中国形象,非常鲜明。
《坚不可摧》剧照
这个宣传片在动员美国民众对中国战区的支持是起了作用的。当然和其它的因素一起,例如宋美龄访美以及在国会充满尊严及正义的讲演,当时的美国兴起了一股对华援助的高潮。
与此同时,中国的战况和百姓承受的苦难也得到来华的美国记者大量的关注。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时代《生活》杂志西奥多·怀特 (Theodore H. White,中文名白修德), Annalee Jacoby,和《纽约时报》的Tillman Durdin 等。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苏堤
-
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评论 7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评论 133“英伟达很急:别再卡了,中国自研芯片已突围” 评论 100“痛苦!关税战被中方拿捏,美国只能二选一” 评论 86“中国人很团结,就连亲美人士都认为必须对抗美国” 评论 204最新闻 Hot
-
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
美国对中国再下黑手,“黄仁勋道出最大担忧…”
-
遭美施压限制对华接触?英财相:蠢死了
-
加总理扬言:除了中美,还有其他人
-
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
“英伟达很急:别再卡了,中国自研芯片已突围”
-
印尼让步了
-
“痛苦!关税战被中方拿捏,美国只能二选一”
-
西藏日喀则市原副市长张云宝被查,长期在水利系统工作
-
轮胎高速路上狂奔后滚进服务区致人死亡,重庆警方通报
-
中国在智利合建天文台项目,美国又伸黑手
-
哈佛一下子更有钱了
-
“再没进展,我们就撤”
-
“正事不干杂事一堆,特朗普让美国科研机构‘彻底崩溃’”
-
“中国人很团结,就连亲美人士都认为必须对抗美国”
-
又一位科学家回国!曾供职美顶尖能源实验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