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节:拿起手机时,我们该如何与算法抗争?
观察者网:提升算法的透明度,对于解决因为算法造成的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等问题,有多大作用?
熊节:坦率地说,我觉得作用可能有限。
第一,所谓提升算法透明度,其实还是个专业性很强的概念。比如说在训练人工智能的时候,如果用回归算法就比较容易追溯回去知道是哪些因素对结果影响的权重比较高,如果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就比较难追溯。但是这个“透明度”还是只有很少数的专业人士能看得懂,普通用户、律师、学者、政策制定者等等是不太可能看得懂的。
第二,算法审计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需要平台配合,进行专门的技术性测试。例如平台给搭一个测试环境,准备一套测试数据,然后审计人员在其中去观察效果。并不是平台提升了算法透明度然后就谁都可以来验证一下的。
国外有一些社会组织,尝试独立于政府和平台来做第三方的算法审计。比如美国有一个NGO叫“不结盟技术运动”(Non-Aligned Technologies Movement,简称NATM)提出了一个叫“算法观察站”(Algorithm Observatory)的概念,通过独立测试来剖析和发现科技巨头使用的算法中存在的危害。
还有个叫“数据与社会”(Data & Society)的NGO去年启动了一个“算法影响方法实验室”(Algorithmic Impact Methods Lab,或简称AIMLab),目标是开发必要的审计方法,以评估日益普及的自动决策系统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整个社会。
现实是这些尝试都搞得不咋好,没搞出什么成果。因为没有企业配合的情况下,想独立搞算法审计是很困难的。比如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所有人都知道Facebook有shadowban的算法,会对支持巴勒斯坦的内容限流,但是到现在也没人能拿出特别实在的证据说明shadowban的逻辑到底是怎么样的,因为独立的算法审计就是很困难。而企业在没有政府压力的情况下,是不会有动力配合第三方算法审计的。
当然我国在这方面比美国有制度优势,也许未来国家可以给平台企业施加压力,令其接受第三方算法审计和监管。在这种情况下,算法透明度就会很有意义了。在此之前,解决算法带来的问题,主要还是从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入手,对企业提出要求,然后企业自己整改。提升算法透明度对于企业整改相关问题也会有帮助,不过那就是企业内部的事了。
观察者网:用户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意识到自己被算法“算计”了?为减少“大数据杀熟”“信息茧房”困扰,一些年轻人正试图反向驯化算法。这种反向驯化是否有可能打破算法规律?
熊节:如果你发现你成天看见的内容,都是你已经在关注、已经在感兴趣的问题(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你的观点),那就说明你很有可能正在被套进信息茧房。
从推荐算法实现的技术来看,我觉得“反向驯化”(我的理解是,比如说,故意点一些以前不会看的内容,故意赞一些自己反对的观点,之类的)可能效果不见得很好,因为推荐算法掌握的是关于你的几千个标签。你通过反向驯化改变其中几个标签的值,我猜可能对推荐算法的影响不太大。当然我没有亲测过,希望看到其他人分享亲测的经验。
我个人亲测有效的实践就是把个性化推荐关掉,索性不要平台给我个性化推荐。之前我在观察者网有篇文章也讲过这个问题。从2022年《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实施以来,所有APP都必须提供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自从我把知乎和B站的算法推荐服务选项关闭以后,很明显我看到的世界就变得更丰富多样了。当然也会看到更多跟我观点不一样的、有时候是让我生气的内容,我就会告诉自己,这就是跳出信息茧房的标志。
但是豆瓣这个平台很有意思,我关闭了算法推荐服务选项它还是照旧一直给我推性别对立的内容,也可能这不是它的个性化推荐,而是这个平台整体的推荐吧。
观察者网:近期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类似专项行动一般采取企业先自查自纠,再由有关部门核验企业自查情况的方式进行整治。这样的方式能否有效地改善算法典型问题?如何避免企业阳奉阴违、有关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情况,导致专项行动无法落到实处?为了真正将整治落到实处,在技术层面上可以采取哪些手段?
熊节:我还是这个观点:针对算法的治理,最终要用效果来说话。比如说压榨骑手的问题,它本质上是一个新技术环境下新形态就业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问题。也就是说,虽然就业的形态不同、劳动的方式不同,但是我们都要认同,外卖骑手跟建筑工人一样,都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劳动者,他们都应该享受同等规格的劳动者权益,比如说要有适当的劳逸结合、要有社保和医保、工作时间内受了工伤要有医疗覆盖,等等。
那么最终问责到平台的就是这些问题:骑手每天工作几个小时?工作期间是否有必要的休息?劳动强度是否过大?身体和心理健康是否有系统性的隐患?配送期间出了车祸怎么办?等等等等。平台要自己去改善算法回应这些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回应不好,平台说自己算法已经治理好了,那是没有用的,也没人会接受这个托词。所以技术层面上的手段应该主要是企业内部考虑的,企业之外大家还是应该主要关注最终表现出来的效果。这也是一种对算法祛魅的方式:算法只是一个工具,不能拿工具来作为企业责任缺失的借口。
信息茧房的问题,相对就更复杂一些,因为它还涉及到一个新闻传播的问题。我曾经跟央视频APP的杨继红主任聊出过一个想法,说早晚咱们得让推荐算法来推荐爱国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内容,要让推荐算法成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一个前沿阵地。
这次三中全会提到要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我认为可能不仅是主流媒体本身需要系统性变革、需要用技术赋能,可能还应该把眼界放开,考虑所有的APP,所有的推荐算法,其实都是意识形态战场的一部分,都需要系统性变革。比如说知乎每天让我看什么问题,B站每天给我看什么视频,这怎么不是意识形态主战场呢?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防范信息茧房,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如何用好推荐算法,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里面需要的考量可能就更复杂,是一个跨部门的大工程,特别是需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里面提供指导。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刘冶 
-
研制成功!我国这一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2024-12-30 14:59 中国精造 -
华为:悬赏300万元
2024-12-30 10:08 华为 -
我国新一代智能高铁有望2027年落地
2024-12-30 09:02 高铁世纪 -
“量子”狼不再吓崩比特币
2024-12-30 08:24 心智观察所 -
又添一大国利器!“探索三号”正式入列
2024-12-29 10:44 中国精造 -
我国首次实现!又一重大突破
2024-12-28 21:08 航空航天 -
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向公众开放!
2024-12-28 16:12 航空航天 -
我国氢氧旋转爆震火箭发动机长时热试验圆满成功
2024-12-28 14:36 航空航天 -
登月探测器“倒栽葱”,日本公布原因
2024-12-27 12:10 航空航天 -
谷歌量子计算芯片给了国内产业界紧迫感
2024-12-27 10:57 心智观察所 -
《心智对话》直播:世界科创的旧中心与新势力
2024-12-23 18:59 观察者头条 -
独家对话|周毅恩:必须向“第四大排放国”下重手
2024-12-22 09:35 心智观察所 -
《自然》:2025年值得关注的科学事件,中国“读脑术”入选
2024-12-20 08:57 科技前沿 -
人类首份月背古磁场信息!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最新研究成果发布
2024-12-20 06:46 嫦娥奔月 -
云计算这个美国对华封锁的重点领域,二次长征势在必行
2024-12-19 08:23 心智观察所 -
首次整机试验成功!我国大推力氢氧火箭有突破性进展
2024-12-18 18:24 航空航天 -
嫦娥六号、Sora等入选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
2024-12-18 14:49 科技前沿 -
-
航行警告:黄海部分海域进行火箭发射
2024-12-17 16:57 航空航天 -
“真假5G”之争,成为了国产射频发力赶超的助推器
2024-12-17 08:28 心智观察所
相关推荐 -
“特朗普已经输掉了对华贸易战” 评论 129“中国知道,特朗普何时会眨眼” 评论 125特朗普又“眨眼”:中方来谈吧,签个“特殊协议” 评论 530“中国打贸易战有秘密武器:AI机器人大军” 评论 111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已经输掉了对华贸易战”
-
“收到中方警告”,韩国业界:后果很严重
-
中企直说了:不会妥协,现在是美国人没的选
-
“这就是中美的不同之处”
-
“中国知道,特朗普何时会眨眼”
-
美财长不痛快:IMF和世界银行,与中国走太近
-
“前220名持币大户可与总统共进晚餐”,特朗普币飙升60%
-
六大重磅团体罕见联名抗议,“特朗普考虑豁免中国汽车零件”
-
“脏话满天飞”,马斯克与贝森特被曝激烈争吵
-
在中美之间二选一?韩国表态
-
特朗普又“眨眼”:中方来谈吧,签个“特殊协议”
-
又发癫!“没了中国,英国你能行?”
-
特朗普夸口:特鲁多说了,没美国就没加拿大
-
“就算加100%关税,中国口罩也比美国货便宜”
-
暴跌71%!马斯克叹气:我劝过特朗普,听不听由他
-
12州联合起诉:特朗普,收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