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新莫干山会议
1984年,一群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中青年学者在浙江德清莫干山聚会,谈论刚起步不久的改革。随后的三十年里,这些人成为各个领域的重要人物,其中包括现在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山东省长郭树清,著名经济学家华生及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等。30年后的2014年9月18日,同样是在莫干山,当年那次会议的一些亲历者和新一代的中青年学者再次聚会,讨论的核心问题仍然是改革。观察者网全程参与会议,本网率先刊发《30年后再上莫干山:青年挑战者》后,各家媒体纷纷关注报道。感谢许成钢教授接受采访,感谢岳峙先生继续赐稿,欢迎更多朋友本着求共识求发展的精神各抒己见!
-
2015:经济学家还会打起来吗?
改革越进入深水区,学界的争议就越激烈。2014年,就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集体土地收益归属、中国奇迹能否继续,多位经济学家展开热烈争论。2015年,这些问题还会成为他们争议的焦点么?
-
土地私有了,你的房子会升值吗?
新一轮土改拉开帷幕,华生撰写万字长文赐稿观察者网,抛开意识形态争议直面学界仍在争议的土地私有问题。作者认为:农地正向农户私有的方向演进已成现实,土地私有对城市居民和农民意义均非常有限。那么,这么多名家教授们大声疾呼土地私有究竟是为何而来呢?
-
莫干山现场:关于土地的知识,要从土地上来
我和凌斌的反驳,无非是想说明,从其他国家采取何种土地模式来推导中国应该采取何种土地制度模式,这是思考方式是靠不住的。我没有想过挑战权威。话说回来,在土地问题上,许教授也不是权威吧?至少在我的阅读范围内,还不知道他对中国土地问题有什么研究成果。
-
莫干山论混合所有制| 勿用道德标准衡量国企民企
谈到国有或者私有,我不主张用道德标准下定义。国企因为是政府主导的,就要主导所有事关国计民生的领域。这个判断的前提是民企会干坏事,要国企来做才行。反过来说,国企一概不行,我也不赞成,要具体情形具体分析。
-
莫干山论混合所有制| 民进不一定国退
在公司制的框架下,企业要发展,就会欢迎所有的资本来共同经营,不是说让民营进来,就要让国有的出去。明明看到一个很好的项目,规定国企坚决不能进,只有民营可以进,外资也可以进,这都是改革的误区。
-
久有凌云志,重上莫干山——这一代青年的改革心声
今天中国缺少的,是青年人把自己的改革思考和建言献策转变为改革方案和大政方针的有效途径。一个青年人的登台提问,就引发了媒体的持续热议,足见青年人为改革发声的渠道已经封闭到了何种程度。
-
许成钢与青年学者的分歧
9月18日晚,浙江德清县莫干山上一场关于土地改革的讨论刚刚进行到一半,一向给人以谦逊、彬彬有礼印象的许成钢教授中途退场……
-
莫干山札记:有趣的“经济学常识”
在这三十年间,某些经济学理论被一部分人反复宣扬,几乎成了不可置疑的神圣教条。而且,某些教条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经济学家不仅没有反思,反而总是用“中国还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这样苍白无力的辩解来搪塞。
-
讨论改革要讲常识,要看人均GDP
之前观察者网曾刊载岳峙撰写的莫干山札记,提及发生在莫干山上的一场争论。本着百家争鸣的原则,现刊发争论主角之一许成钢教授在莫干山的发言记录以及现场采访,以展示许教授眼中的事实与观点。许教授在发言里引用了一些数据,显得有备而来,比如中国人均GDP与美国人均GDP的比值,引人关注。
-
莫干山札记之二:云里雾里莫干山
按理说,9月中旬的莫干山本不该这么冷。但奇怪的是,偏偏这几天就是冷,连绵阴雨,飘飘洒洒,下了两天。亲历者说,三十年前的那次莫干山会议,也是如此,开了七天会,就下了七天雨。
-
30年后再上莫干山:青年挑战者
70后学者在提问环节第一个抢到话筒。他对着坐在台上的衮衮诸公发问:“我们都知道,当年莫干山会议的精神就是解放思想,不分学历、不看身份的平等讨论。但是今天,你们都已经成名成家,成了‘大佬’,你们端坐在台上,‘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而我们年轻人只能坐在台下听你们讲故事。三十年前,你们也是这样开会的吗?”
-
-
资讯 Information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