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向松祚:央行降息不等于信贷宽松
关键字: 央行降息贷款利率存款利率房地产按揭贷款中国经济增速利率市场化房地产定向调控自今年4月和6月中央两次实施定向降准以来,舆论关于全面降准或降息的呼声不断。忌惮调控功亏一篑,央行在经济增长与风险控制两端走钢丝,其中也采取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如SLO(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MLF(中期借贷便利),保持流动性总体平稳。
但最终央行宣布从11月22日起降息: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以及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
降息过后市场反映强烈,更为重要的是,各方猜测此次降息背后,反映的是中央对中国经济走势的判断。多家外媒做出,“央行降息,中国经济大事不妙”的判断。如何理解此次央行的举动,以及背后反映的当下中国经济走势,观察者网昨日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农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
经济增速放缓是个好现象
观察者网:央行宣布从22日开始降息。外媒纷纷解读为,央行此次降息,说明中国经济大事不妙,国内持此观点的人也有不少。你怎么看?
向松祚:什么叫不妙?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这是必然趋势。当然宏观政策要有所作为,但即使货币政策开足马力,也无法扭转这个趋势。如果可以扭转,美国、欧洲量化宽松那么多年,怎么也没有改变他们经济颓势?
人类经济增长,没有哪个国家经济体,永远维持快速的高增长率,一个经济体总量到了一定程度,必然会增幅放缓。基础设施、铁路不可能永远修下去,房子也不可能永远盖下去。西方一些媒体的评论是很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
经济增速放缓是客观事实,没有大惊小怪的,而且应该是个好现象。
观察者网:为什么是个好现象,大家似乎很担忧?
向松祚:担忧什么呢?如果经济增速放缓是个自然规律,是必然趋势,担忧也没有用。好消息是以前我们靠第二产业支持的经济增长模式,走不下去了,而且这个增长模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伤害,譬如北京严重的雾霾。
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增速放缓,推动环境逐步改善,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调整我们的增长模式,有多重要。如果还像以前那样疯狂追求GDP增长速度,那样麻烦更大。
降息不意味着信贷宽松
观察者网:持上述观点的人可能认为,我们经济放缓的底线还没有到,是不是还可以像央行之前那样,用定向调控,用那些创新货币工具去调控。但现在降息意味着货币政策从紧转向宽松,说明原来的定向、微调政策收效不明显,所以认为央行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就是情况不妙。
向松祚:经济既然放缓,它就是一个动态放缓的趋势,不存在什么底线。我们管理流动性的工具,MLF、SLO等都是有用的,降息某种意义也是一种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
降息就意味着货币政策趋于宽松?不一定,只有传导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才能对实体经济起作用。美国、欧洲搞量化宽松很多年,实体经济还是没有起来,这是一个道理。所以说,货币政策宽松,并不意味着信贷政策就一定宽松。降息就等于宽松这本身就不对。
融资难,融资贵是个伪命题
观察者网:你提到,降息对经济的刺激效果有限;相对而言,19日国务院宣布的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新国十条”更有效,你的意思是不是暗含着,当前经济主要的核心问题是企业融资难问题?无他?
向松祚:中国经济最核心问题不是融资难,最核心的问题是结构调整,我们传统产业做不下去了,而新兴产业没有搞起来。
中国企业的负债率很多高达70%-80%,怎么可能融资难?
中国融资难、融资贵是个伪命题。我们要看总量,我们这些年的信贷扩张,这是史上少见的。关键的是信贷结构不合理,很多行业拿了太多的银行贷款,而这些行业对经济的贡献,对税收的贡献,对就业的贡献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这些贡献与他们拿到的贷款是极不相称的。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苏堤
-
美业界“喊疼”:请中方“收回成命” 评论 135朝令夕改!“没人知道特朗普五天后的规定是啥样” 评论 209日本人大幅抛售美国国债,逼停特朗普? 评论 260“关税犹如泰山压顶,将‘不可逆转’伤害美国经济” 评论 118“史无前例”,英国政府将接管英国钢铁公司 评论 203最新闻 Hot
-
美业界“喊疼”:请中方“收回成命”
-
朝令夕改!“没人知道特朗普五天后的规定是啥样”
-
“如果这种情况长期持续,相当数量的美国农民将破产”
-
特朗普对华贸易战注定失败,原因如下↓
-
美防长“挥舞大棒”:伊朗,美军已准备好了
-
被马斯克骂“傻蛋”后,纳瓦罗:我们关系很好
-
乌克兰这下有戏了?
-
“特朗普关税增加金融危机风险,欧洲需要答案”
-
美伊首轮间接谈判结束,伊朗外长:双方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达成协议
-
美国小企业哀叹:我们呢?我们的活路在哪里?
-
“特朗普家族全面参与加密货币项目,获利近10亿美元”
-
旅美数十年后,中国明星数学家夫妇回国
-
美国低调豁免部分商品,“对华关税现首个松动信号”
-
探访义乌后,法媒感叹:美国订单少了,士气反而更高
-
“对抗中国主导地位,特朗普盯上太平洋海底”
-
“一团糟!关键是,各国能忍到几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