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闻博:在欧洲某大型金融机构工作,“组内会议都能用阿拉伯语开了”
最后更新: 2024-05-08 23:07:26近年来不断动荡的地区局势,比如叙利亚、利比亚、阿富汗、也门、马里以及最近一年来逃出几百万人的乌克兰都进一步推高了向欧洲迁徙的难民浪潮。
据统计,目前仅在欧盟就有200多万难民寻求庇护,其中许多人为了逃避动乱地区,也有不少人是因为气候变化不得不踏上了艰辛的旅程。他们通常无法获得正常的资金支持,在等待难民身份决定期间,在参与经济活动方面,面临严重的法律和现实障碍。而日益严峻的限制难民立法,可能会使绝望的难民遭遇更多的经济和社会剥削。
简单说来:想要工作?别想得太美;要福利?没那么容易。
比如在英国,在获得难民身份之前移民被禁止打工。如果他们在12个月内没有收到庇护申请的初步裁定,他们只能申请内政部指定的英国紧缺工作,如护士、社工和工程师。尽管内政部称庇护申请通常会在6个月内处理完毕,但难民慈善机构在2021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即使是初步决定,平均等待时间也可能长达1至3年,有些人甚至要等上5年。
经济赤贫的难民可获得住宿,但不能选择居住地。他们有权每周领取45英镑的津贴,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这一金额合计为每年2340英镑,而一般来说,在英国,慈善机构建议最低可接受的年生活标准为25500英镑——难民能获得的资助还不到这个数字的十分之一。
更糟糕的是,申请者通常要等很长时间才能领到这笔津贴,许多人要等上一年。而在这段时间内,某些极端组织就会披着宗教的外衣,向这些走投无路的难民提供食物和庇护所,进而潜移默化地改造这些人的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新来的难民的待遇都那么糟糕。
俄乌冲突全面爆发后,数百万乌克兰难民涌入欧盟国家避难。欧盟为此出台了《临时保护令》,该法令赋予来自乌克兰的难民住宿、医疗、工作和教育的权利,使得他们完全不需要像其他地方的难民那般等候漫长的难民资格审查,更不用担心被遣返。此外,欧洲庇护局(EUAA)还于2022年3月7日任命了乌克兰应急委员会(UERB),协助执行《临时保护令》。从去年至今,欧盟为此调拨的资金也达到了170亿欧元。
显然,这种区别对待是有原因的。
种族因素尤为突出。比如法国商业调频电视台编辑菲利普·科尔贝就在报道中“坦言”:“我们现在谈论的不是叙利亚人逃离战争,我们谈论的是长相与我们相近的欧洲人为了保命驾车离开(乌克兰)。”
此外,欧盟国家尤其是那些位于东欧的国家,通常与乌克兰有着更近的心理距离和历史联系,因此这些国家民众对乌克兰难民持有更友善的态度。如波兰和立陶宛,在历史上就曾接纳过大量乌克兰人。
地缘政治因素自然也不可忽略。让乌克兰充当美国和北约的“代理人”,且战争仍处僵持阶段,不论是出于所谓的人道主义还是战争利益考量,当下自然要善待乌克兰难民。
解决难民危机为何这么难
虽然自2015年难民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已经不知道经历过几轮辩论与谈判,试图制定过多少政策甚至法律,但是某些核心问题在今天依旧制约着欧盟解决难民危机。
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便是欧盟成员国政治态度的分歧。
对于开放还是限制,一些成员国如德国和北欧国家,普遍秉持更加开放和人道主义的态度。而包括匈牙利、波兰和捷克共和国在内的一些东欧国家,则倾向于采取更具限制性的做法。
这些分歧背后的动机,因历史经验、文化因素和国内政治考虑而有所不同。
移民较少的国家或民粹主义政府可能会优先考虑限制性政策,以安抚国内选民。而有移民历史的国家,更倾向于采取开放的态度,其中以德国为代表。德国在历史上负有排外原罪,因此政府在面对移民问题时估计也怕被人翻旧账。但是即使是在德国,不少民间对难民问题开始转向保守的态度,这使得德国国内政治也有越来越强的右转趋势。
另一个原因是地理位置与经济地位差异,导致面对难民问题的挑战与能力不对等。
一方面,难民群体的最终目标国一般都是经济较为发达的欧洲国家,如法国、德国、低地国家。然而地理上,这些国家并不靠近欧洲边界,反而多是经济较为不发达的国家挡在移民冲击的第一线。
经济较不发达国家并没有太多动力去阻挡难民过境,毕竟难民的大多数是过境而已,对于这些国家而言,把难民“礼送出境”、“不让一人掉队”是最符合它们利益的办法。
发生非法移民过境的个案数量,显然首当其冲的不是英法德等经济强国(图/GIS)
然而较发达国家也不愿意过多接收这些难民,而欧盟境内又没有边界检查,于是皮球又被踢回那些面对难民潮首当其冲的国家,由它们负责拦截、就地安置并鉴别入境的难民,把符合庇护标准的人挑出来,其余人员遣返。当然这些工作都需要钱,作为回报,那些经济情况较好的国家负责掏钱,资助相对不发达的国家把难民问题留在边界之外。
但是,谁掏钱,始终是个问题;且光掏钱,并不能解决问题。
在钱方面,仅2021年,当时新冠肆虐的高峰年,欧盟就建立了62亿欧元的边境管理特别基金用来拦截和安置非法入境的难民,同时又批准了100亿欧元的移民和避难专项基金用来加强各国甄别、接纳和消化难民的能力。
这笔钱最终还是要通过欧洲各国凑份子分担的,然而有些国家既不是难民的最终目的地国也不是难民冲击的第一线国家,例如匈牙利、捷克等等,它们既不想接纳难民,也不想承担其他欧洲国家接纳难民产生的费用。所以,尽管欧洲议会近几年来不断试图通过立法建立一套接纳难民和分摊费用的长期机制,但是每次都由于一些成员国的反对而不能达成意见。
事情在今年有了一些转机。本月早些时候,欧盟内政部长以法定多数票通过了对移民实行强制分配的决定,要求不愿接纳移民的国家为每名移民支付2万欧元的费用。在峰会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将此形容为“分水岭时刻”。当然,匈牙利和波兰继续反对这一协议,争辩称欧盟的任何移民搬迁制度都应该是自愿的,而多数原则也牺牲了少数派的利益。
对于难民问题,布鲁塞尔的欧盟官员可能也忽略了代位思考。
站在难民的角度,一套完备的难民甄别、居留和资金分配机制,只会鼓舞那些有移民动机的难民前赴后继地奔向欧洲。而到那时,节节高攀的费用和很可能恶化的各国财政将会迫使更多国家和它们的选民选择更保守排外的政治路线,这也将反过来加剧欧洲境内种族、民族、宗教等层面的冲突。
如此一来,7月份在法国各地上演的暴乱,或将只是个前奏。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震撼场面!上万名塞尔维亚群众走上街头 热烈欢迎习近平主席到访
2024-05-08 22:39 中国外交 -
日产CEO:中国车企强大了,我们陷入生存游戏
2024-05-08 22:38 新能源汽车 -
“这么对中国,欧盟很快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024-05-08 22:34 新能源汽车 -
习近平主席对塞尔维亚国事访问成果文件清单
2024-05-08 22:24 中国外交 -
习近平出席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举行的欢迎宴会
2024-05-08 22:23 中国外交 -
“我们这些操作不得人心,所以拉美国家才更愿意找中国合作”
2024-05-08 22:03 美国一梦 -
“美禁令未必有效,57%含新疆棉样品被标仅用美国原料”
2024-05-08 21:48 -
习近平同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举行会谈
2024-05-08 20:59 观察者头条 -
两名乌军军官涉嫌企图暗杀泽连斯基被捕,美俄回应
2024-05-08 20:44 乌克兰之殇 -
美撤销部分企业对华为出口许可证,商务部回应
2024-05-08 20:19 华为 -
习近平同武契奇共同会见记者
2024-05-08 20:17 中国外交 -
泰国新卫生部长上任首日:重新考虑大麻合法化政策
2024-05-08 19:53 禁毒战争 -
习近平宣布中方支持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建设首期6项举措
2024-05-08 19:22 中国外交 -
两年资金外流30亿美元,乌克兰农民为逃税竟出这些“奇招”…
2024-05-08 18:40 乌克兰之殇 -
-
两国元首共同宣布深化和提升中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构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
2024-05-08 17:55 -
以代表威胁:若联大通过,美国将停止资助联合国
2024-05-08 17:00 巴以恩仇录 -
习近平检阅塞尔维亚仪仗队
2024-05-08 16:53 -
习近平:相信这次访问必将开启中塞关系崭新的历史篇章
2024-05-08 16:45 -
习近平同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举行会谈
2024-05-08 16:18 中国外交
相关推荐 -
全美数十万人涌上街头,“住手吧!特朗普” 评论 9“中方清单上的每一项,都瞄准要害” 评论 167“特朗普不代表所有美国人,请别报复我们州” 评论 294中柬云壤港联合保障和训练中心正式挂牌运行 评论 159美股蒸发超5万亿美元,“95年来最大政策失误” 评论 364最新闻 Hot
-
越南越捷航空将使用中国商飞客机运营国内航线
-
全美数十万人涌上街头,“住手吧!特朗普”
-
泽连斯基准备用测谎仪“抓内鬼”
-
欧盟报复美国?西班牙和意大利跳出来反对
-
“中方清单上的每一项,都瞄准要害”
-
罕见!党内盟友与特朗普唱反调:明年我们可能面临“血洗”
-
“崇拜了美国这么多年,我们还能信什么?”
-
“特朗普不代表所有美国人,请别报复我们州”
-
中柬挂牌,洪玛奈感谢中国
-
特朗普转发“巴菲特支持特朗普经济政策”,巴菲特回应了
-
演都不演了,特朗普顾问直说:阿根廷得结束这份中国协议,不然…
-
中柬云壤港联合保障和训练中心正式挂牌运行
-
这一重大科研装置,成功部署!
-
美媒关注:辛辣回击特朗普关税,中国媒体用上AI歌曲和短片
-
特朗普再要求降息,鲍威尔:关税远超预期,再等等
-
美股蒸发超5万亿美元,“95年来最大政策失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