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万字长文!外交部驳斥美对华认知21条谬误
最后更新: 2022-06-20 16:03:53谬误15:美国要给各国提供另一个选项,使各国不再承受造成债务负担的不透明投资。
事实真相:中国对外援助始终尊重受援国主权,不附带任何条件,坚持互利共赢,给有关发展中国家带去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到有关国家赞赏感谢。
◆所谓中国“债务陷阱”是美西方诋毁抹黑中国、干扰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话语陷阱”。美国《大西洋月刊》2021年刊文称,“中国债务陷阱论”是一些西方国家政客精心编造的谎言,而且是弥天大谎。
西方资本是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债主。根据2022年世界银行国际债务统计,在当前非洲整体外债中,多边金融机构债务占28.8%,以西方金融机构为主的商业债权人债务占41.8%,两者所持债务占比近四分之三,是非洲债务大头。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非研究中心负责人称,该中心审查了数千份中国对外贷款文件,大部分系在非项目,未发现任何证据表明中国有意逼迫穷国举债,没收其资产,或寻求在其内部事务中获得更大发言权。该中心研究数据显示,中国在非洲整体外债占比为17%,远低于西方。
没有任何一个非洲国家因为开展对华融资合作而被迫将港口、矿山等战略性资源抵押给中国。德国之声称,在非洲债务国无法偿还债务的情况下,中国并不能获得对其基础设施的使用权。
◆债务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确保借贷资金切实发挥效益。
以非洲为例,西方国家对非融资主要集中在非生产领域,且贷款大多包含在人权、司法领域改革等政治条件,未能真正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政府税收、改善国际收支,反而成为“控制”“祸害”非洲的手段。
中方始终坚持尊重非洲人民意愿,立足非洲实际需要,对非投融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性领域。新世纪以来,中国积极支持非洲经济发展,为非方提供有别于传统“巴黎俱乐部”的新融资渠道,为非洲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提升自主发展能力、迎来连续2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提供了有效助力。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德伯拉·布劳提加姆指出,中国投资具有多样性。仅2014年,中国企业就签署700多亿美元合约,惠及非洲医院、油气管道和机场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至2020年,中国在非洲建成的公路铁路超过13000公里,建设了80多个大型电力设施,援建了130多个医疗设施、45个体育馆、170多所学校,为非洲培训各领域人才共计16万余名。
中国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投资建设肯尼亚内罗毕高速路,为当地创造6000多个就业岗位,并使超过200家分包商和数百家本地供应商受益。肯尼亚政府对此高度评价,称之为肯中互惠共赢合作的重要体现。
中国企业参与的尼日利亚莱基深水港项目已为当地提供1200余个就业岗位,并有望在建成后直接和间接创造17万个就业机会。
香港学者公布的调查发现,参与调查的中国企业雇用的员工80%以上是非洲本地人。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显示,中国在非投资产生了“显著且持续积极”的长期影响。
美国兰德公司研究报告显示,铁路联通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额增长2.8%。
◆中方特别重视项目债务的可持续性问题,早在2017年就与26个“一带一路”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2019年,中国发布《“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立足债务国的负债情况和偿还能力,坚持平等协商、依法依规、公开透明,加大对项目经济、社会、民生效益的监督评估,引导主权债流向高效领域,确保项目的长远收益。同时,中国还积极主动为债务国“减负”。
世界银行研究指出,2008-2021年中国对低收入国家债务进行了71次重组。2020年,中国积极响应G20缓债倡议,仅当年缓债额便超过13亿美元,占G20缓债总额近30%,是G20中贡献最大的国家。中国同19个非洲国家签署缓债协议或达成缓债共识,积极参与G20共同框架对乍得、埃塞俄比亚的个案债务处理。
◆美西方国家不但自己不采取行动,还对来自中国的援助指手画脚,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对此感到不满。
斯里兰卡国家教育委员会顾问海蒂格教授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中国提供的贷款都是根据斯政府的需求,用于改善我们的基础设施,这些贷款给我们的经济民生带来极大改变,并不存在所谓的‘债务陷阱’。而且中国贷款只约占斯全部债务的10%,有些媒体显然选择性无视这一点。”“西方媒体会炒作 ‘中国债务陷阱’乍一听似乎有点道理,但实际上是故意隐藏了基础建设完善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就业岗位、招商引资等巨大的经济价值。”
2022年1月17日,斯里兰卡《每日新闻》发表文章《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和尼泊尔的发展需要中国》称,“南亚国家在发展进程中需要中国,因为中国就是‘发展’的代名词。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给几乎所有的南亚国家带来好处。”文章表示:“就斯里兰卡而言,我们是中国项目的受益者,许多人在这方面只会炒作‘中国债务陷阱’,却没有人提中国为斯里兰卡海港、机场、国道和配电中心的投资给我们带来的发展。”
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2022年接受《日经亚洲评论》杂志采访时表示,过去600年非洲一直存在“债务陷阱”问题,这是由奴隶贸易、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造成的,其中没有一个来自中国。中国曾支持非洲人民反抗殖民主义,后来才开始在非洲从事经济活动。
卢旺达总统卡加梅指出,中国与其他国家参与非洲事务模式不同,从未强迫任何国家向他们贷款来积累债务。
尼日利亚外长奥尼亚马称,尼日利亚选择中国企业建设基础设施,是因为中企经验丰富、性价比高,中国并未借项目施加所谓“影响力”。
谬误16:长期以来,中国公司在美享受的市场准入远超美国公司在中国的待遇。在中国运营的美国企业常遇到系统性强制技术转让,但在美运营的中国企业都受到美国法律保护。
事实真相:中国始终致力于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相比之下,中资企业在美营商环境不断恶化。
◆中国是营商环境改善最大的经济体。近年来,中国连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完善投资促进和保护、信息报告等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全球营商环境进步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中国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和超大规模市场的吸引力,对全球跨国投资产生强大磁力,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实现稳步增长。从2012到2021年,在华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从44.1万户增长到66.4万户,增幅超过50%。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位列第31,两年内提升了47位。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商业信心调查2021》称,超过半数受访欧盟企业认为中国知识产权执法力度“足够好”“非常好”,创下满意度的历史新高。
◆中国营商环境好不好,包括美企在内的外国企业最有发言权。中国美国商会2022年度《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报告》显示,58%的美在华企业2021年营收实现增长,66%的企业计划今年增加在华投资,中国仍然是60%的企业近期全球投资计划的前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发布《2021年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报告》称,95%的受访企业在中国持续保持盈利,74%的受访企业在其全球战略中将中国视为最重要的国家或排名前五位的重点国家之一。2022年1-4月,美国实际对华投资同比增长53.2%。这些都充分表明外国企业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认可中国营商环境,对长期植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美国为维护自身霸权和经济利益,违反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贸易规则,滥用国家力量,不择手段打压遏制中国企业。美国政府通过编造“强迫劳动”等谎言妄图打压新疆棉花、番茄、太阳能光伏产业。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美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已针对输美涉“强迫劳动”货物发布7项暂扣令,包括针对新疆出产的服装、纺织品等棉花制品,番茄种子、番茄罐头、番茄酱以及其他番茄制成品,硅基产品、电子产品等,共扣留、没收总价值约4.85亿美元的货物,数量和价值较2020年均大幅增长。美国现任政府在涉疆问题上对华制裁的数量和力度均已超过上届政府。
◆美国以不透明、不公正的行政手段对中国企业在美融资、运营施加全方位限制。据美国官方统计,美迄今已将1055个中国实体和个人(不含海外关联实体)列入各类制裁清单。其中,实体清单467个,特别指定国民和被封锁人员清单(SDN清单)306个,未经验证清单201个,中国军工复合体企业清单68个,另有少数其他实体。今年2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将中国微信、阿里全球速卖通列入“恶名市场名单”,继续将拼多多等中国企业以及9家中国实体市场列入名单。
谬误17:中国利用美国经济开放性从事间谍、黑客、技术窃密等活动,来推进自身军事创新、强化对内监控,加大其他国家对其技术依赖。美国应使技术根植于民主价值观。
事实真相:中国技术创新和发展依靠自身投入和努力。美方在科技交流合作方面以意识形态划线,是冷战思维的体现。
◆中国是全球创新大国,创新投入规模和增速领先世界。据统计,2021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7864亿元,同比增长14.2%,共授权发明专利69.6万件,同比增长31.3%。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称,中国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第35名升至第12名。中国拥有19个全球百强科技集群,位列世界第二。中国申请人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达6.95万件,连续三年位居全球首位。欧洲专利局统计显示,2021年共收到来自中国16665项专利申请,同比增长24%,在主要专利申请国中增幅最高。
◆近年来,中国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取得丰硕成果。中国还积极推进《海牙协定》《马拉喀什条约》加入进程,为知识产权全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商业信心调查2021》显示,半数以上受访企业认为中国知识产权执法力度“足够好”或“非常好”。
◆历史上,美国多次通过刺探情报、吸引移民、垄断专利等手段窃取知识产权,攫取技术红利。
二战后,美国通过“回形针”行动搜刮德国先进飞行器、制导导弹控制等技术专利,将德国几乎所有政府部门、研发机构、大型企业洗劫一空,并强迫德国科学家移民美国。上世纪90年代,美情报机构在日本汽车贸易谈判代表专车上安装窃听装置,获取内部情报,以赢得谈判主动权。2001年,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状告美波音公司借助美国家安全局“梯队”电子监控系统跟踪空客公司员工电话、传真、电邮,窃取商业秘密。2013年,美司法部扣押法国阿尔斯通公司4位高管,胁迫阿尔斯通向美通用电气公司低价出售电力和电网等核心业务。2021年,丹麦媒体曝光,美国家安全局利用在丹麦的互联网设施监听欧洲各国高官和企业家。美还以应对芯片短缺为名,强制各国芯片巨头企业限期交出订单、客户信息、库存等关键资料,谋求扭转美在芯片行业的劣势。
◆美方标榜“自由”“开放”,却动辄设置技术壁垒,拼凑所谓“民主科技联盟”,将科技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打造封闭排他的“小圈子”。美国划定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近20类重点管控技术,强化出口管制,严格投资审查,泛化“国家安全”概念,企图给他国高科技产业发展“设绊子”“卡脖子”,严重侵犯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权利。
谬误18:气候问题不是意识形态问题,而是数学问题。如果中国坚持目前的计划,在2030年前不降低排放量,那么世界其他国家排放量必须在2035年前降至零,这是基本不可能的。
事实真相:美国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不应转嫁责任,不应奉行“双重标准”。
◆发达国家在过去200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1850年到2011年,发达国家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79%。《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都要求发达国家偿还历史债务。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不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而是气候变暖的受害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造成气候变化上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需求和能力也存在差异,用统一尺度来限制是不适当的,也是不公平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环境部长韦拉·莫里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期间表示:“因为它们(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活动,我们成为全球气候问题的受害者,正承受着他们制造的气候后果。这绝对不公平。”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不仅是认真负责的参与者,更是脚踏实地的行动派。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时间只有30年,而欧盟、美国、日本给自己规定的时间分别是中国的2.4倍、1.4倍和1.2倍。
中国在节能、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所做的贡献基本上都占全球总量的30%-50%,贡献显而易见。截至2020年底,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约48.4%。煤炭消费占比由2005年的67%下降到2020年的56.8%。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超10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43.5%。全球光伏企业前20强中有15家是中国企业,前五名均为中国企业。全球十大风电企业中有七家是中国企业。中国过去10 年淘汰1.2亿千瓦火电,超过了英国目前装机发电总规模。截至2021年底,中国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其中2021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295万辆,占新注册车辆总数的11.25%。
中国可再生能源占比已超过美国。2019年底,中国水电风电光电装机容量达到7.56亿千瓦,是美国的2.8倍。中国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达到12.7%,约为美国的1.4倍。
◆美国作为全球累计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人均碳排放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3倍。1750年到2019年的270年间,美国累计排放4125亿吨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总量的1/4,是全球最大累计国,为中国的近两倍。数据显示,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历史最高值为人均23.44吨,美国2018年人均排放量为16.85吨,而中国的这一数字是7.56吨。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目前人均碳排放量不及美国一半,人均历史累计排放量约为美国的八分之一。即便是2030年中国实现了碳达峰,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大致也只有7-8吨,但美国2005年碳达峰时人均碳排放量已达14吨。
◆2017年6月,美国宣布将退出《巴黎协定》,2020年11月正式退出该协议,极大地损害了全球环境治理的公平、效率和成效。2021年2月,美国才正式重新加入《巴黎协定》。虽然政治姿态有所恢复,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却回不去了,2021年排放量较2020年不降反增,离《巴黎协定》的要求越来越远。美方在事关全球整体前途命运的问题上反复无常,充分暴露了其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的实用主义态度,已经失信于全球大家庭。
◆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帮助他们更好应对气候变化,是发达国家不可推卸的道义责任。在2009年哥本哈根和2010年坎昆会议上,发达国家承诺到2020年每年共同调动1000亿美元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然而十多年来,发达国家从未能真正兑现这一承诺。国际知名智库报告显示,发达国家每年提供的气候出资不仅总额不达标,而且存在“掺水”“凑数”等问题,实际提供的有效资金远低于官方通报数据。特别是美国仅完成应承担份额的不足20%。
◆美国多年来在公开场合表示希望与中方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但行动上却自相矛盾。美国要求中国控制煤炭消费的同时却要求中国继续从美国进口煤炭;提出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却制裁中国的光伏企业。以光伏产品为例,从2012年开始,美国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税率高达34%-47%。2014年12月,美国对中国光伏制造商进行“双反”调查。2018年1月,美国上届政府决定对85亿美元的进口太阳能电池板征收全球保障性关税。2021年底,美国将所谓“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签署成法,打着人权的幌子打击新疆光伏产业。美有关举措不仅打压正常的光伏产品贸易、打乱正常供应链,也破坏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美方应纠正错误,为中美两国气候合作营造有利环境。
◆当前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需要各国合力应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应切实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按照《巴黎协定》的要求,正视其历史责任,展现更大的雄心和行动,率先大幅度减排,早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并为发展中国家留出应有的发展和排放空间,落实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充足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在兑现出资承诺、发挥公共资金引导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引导社会投资流向低碳领域。各方还要积极建立国家、区域和全球的碳市场、碳定价机制,降低减排成本,提高减排力度,促进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碳市场收益分成机制,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侯变化和开展能力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谬误19:在打击非法毒品特别是合成阿片如芬太尼方面,我们希望与中国合作,阻止国际贩毒组织获得化学前体,其中许多都源自中国。
事实真相:美国国内芬太尼滥用问题的根源在美国自身。
◆毒品泛滥是长期困扰美国的一大顽疾,有深刻历史和社会根源。
美国以占世界5%的人口,消费了全球80%的阿片类药物,是全球第一大毒品消费市场。美国国内普遍存在滥用处方止痛药的传统,其背后是药企、医药代表、医生利益的完整链条,药企大力兜售、医师滥开处方、政府打击不力、大麻合法化负面导向等多种因素交织,最终造成毒品消费市场持续扩大。美国阿片类药物滥用和死亡人数增加,起源于199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准普渡制药公司出产的阿片类止痛药奥施康定。在阻遏需求、控制生产方面,美国完全可以做得更多。
美国作为全球芬太尼问题最为突出的国家,也是全球芬太尼类药品最大的生产国和使用国,至今仍未正式整类列管芬太尼类物质,却总是对别国提要求,这是典型的“自己有病,却让别人吃药”。
◆中国政府始终对毒品问题坚持“零容忍”态度,严格管制各类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及其化学前体。截至2021年底,中国列管了37种易制毒化学品及麻黄素类物质,超过了联合国的列管数量,并一直严格按国际规则和中国法律监管化学品进出口,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
2019年5月1日,中国政府在国内尚未出现规模性滥用、现实危害并不突出的情况下,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正式对芬太尼类物质进行整类列管,这是落实中美两国元首共识的重要成果,也是中方站在全人类健康、安全和福祉的高度,积极回应美方关切、努力帮助美方应对国内阿片类物质危机的切实体现。
中方还通过寄递行业施行“实名收寄、收寄验视、过机安检”三项制度、强化涉及美国等重点地区跨境邮包检查力度等措施,严厉打击芬太尼等列管化学品的贩运,取得显著成效。
在整类列管芬太尼类物质后,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公安部一直同美国白宫禁毒政策办公室、国务院国际禁毒执法局、缉毒署等合作伙伴保持密切、坦诚、深入的协作。2019年9月至今,美方未再查获来自中国的芬太尼类物质。美方在多个场合向中方表示感谢,一再强调中美禁毒合作是两国执法合作的亮点。
众所周知,防止非列管化学品流入制毒的责任在进口国。但美方一不正式列管芬太尼类物质,二不解决国内需求问题,反而混淆是非,诬称“贩毒组织制毒化学前体来自中国”,一味甩锅推责,拿非列管物质说事,这既是别有用心,也是对美国民众生命健康极不负责任。
◆2020年5月,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美方将中国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国家毒品实验室等列入制裁“实体清单”。一面要求中方合作,一面制裁中方禁毒部门,严重阻碍中方芬太尼类物质监测体系的正常运行,严重影响中美禁毒合作。
在国际社会及中国芬太尼类物质管控越来越严的情况下,美芬太尼问题持续恶化,致死人数不降反升,说明美方在芬太尼滥用上没找到症结所在。中方曾多次善意提醒美方加强对芬太尼药品处方的监管、强化宣传教育等,这些都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有效做法。
标签 外交部-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林铃锦 
-
美退役军官:美国火炮弹药年产量,在俄乌冲突中只够撑两周
2022-06-20 15:59 美国一梦 -
得州共和党,宣布拜登“非法”
2022-06-20 15:55 美国政治 -
英国批准将阿桑奇引渡至美国,外交部:这是面镜子
2022-06-20 15:55 美国一梦 -
“英国迫切需要打造一支能击败俄罗斯的军队”
2022-06-20 12:01 不列颠 -
“拜登政府制裁俄罗斯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022-06-20 11:50 -
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约翰逊夫妻丑闻,被中途撤版
2022-06-20 11:06 不列颠 -
哥伦比亚第二轮大选投票初步结果公布,前游击队员获胜
2022-06-20 07:31 拉美左翼 -
美国新增确诊15119例、死亡36例
2022-06-20 07:27 美国一梦 -
泽连斯基:不会将南部地区拱手让人,将拿回属于乌的一切
2022-06-20 06:52 乌克兰之殇 -
为应对供气紧张,德国拟减少天然气发电和工业用气
2022-06-20 06:48 乌克兰之殇 -
美国前财长:美国将出现经济衰退
2022-06-20 06:45 美国经济 -
耶伦:特朗普时期一些对华关税“没有战略意义”
2022-06-19 23:05 美国政治 -
印度载185人客机发动机空中起火,最终成功紧急降落
2022-06-19 22:59 印度惊奇 -
印军捍卫新征兵制:“驻边”与常规部队待遇一致,殉职得1000万卢比
2022-06-19 20:41 印度惊奇 -
谈判破裂,英国铁路系统将进行30年来最大规模罢工
2022-06-19 18:11 不列颠 -
印度抗议蔓延8个邦,砸车站、焚火车……
2022-06-19 16:45 印度惊奇 -
拜登摔倒后起身回应“是否放宽对华关税”:在下决心
2022-06-19 16:24 中美关系 -
两名亚速钢铁厂乌军指挥官被移送至俄调查
2022-06-19 15:57 俄罗斯之声 -
乌方称8月恢复与俄谈判,梅德韦杰夫:谈啥?
2022-06-19 15:47 乌克兰之殇 -
力挺乌克兰,约翰逊提了这四招...
2022-06-19 15:41 不列颠
相关推荐 -
“中国正投入万亿美元,我们却在这胡搞” 评论 41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评论 233这场贸易战,美国就是个“纸老虎” 评论 91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评论 233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评论 246最新闻 Hot
-
“中国正投入万亿美元,我们却在这胡搞”
-
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
黄仁勋访华盼继续合作,特朗普回应
-
中国男子在TikTok“神评”美国关税,米尔斯海默秒答:赞同
-
“内地电影票房过亿那一刻,香港电影就被颠覆了”
-
美国税局代理局长刚上任三天就被免,“贝森特抱怨他是马斯克的人”
-
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
“中国深知‘广场协议’是致命的,特朗普别想了”
-
“中国稀土,关乎美国人生死”
-
美军高官着急:中国速度太快了,是美国3倍
-
德银:中国客户减持美债,转头买欧洲资产
-
美国对中国再下黑手,“黄仁勋道出最大担忧…”
-
跟特朗普谈,拿中国当筹码?英财相:蠢死了
-
加总理扬言:除了中美,还有其他人
-
美方将不再斡旋?梅德韦杰夫喊话欧盟:学着点
-
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