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蒂芬·彼得·罗森:遏制战略底层逻辑已失效,美国应聚焦打造“西半球之盾”
【文/斯蒂芬·彼得·罗森,翻译/观察者网 郭涵】
美国正围绕与欧洲和亚洲盟友关系的未来展开激烈讨论。这场辩论充满情绪化色彩,部分源于其被演绎成道德寓言式的叙事。支持特朗普“美国优先”议程的人士认为,盟友既未感恩美国的庇护,也不值得继续受到保护,他们指责这些国家在自我防卫和价值观共享方面做得不够。而维护现存同盟体系者主张,美国必须恪守承诺,支持勇敢的乌克兰人与欧洲人对抗一个复仇主义的俄罗斯。
但美国二战后构建全球军事部署态势的初衷并非出于道德叙事。作为美国现行战略基石的遏制战略,本质上建立在如何捍卫美国核心利益的现实考量之上。当下辩论更应聚焦的问题是:支撑该战略的底层逻辑是否仍如75年前那般有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美国的应对措施可以讨论,但任何行动都需要立足现实。
1983年,美军坦克在西德参加北约组织的“优秀射手83”大规模军事演习 资料图
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同盟体系自有其背景:当时全球经济力量的分布决定了,协防欧洲和日本对美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威慑可能的攻击并有效防卫盟友,美国不得不在欧亚大陆前沿部署军力。这种防御布局并非基于战略或外交政策考量,而是建立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也确实形成了有约束性的承诺。冷战时期的部署与相关承诺具备合理性——既源于欧日对美国的经济价值,也得益于美军有能力安全地部署在靠近敌方的前沿。
冷战后的世界已发生根本改变。虽然按现行汇率计算,美国占全球GDP比重与1990年时基本持平(约26%),但按照购买力平价指数(PPP)计算已降至17%,欧洲和日本占全球GDP的合计份额更是缩减了50%。
军事技术层面,随着短程无人机与远程精确打击武器等技术的扩散,美军靠近对手的前沿军事基地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常规武器威胁。更关键的是,美国当前面临的安全威胁已超越传统的核/常规洲际导弹范畴,延伸至网络战、无人机、生化武器等非传统领域,以及针对关键基础设施和人员的隐蔽破坏行动。
上述全球经济实力与军事技术格局的演变并未否定美国盟友的价值,也不意味着美国需放弃全球军事存在,但这确实要求其调整军事力量的构成及部署模式,在强化本土防御的同时,维持必要的海外行动能力。具体而言,美军需要更多地从西半球和太空开展军事行动、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部队。
从西半球的基地与太空平台出发,美军可以维持全球部署,反制在亚洲和欧洲的对手。过去的经验表明,几乎无法预测美国未来会在何处作战,因此合理的做法是构建具备全球打击能力的远程作战体系。美国也需要打造能够快速部署至敌军前沿且具备生存能力的部队。
美媒近日透露,特朗普正要求军方开发能100%拦截核洲际弹道导弹的“金穹”反导系统
这种“西半球之盾”的新战略态势既能有效应对新兴安全威胁,又可维持对对手的胁迫式威慑,同时允许美军打击全球范围内的目标。朝这一部署的转型需循序渐进:既要深化与芬兰、瑞典等新安全伙伴的合作,也要修复与日本、菲律宾等传统盟友的关系。但美国的国防最终将建立在以本土基地和近地轨道为依托的军事体系之上。
新兴经济力量
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美国国防战略研究界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欧亚大陆上存在多个工业强国。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在1947年明确提出,全球存在五大工业中心——美国、英国、西欧、苏联与日本。在凯南开启职业生涯的1920至1930年代,粗略估计,西欧国家占全球GDP份额应该在30%左右。照此逻辑,若欧亚大陆上的任意敌对势力控制其中任何一个工业中心,都将危及美国安全。这解释了二战后美国聚焦欧日防务的战略选择。
但欧洲的经济地位持续下滑。1988年,安德鲁·马歇尔与查尔斯·沃尔夫在一份研究“未来安全环境”的报告中分析了新兴地缘政治发展趋势对国防建设的影响,并预测:到2010年,欧共体占全球GDP的比重将从当时的25%微降至22%,日本则依然会维持13%(1988年)的占比。那份报告预测,2010年,欧日加起来会占全球GDP的约三分之一份额。
现实却相差甚远。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按照购买力平价折算,截至2024年,欧盟的GDP全球占比已跌至14%,远低于当年22%的预测值;日本的情况更糟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占比14%的峰值滑落至3%。
1980年以来,中国(蓝)、美国(橙)与欧盟(红)GDP占全球份额变化,基于购买力评价指数 图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换句话说,自冷战结束以来,传统五大工业中心中的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实力全球占比从34%降至17%,降幅近半。若按实时汇率计算则降幅更大,但国家安全领域看重的是用国内资源采购国内产出,因此购买力平价指数(PPP)更具参考性。
相比之下,冷战结束后的34年来,美国经济的全球占比基本上保持了稳定,中国的占比则从1.8%升至18%到19%,增长高达十倍。
生产率的增长趋势显示,欧日与美国经济的差距将持续扩大。1950年至2000年间,法、德、日、英逐步缩小了与美国的单位工时产出差距。但2000年至2019年,日本和英国的生产率增长陷入停滞,德国也未能缩小同美国的差距。2019年至2024年的数据显示,日本的生产率依然是零增长,美国相对欧盟的生产率优势逐步扩大。欧洲央行2024年的一份报告显示,过去5年来,美国服务业的每小时劳动生产率增长超过12%,而欧元区的增长不足4%。
关于未来的经济增长分布,普遍认为人工智能(AI)将成为变革世界各经济体的通用型新技术领域。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学者杰弗里·金(Jeffrey Ding)在2024年的新书,《技术与超级大国的崛起:扩散如何塑造经济竞争》呈现的数据表明,从事AI研究的工程师数量与质量将决定未来(由AI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走向。该书列举了世界范围内各大学的AI研究资源并做出排名。在排名前50的高校中,美国、加拿大占32所,中国7所,英国仅1所,欧盟3所,日本无一入围。因此,数据分析领域正在上演的革命不太可能扭转欧、日经济全球占比持续下滑的趋势。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郭涵 
-
法国与阿尔及利亚争端升级,互相驱逐12名外交人员
2025-04-16 07:38 非洲之窗 -
白宫称在停火前提下或与俄建立经济伙伴关系
2025-04-16 06:45 -
欧盟抱怨:谈了两小时,不知道美国要什么
2025-04-15 23:48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海关总署召开进出口企业、行业协会商会座谈会
2025-04-15 22:55 -
隔空互怼,万斯批泽连斯基:荒谬
2025-04-15 22:50 -
“他俩激烈争吵,姆努钦还被拉出来鞭尸”
2025-04-15 22:31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
中越联合声明(全文)
2025-04-15 21:35 -
“眼下是美国痛感更强、压力更大,想重回谈判桌”
2025-04-15 20:48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习近平步出舱门,马来西亚总理及高级官员热情迎接
2025-04-15 19:49 -
习近平专机抵达吉隆坡国际机场,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热情迎接
2025-04-15 19:16 -
习近平抵达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机场发表书面讲话
2025-04-15 18:54 -
尴尬!万斯举起奖杯,底儿掉了......网友:美国制造?
2025-04-15 18:49 -
习近平抵达吉隆坡,开始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
2025-04-15 18:19 -
“特朗普,白日做梦”
2025-04-15 17:52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习近平在马来西亚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2025-04-15 16:47 中国外交 -
习近平离开河内,越南总理范明政前往机场送行
2025-04-15 16:45 中国外交 -
美财长污蔑中国“夺走”拉美矿权,中方驳斥
2025-04-15 16:00 中国-拉美 -
“华裔科学家五年前在美坠亡,与美方调查有关?”
2025-04-15 15:49 中美关系 -
英国人也火大:中国对特朗普的评价,很难不赞同
2025-04-15 15:49
相关推荐 -
“中国正投入万亿美元,我们却在这胡搞” 评论 18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评论 218这场贸易战,美国就是个“纸老虎” 评论 86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评论 233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评论 245最新闻 Hot
-
“中国正投入万亿美元,我们却在这胡搞”
-
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
黄仁勋访华盼继续合作,特朗普回应
-
中国男子在TikTok“神评”美国关税,米尔斯海默秒答:赞同
-
“内地电影票房过亿那一刻,香港电影就被颠覆了”
-
美国税局代理局长刚上任三天就被免,“贝森特抱怨他是马斯克的人”
-
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
“中国深知‘广场协议’是致命的,特朗普别想了”
-
“中国稀土,关乎美国人生死”
-
美军高官着急:中国速度太快了,是美国3倍
-
德银:中国客户减持美债,转头买欧洲资产
-
美国对中国再下黑手,“黄仁勋道出最大担忧…”
-
跟特朗普谈,拿中国当筹码?英财相:蠢死了
-
加总理扬言:除了中美,还有其他人
-
美方将不再斡旋?梅德韦杰夫喊话欧盟:学着点
-
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