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军评:尴尬的B-1B与美国战略空军
最后更新: 2024-05-09 04:27:27【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
本周是2024年的第一周,然而世界并未因为辞旧迎新就停止动荡。
俄乌在新年之际互相进行了大规模袭城,根据西方媒体报道,朝鲜提供的弹道导弹在俄乌战场上首次“亮相”,也让朝鲜这个俄乌战场上的“利益攸关方”又多了一种影响战局的手段。同样在本周,一架美国空军的B-1B战略轰炸机在美国本土坠毁,作为冷战结束后坠毁的第一架B-1B轰炸机,这次事故可能会对美国战略空军带来更多的变化。
俄乌战场上的“新武器”
从2023年12月底开始,似乎是要对这一年的俄乌战争有所交代,俄罗斯与乌克兰又重新对对方展开了大规模袭城攻击。2023年12月29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多座城市和目标发动了导弹和无人机袭击,造成至少39人死亡,159人受伤;30日,乌克兰使用多管火箭炮对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市市中心进行了攻击,导致至少21人死亡;12月31日,俄军又对位于哈尔科夫的乌军“决策中心”和多个军事设施目标进行导弹打击;2024年1月1日,乌军向顿涅茨克和布良斯克州进行了炮击和无人机攻击;1月2日,俄军又用导弹和无人机对基辅地区的乌军军工企业发动打击;此后的1月3日、4日,俄乌也各自宣布拦截了对手发射的大量导弹和无人机。
这类军事行动中,平民伤亡与其说难以避免,不如说是双方行动的目的之一
对于俄乌这两个幅员广阔、不缺可打击目标的国家来说,互相进行这类规模不大不小的袭城战,除非炸死什么不可替代的高级军政要员,否则除了造成一定人员伤亡、短期内给双方民众带来一定程度民心士气的打击外,很难产生所谓“几弹定胜负”的决定性打击效果。每天向对方发射多少枚导弹、同时努力拦截对方多少枚导弹的活动作为总体战的一部分,不可过度看重但也不可毫不在意,成为一种稳定的“战争物资”支出手段,消耗对方的防空反导物资,消磨对手的战争信心。
在此情况下,有关“朝鲜弹道导弹”的消息就登上了国际媒体的版面。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柯比向编辑们透露,俄罗斯最近使用朝鲜提供的短程弹道导弹对乌克兰发动了若干次打击,并称美国将对这种武器交易施加额外的制裁。他在去年年底的时候表示,俄军至少使用了一枚朝鲜弹道导弹对乌克兰进行了打击,而在1月4日更表示,俄军发射了“多枚”朝鲜导弹参与到大规模的袭击中来。
从产能来看,朝鲜确实有能力向俄罗斯出口一部分弹道导弹
尽管朝鲜和俄罗斯都否认两国进行了军火交易,但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所谓“朝鲜向俄罗斯提供百万发炮弹”的消息在几乎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四处流传,现在逐渐成为某种俄乌战局观察家们的基本共识,由此看来,朝俄在武器装备上的物资流动也许不能称之为“军火交易”,但两国在这一领域出现某种“产品交割”确实是大概率事件。
一方面,朝鲜作为传统的苏联盟友,长期以来装备和仿制各种苏式武器装备,本国多种武器弹药与俄军系出同门甚至完全一致,朝军装备的152毫米加榴炮、122毫米榴弹炮、122毫米火箭炮等的弹药理论上可以直接在同类型的俄军装备上使用。特别是随着俄军在战场上损失的装备增多,被迫启封大批旧式装备之后,朝鲜弹药在俄军装备上的“无缝衔接”变得更加容易。
另一方面,身处朝鲜半岛这样一个依旧处于大规模全面战争边缘的地区,长期奉行先军政治的朝鲜为了备战打仗生产和囤积了海量的弹药,的确有能力向俄罗斯提供支持俄军一段时间消耗的弹药数量。
2023年下半年传出所谓“朝鲜对俄移交百万发弹药”的消息之前,互联网上曾出现过零星的“朝鲜弹药现身俄乌战场”的报道,但多数是一些朝鲜在上世纪80-90年代出口到中东地区,随后流散于国际军火市场,最后被各路军火掮客替北约搜刮后供乌军使用的零散弹药。
而如今所谓的“朝鲜炮弹大规模送俄”虽然有诸如火车站卫星照片之类的线索,却几乎没有看到来自一线的弹药证据,反而令人感受到了大规模官方掩护活动存在的可能——毕竟这些弹药上一看便知的“朝鲜元素”主要是可以洗去、遮盖和涂改的油漆标识,至于更加细微的炸药成分、装填工艺等差别,既难以在战场上进行,又难以被公众所轻易理解,自然缺乏一目了然的说服力。
相比之下,反倒是一系列“朝鲜弹药炸膛”和“朝鲜弹药打不准”的段子在互联网上流传,最初用来嘲讽俄军,后来也逐渐消失不见——毕竟谁都明白,在已经进入总体战状态的俄乌战场上,打得不准没有那么糟糕,没有弹药才是致命的。
炮弹、火箭弹上的这一番道理在弹道导弹领域同样适用,只不过在技术含量更高的导弹上,朝俄之间的状况有不少差异。从存量规模看,由于朝鲜完全掌握固体火箭燃料技术的时间较晚,朝鲜手中基于“飞毛腿”导弹仿制发展而来的“火星”-5/6/7系列弹道导弹,从上世纪80年代持续生产到本世纪前十年,肯定是数量最多的,但这些液体燃料弹道导弹不仅发射准备时间长,隐蔽性差,精度也较差,基本不具备对于乌克兰坚固点目标的有效打击能力,性能上不符合俄军的使用需求。
而且,这些导弹无论是使用的地面发射准备车辆配置还是导弹本身的结构,都与俄乌在战场上使用的固体燃料弹道导弹有着根本性差别。一旦发射车辆暴露在对方侦察手段下,或者导弹残骸为乌方所掌握,则朝鲜向俄罗斯提供弹道导弹的消息将毫无遮掩,而前二者几乎是弹道导弹在战场上使用后必然会暴露的信息。
外界确实也在用导弹内的结构相似来推测导弹的来源
如果是固体燃料弹道导弹,排除掉定位和构造都过于独特的朝鲜“超大型放射炮”,考虑到朝鲜掌握大规模量产此类导弹的时间,朝鲜近年来频繁亮相的“火星”-11系列(此前被戏称为“金斯坎德尔”)的短程弹道导弹,由于其造型和发射车都与“伊斯坎德尔”类似,就成了相对比较符合对于导弹性能的要求,同时相对不容易暴露身份的产品。
考虑到朝鲜“火星”-11在2019年就进行了首次试射,发展至今已经相对成熟;加上朝鲜在2022年这一年内试射了92枚弹道导弹和其他导弹,并多次对外展示其导弹生产厂房,显示其具备充足的导弹生产能力,朝鲜向俄罗斯提供一批相对先进的弹道导弹这事儿,至少在纯粹技术层面上并非毫无可能。
从西方公布的相关所谓“证据”来看,虽然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的指责可以算是美国对于此事的某种官方态度,但自2003年以来,美国在辨识别国武器装备上的专业度和可信度已然破产,根本承担不了多少信用,反而是部分媒体和社交账号上认为落在乌克兰境内导弹的部分弹体结构及燃气舵照片更有说服力:这些导弹结构从特征上看既不太像战前俄罗斯生产的“伊斯坎德尔”,也不像乌克兰战前装备的“圆点”-U,反而与朝鲜此前官方公布的图片里部分结构类似。
这也符合朝鲜导弹在总体设计上参考苏联导弹技术,但在具体产品设计上又自力更生的一贯特点。哪怕这些导弹内外的结构因为飞行中的高温已经严重烧蚀,根本看不到弹体内外的标识文字(朝鲜甚至很可能在交付给俄罗斯导弹之前已经抹去了朝鲜文字),它们来自朝鲜的可能性依然相当高。
乌克兰方面发布的导弹残骸照片,可见其燃气舵结构确实与“伊斯坎德尔”不一样
考虑到俄乌战场上的巨大消耗与朝鲜弹道导弹的实际产能,朝鲜即使能够向俄罗斯交付一部分弹道导弹,其数量也只够作为俄罗斯总体战中弹道导弹消耗的一种补充,对于俄乌战场的局势,目前来看很难会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但对于朝鲜半岛而言,这意味着朝鲜自行研制的弹道导弹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获得了其导弹参考对象国的认可,并难得地经受了实战考验。对缺乏大规模试射导弹环境和条件的朝鲜来说,这一切都难能可贵,而对于在朝鲜半岛及其周边还要继续应对这些导弹的其他国家来说,这一消息可能就不那么美好了。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张鲁宁 
-
东部战区回应美舰过航台湾海峡
2024-05-08 23:04 台湾 -
福建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2024-05-08 14:51 中国海军 -
德国派遣军舰来南海:考虑过台湾海峡
2024-05-08 14:47 -
美“艾森豪威尔”号航母再入红海:执勤超200天
2024-05-08 11:00 巴以恩仇录 -
“里根”号又出港,舰载机岸上忙训练
2024-05-07 21:40 -
“腿指定有病”美空军F-22再现起落架坍塌事故
2024-05-07 16:13 -
波音“星际客机”飞船首次载人试飞推迟
2024-05-07 12:25 航空航天 -
“黄蜂”号戒备群推迟部署期间,两艘LCAC又相撞
2024-05-06 18:35 -
俄罗斯举行“非战略核武器演习”:应对西方挑衅
2024-05-06 16:04 -
美军新任印太司令部司令就任 什么来头?
2024-05-06 15:55 凉战 -
一周军评:为什么我们还要更多的航母
2024-05-05 10:04 一周军事观察 -
俄技集团:2023年炮弹产量增加5倍、火箭弹增加7倍
2024-05-03 18:56 俄罗斯之声 -
韩国也想入伙“奥库斯”?
2024-05-01 17:18 三八线之南 -
相比前两艘航母,福建舰海试有何不同?
2024-05-01 12:00 航空航天 -
-
一年收到5架F-35 每架都有问题
2024-04-30 16:30 -
中越海警开展今年首次北部湾海域联合巡逻
2024-04-30 16:21 -
从豹2到布雷德利 莫斯科胜利公园新到什么西方装备?
2024-04-30 13:09 俄罗斯之声 -
外媒紧盯福建舰:或马上开始海试
2024-04-30 13:09 中国航母 -
乌军总司令:前线局势正在恶化,俄军取得局部胜利
2024-04-29 11:14 乌克兰之殇
相关推荐 -
关税风暴下,日德巨头“对中国投下信任票” 评论 2“特朗普误判啊,中国未来几十年都将是硬核玩家” 评论 89印度断水、停签、赶人,巴基斯坦“以牙还牙” 评论 125“特朗普已经输掉了对华贸易战” 评论 209“中国知道,特朗普何时会眨眼” 评论 130最新闻 Hot
-
关税风暴下,日德巨头“对中国投下信任票”
-
又一顶尖化学家,从日本回中国
-
法国高中发生持刀袭击事件致1死3伤,嫌疑人为15岁学生
-
纽森宣布:加州已超日本,成为全球第4大经济体
-
中国田协通报:涉事10人禁赛3年
-
97岁航空发动机泰斗温俊峰逝世,曾参与研制歼7、歼8系列发动机
-
“每天睁眼就焦虑,得做心理建设才敢点开手机”
-
马哈蒂尔:特郎普的高关税撑不了3个月
-
“特朗普误判啊,中国未来几十年都将是硬核玩家”
-
印度断水、停签、赶人,巴基斯坦“以牙还牙”
-
“美官员私下承认:误判了!特朗普原以为中国会最早…”
-
“特朗普这伙人,别砸了‘美国’这块‘金字招牌’”
-
白宫激辩解除“北溪-2”制裁?他俩火速回应
-
“特朗普已经输掉了对华贸易战”
-
“收到中方警告”,韩国业界:后果很严重
-
中企直说了:不会妥协,现在是美国人没的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