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GO团队的引力波研究需要更加严谨地分析
【文/ 萨拜因·霍森菲尔德 译/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孟源】
大约四年前,在2015年9月14日,LIGO(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团队首次探测到引力波,随即在2017年因此获颁诺贝尔物理奖。同年,欧洲的VIRGO Interferometer(室女座干涉仪)上线,成为两座LIGO侦测器的补充。所以在过去两年来,全球共有三座引力波侦测器一起监视时空背景的波动。
至今,LIGO/VIRGO总共发表了几十次的侦察报告,包括双黑洞并合,双中子星并合,以及黑洞-中子星并合。然而并非所有的物理学家都相信这些报告的真实性。
例如在2017年,丹麦的Andrew Jackson就宣称LIGO的数据分析大部分无法被复制。到了2018年十一月,Jackson斩钉截铁地公开宣布,除了第一个双黑洞并合事件(GW150914,如下图)之外,所有其他的所谓发现,都是子虚乌有。他说:“当我们对他们的数据做盲分析(Blind Data Analysis)的时候,什么都找不到。我是丹麦人,所以很想说这是‘国王的新引力波’”。
原本2017年8月17日的双中子星并合事件(GW170817)让大部分物理学家安心了许多。这是因为有好几个电磁观测器(即伽玛射线、X光、光学和电波望远镜)也观察到了同一个事件,似乎证明LIGO测量的是真实的天文现象,而不是噪声。然而反对者指出最先报告这个事件的,其实是NASA的伽玛射线观察卫星,LIGO在40分钟之后才赶上潮流,所以仍然不算是盲测试。而且后来天文物理界对这个事件是否真是双中子星并合,至今还在争议之中。
更加火上加油的,是去年Michael Brooks在《New Scientist》上的报导,他引用两个LIGO的内线消息,说连GW150914,也就是LIGO获得诺贝尔奖的关键发现,都不是用盲分析得出的,而是“靠人眼”,并且“手动加强以利教学”。发表LIGO论文的期刊,到现在仍然拒绝做任何评论。
LIGO团队本身也是守口如瓶,只放出一句话:“我们对所有发表的结果都有完全的信心,请大家耐心等待。”
今年四月,LIGO升级到第三阶段(Observation Run 3),灵敏度提高了40%。很多人寄望这个升级会发现更多有电磁观测左证的双中子星并合事件;几个月过去了,并没有发生。
从四月到现在,LIGO团队一共宣布发现了33个引力波事件(参见https://gracedb.ligo.org/superevents/public/O3/),多少次有电磁观测的佐证呢?一次都没有。反而是LIGO在事后已经撤回了其中的9个结果,因为后续分析证明它们有太大的可能是非天文因素产生的噪声。
这样的撤稿比率是很高的,不过在实验刚刚升级,团队还不适应的阶段,是可以说得过去的。尤其为了让电磁观测器能尽快对准可能的事件做观察,也不可能花时间慢慢分析考虑,必须在第一时间就通报出去。
既然LIGO信号的真实性还没有独立而确切的证明,批评的声浪自然此起彼落。最极端的是Alexander Unzicker,他曾写过一本书叫做“希格斯粒子是假的”。Unzicker在德国媒体《Heise》上宣称(德文原版https://www.heise.de/tp/features/Fake-News-aus-dem-Universum-4442282.html,英文翻译参见https://www.heise.de/tp/features/Fake-News-aus-dem-Universum-4442282.html )GW150914的信号既是头一个发现也刚好特别明确,所以很可能是所谓的“盲注入”(“Blind Injection”),也就是用来测试系统的假信号被当真了。LIGO团队里负责盲注入的三个人都指天画地,赌誓绝对没有在当天送进任何假信号,但是Unzicker指出程序就在那里,其他人要偷偷启动,并非不可行。
在前面提到的33个新信号里面,最强的是S190425z。它应该是一次双中子星并合,但是如前所述,电磁观测器都没发现任何对应的事件。当然这也有合理的解释:首先它比GW170817远了4倍,所以信号强度只有1/16;此外LIGO并不能精确定位;宇宙中也有很多能遮蔽电磁波的障碍。
更新的测量发生在8月14日,这应该是一个黑洞-中子星并合事件,然而全世界的电磁观测器还是什么都没看到。这次的距离比GW170817远了7倍,那么信号强度当然更低。
不过一次又一次都没有左证,还是难免让人失望,甚至起疑。支持者指出可能有其他的物理原因,例如那个黑洞吞噬中子星的过程太短太快,以致发出的电磁波能量不大。宇宙尘埃当然也又被提起。
最新的8月17日的事件,事后被撤稿了。
然后我们当然必须谈一谈“差错”(“Glitch”)。
LIGO的所谓“差错”指的是测量到的不明引力波事件,但是因为频谱没有可对应的天文现象,只能被扔到一边。我没有内部消息来源,不知道确实已经有过多少个“差错”,但是它们的编号是日期再加上两位数字,所以至少有部分天数里,发生的次数是超过10的。LIGO也借用一般民众志愿贡献的计算器时间来分析数据,他们的这个组织叫做“Gravity Spy”(参见https://blog.gravityspy.org/ ),里面特别强调各式各样的“差错”,包括“锦鲤”(“Koi Fish”)、“口哨”(“Whistle”)和“闪点”(“Blip”)等等。下图是一些例子。
这让我也头痛了:如果你不知道为什么侦测器会收到这许多你不想要的信号,那么你怎么能确定你喜欢的那少数几个信号是真的呢?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柳叶刀 
-
不止发烫、信号差,iPhone 11系列再曝“进灰门”
2019-09-26 07:57 苹果新“品” -
我国研发新型柔性电子印刷术,成本可降至1%
2019-09-25 19:06 -
天猫精灵发布“智慧屏”新品 配备平头哥定制芯片
2019-09-25 18:15 人工智能 -
官方客服:华为Mate X 5G折叠屏手机10月发售
2019-09-25 17:05 华为 -
高通CEO:将争取与华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019-09-25 16:18 5G -
ARM:与华为和海思的合作,不会受目前形势影响
2019-09-25 14:44 华为 -
Galaxy Fold屏幕显示不同步,三星:已尽力,无法退
2019-09-25 14:36 手机 -
阿里第一款正式流片芯片问世,平头哥发布AI芯片含光800
2019-09-25 11:23 中国精造 -
SK电讯与OECD共享5G等通讯技术
2019-09-25 11:18 5G -
越南最大通信运营商采用诺基亚和爱立信5G设备
2019-09-25 11:05 5G -
亩产超千斤 袁隆平团队在内蒙古大面积试种耐盐碱水稻
2019-09-25 10:08 科技前沿 -
担心中企赶上,三星投巨资建设QLED生产线替换LCD
2019-09-25 09:37 TMT观察 -
最便宜和最贵的都占了!小米连发两款5G手机
2019-09-24 23:55 手机 -
中国将研发时速400公里高铁和时速600公里磁悬浮
2019-09-24 16:33 高铁世纪 -
国内首个自主研制“空中造塔机”横空出世
2019-09-24 12:53 科技前沿 -
又一家日企引入中国无人店技术,日媒:力争实现“反攻”
2019-09-24 11:24 日本产经 -
iPhone 11背后的男人:被苹果雪藏十余年,A13功臣
2019-09-24 09:55 -
格芯7nm晶圆厂员工被裁 或帮Intel生产7nm工艺
2019-09-24 09:25 -
iPhone 11系列夜间拍照翻车?网友:“鬼影重重”
2019-09-24 08:42 手机 -
中国移动联手华为:完成5G话音全部功能测试
2019-09-24 08:19 5G
相关推荐 -
0人付款!美国人买美国货还是中国货?结果扎心了… 评论 222冲突升级?巴防长:印军“入侵”迫在眉睫 评论 189“这将是美国盟友对特朗普的第一场民意公投” 评论 59没有中国制造的家可能吗?美媒画了张图… 评论 150最新闻 Hot
-
美国工人造手机?“做大头梦,最小螺丝都是中国造…”
-
“中国发货吧,关税美国人自己出”
-
卡尼宣布胜选:对美国,决不“跪”
-
“什么是协和4+4”冲上热搜
-
0人付款!美国人买美国货还是中国货?结果扎心了…
-
中国取得EUV技术重要突破,阿斯麦CEO还在嘴硬?
-
美学者出新书《日本大屠杀》,日本右翼坐不住了
-
清华“挖”来美国顶尖AI学者
-
“这是逼中国放弃美债,特朗普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如果中国垮了,地球上每个国家都会垮,包括美国”
-
冲突升级?巴防长:印军“入侵”迫在眉睫
-
新增三省两市,西湖大学将招收浙江外本科学生
-
自民党高官自夸:中国要“补缺”,日本能帮美国
-
“卡尼领导的自由党将胜选”
-
泽连斯基承认:我们干的
-
为躲避胡塞武装攻击,美航母一架F-18坠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