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仁巍:“新冠长期症状”让我卧床不起,23岁的我期待重拾过往的自己
最后更新: 2022-06-09 07:34:21【导读】 当前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全球流行,出现大量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因此不少人认为“新冠病毒就是大号流感”。但世卫组织指出,部分新冠患者在感染数周后仍持续出现了严重疲劳、心悸、失眠、味觉障碍等症状。英国青年学者、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夏仁巍(Ravi Veriah Jacques)就是其中之一。就此,我们采访了夏仁巍,听他讲述自己在抗击“新冠长期症状”过程中的体会、感受和思考。
观察者网:仁巍,我知道你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英国伦敦,但你曾多次“邂逅”中国。2017年你即将成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大一新生之前,来到了观察者网实习,当时你还写了一篇上海见闻的随笔。难以想象,作者年纪轻轻,文字竟如此深邃和优美。我还听同事说,你是一位优秀的年轻学者和极具天赋的小提琴手。今天能和你聊让我特别开心。
听你的父亲、观网的老朋友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说起你不幸感染新冠,还得了“新冠长期症状”,这让我们特别难过。可以聊聊你得病之后的情况吗?记得去年你本来是拿了奖学金要来中国读研究生的对吗?
仁巍:感谢你邀请我做这个采访。2017年在观察者网的日子真的很开心。回想在上海度过的日子确实很精彩,但现在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病之前,我本来要前往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学习。一开始因为疫情原因去不了北京,所以前2个学期我在伦敦远程上课。到了2021年3月我突然生病,后来被诊断为“新冠长期症状”(Long COVID)。
夏仁巍接受观察者网视频采访
老实说,它彻底把我的生活毁了。每天我不得不卧床13-16个小时,这样已经14个月了。因为这个病我无法像从前一样做自己喜欢的事,或者任何有意义的工作。以前在学校,我的学业非常出色;现在我很费劲才能读完一篇短文章。以前我每周都骑行,每次差不多20英里。现在骑15分钟,回家就筋疲力尽。
以前我常常和朋友小聚,23岁的我仍然向往这个年纪应有的社交生活。但现在只要出门一趟见朋友,接下来几天我的各种症状都会加剧。这个病让我完全丧失了过正常生活的能力。我一直在等待康复的那一天,重拾过往那个熟悉的自己。
观察者网:听到这些我很难过。所以你出现了哪些症状呢?当时是怎么被诊断为“新冠长期症状”的呢?
仁巍:事实上,我的情况和相当一部分病人一样,一开始是无症状感染者。根据我的观察,后来发展成“新冠长期症状”的患者中有1/3在最初感染病毒时没有住院治疗。换句话说,在没住院治疗的情况下发展出“新冠长期症状”的人有1/3是无症状感染者。当然,这不属于“长期新冠症状”最常见的患病方式,但确实是一种方式。这对于奥密克戎毒株而言是有重要参考意义的,目前感染奥密克戎的病例里相当多的人是无症状感染者。刚刚提到,无症状感染者也有得“新冠长期症状”的风险。
抱歉有点扯远了,说回到我自己。我先是感染了新冠病毒,然后2021年3月的一天我突然觉得疲惫不堪,这种感觉前所未有。一开始我没想到和新冠病毒有关,我逐渐注意到自己的其它症状,比如短暂失去嗅觉和味觉,还有一些和新冠患者常见症状类似的情况。
然后我就去看了当地医生,做了全套的血检,排除了其它疾病的可能性。这个步骤完成后,这位医生初诊我的情况属于“Long COVID”,于是把我推荐给了伦敦大学学院下面的“新冠长期症状”诊所,这是伦敦市内治疗“新冠长期症状”的专门诊所之一。到诊所后,我又做了一系列血检,医生查看了我的病史,之后确诊我是“新冠长期症状”。
观察者网:医生是否能检测出你最初感染上的是阿尔法、德尔塔或其它毒株吗?
仁巍:关于这一点,他们没法下结论。首先是我自己并不清楚到底是在什么时候感染的新冠。其次在于抗体,我身体感觉不舒服之后2个月才打疫苗,一旦打了疫苗,再做抗体检测,检测就会变得复杂。所以很难判断具体的感染时间。
观察者网:你刚刚提到你打了疫苗,之前也跟我说过,是打了加强针的。那么对于“新冠长期患者”而言,从性别、年龄、疫苗接种、基础疾病情况和初次感染新冠的严重程度而言,哪些人群更容易感染呢?对此,国际医学界目前有给出较为明确的答案吗?
仁巍:对于哪些是“新冠长期患者”易感人群,有基本的“人物画像”。我必须要说,我是在出现“新冠长期症状”之后才接种疫苗和加强针的。有数据显示疫苗接种能降低“新冠长期症状”出现的可能性。如果我事先接种了疫苗,那么我得病的可能性会降低很多。疫苗还能有效预防出现死亡病例。但是,即便接种了疫苗,还是有一小部分新冠患者会产生“新冠长期症状”,疫苗接种人群中大约有5%会出现“突破性感染”。
谈到风险因素,一方面,任何人都有患上“新冠长期症状”的可能性。以我为例,我今年23岁,在这次得病之前一直很健康,但目前“新冠长期症状”已经伴随我14个月了。我认识一些病友家属,他们的孩子有的11岁,有的16岁,都比我年轻,但情况比我还严重,甚至可以说不忍直视。
夏仁巍出现“新冠长期症状”以来就没踢过球了
另一方面,“新冠长期症状”的易感人群和新冠病毒易感人群有一定区别。年长、有基础性疾病的人,感染和死于新冠的可能性更高,但更容易得“新冠长期症状”的是35-50岁之间的女性,比如一些中年妈妈。另外,病毒暴露风险也是一个因素。比如在英国很多感染病例是医疗工作者、老师和社工,病毒在他们所处的环境里更易于传播。
观察者网:“新冠长期症状”会在一位患者身上持续多久呢?目前有治疗办法吗?
仁巍:一位病患症状会持续多久,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有的人3个月就恢复了,有的需要6个月、14个月,也有人连续两年都没康复。如果无法对“新冠长期症状”的病理生物学有更全面的认识,我们恐怕很难理解为什么有的人恢复快,有的人始终无法恢复。相比两年前,尽管我们对这个病毒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大量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中。
对治疗方法的研究也是如此。只有更清楚地知道“新冠长期症状”的病因,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目前一些理论认为,这是由于患者感染后,新冠病毒留存在了身体某些部位如喉咙的组织里;也有理论认为,由于患者感染后,血液里形成血栓导致了“新冠长期症状”。
尽管目前有理论层面的研究,但具体治疗方式仍然处于实验性阶段。有的英国人去德国治疗,花了2万英镑。有的人去美国治疗,也支付了高昂的医药费。但这些治疗的疗效有限。如果要形成可及性高、疗效好的治疗方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对“新冠长期症状”严重的患者而言会很难面对,因为他们已经完全失去了正常生活。在有效治疗办法问世之前,这些人恐怕很难完全恢复。
标签 新冠病毒-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刘倩藜 
-
俄罗斯vs美国:货与币的战争
2022-04-25 08:05 -
美国知名女记者:美西方如今在造谣撒谎方面已“登峰造极”
2022-03-29 18:48 -
泽连斯基:不再纠结入北约,乌东领土问题可以谈
2022-03-08 22:12 乌克兰之殇 -
这些两会建言与“她们”有关!
2022-03-08 18:27 当代妇女解放 -
直播解读:从外长记者会看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
2022-03-08 18:23 2022两会 -
外网盛赞“基辅幽灵”击落俄战机,结果一看是游戏画面
2022-02-27 11:15 乌克兰之殇 -
乌克兰多个主要城市传出爆炸声
2022-02-24 11:28 乌克兰之殇 -
柯文思:有些人试图“摧毁”《雄狮少年》,这并不合适
2022-02-22 11:49 -
中国人不用再担心西方怎么看待自己
2022-02-22 07:41 -
“拜登”和“佩洛西”被枪击?这是共和党人的竞选广告…
2022-02-14 18:20 -
谷爱凌:这个“中美差异”,不能忍!
2022-02-08 16:08 -
新年发“冥币红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致歉
2022-02-07 15:17 -
拍摄冬奥村,日本同事觉得VR很有意思
2022-02-03 08:22 -
大家放心,“抵制冬奥会”只是美西方的文字游戏
2022-02-02 08:42 -
归化运动员,也能是堂堂正正中国人
2022-01-29 12:23 -
腾讯视频版《搏击俱乐部》结局被改,大V:???
2022-01-27 14:28 -
比利时5万人反防疫示威上演暴力冲突,欧盟大楼被砸
2022-01-24 11:02 抗疫进行时 -
美西方搞不成颜色革命,就说是纯“宫斗剧”?
2022-01-15 08:44 -
被女子手写脏话问候,马克龙:谢谢,祝你好运
2022-01-12 15:49 -
沈逸老师联合波士顿圆脸 带你回顾美国的2021
2022-01-09 18:58 美国一梦
相关推荐 -
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评论 79这场贸易战,美国就是个“纸老虎” 评论 79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评论 232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评论 239“英伟达很急:别再卡了,中国自研芯片已突围” 评论 147最新闻 Hot
-
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
黄仁勋访华盼继续合作,特朗普回应
-
中国男子在TikTok“神评”美国关税,米尔斯海默秒答:赞同
-
“内地电影票房过亿那一刻,香港电影就被颠覆了”
-
美国税局代理局长刚上任三天就被免,“贝森特抱怨他是马斯克的人”
-
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
“中国深知‘广场协议’是致命的,特朗普别想了”
-
“中国稀土,关乎美国人生死”
-
美军高官着急:中国速度太快了,是美国3倍
-
德银:中国客户减持美债,转头买欧洲资产
-
美国对中国再下黑手,“黄仁勋道出最大担忧…”
-
跟特朗普谈,拿中国当筹码?英财相:蠢死了
-
加总理扬言:除了中美,还有其他人
-
美方将不再斡旋?梅德韦杰夫喊话欧盟:学着点
-
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
“英伟达很急:别再卡了,中国自研芯片已突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