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仁巍:今年夏天我在上海,在观察者网实习
关键字: 中国英国上海北京【翻译/观察者网马力】我喜欢在上海街头骑车,我喜欢被共享单车的车流簇拥着,被车水马龙的各种声音包围着,同时还与身边骑车的上海市民争抢着路面的空间。就在我试图努力跟上上海街道的节奏时,伟大的非洲裔美国作家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那先知般的话语再一次回响在耳边:“这个世界将不再是白人的了,那个时代将永不再来”。当然,这里把“白人”换成“西方人”会更准确些。
2017年3月26日,上海人民广场共享单车俨然成为一道“风景”,外国游客在人民广场的共享单车前合影留念
中国的快速崛起令人目眩、让人着迷而且引人思考,这一世界级的现象具有多重意义——它意味着剥削全人类、主导全球秩序长达500多年的西方的衰落,意味着后殖民时代南方国家的整体崛起,意味着一个自鸦片战争以来蛰伏已久的伟大文明的苏醒。未来,是属于中国的。
我最近刚刚开始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习生活,不过在这之前,我绝大部分的人生都是在伦敦度过的。与大多数西方人不同,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抱有好感。小时候,我曾多次在北京度过夏天,记得那时我经常去紫禁城附近的北海公园跟北京的老大爷们打乒乓球。北京这座文化厚重的古城在我心底里留下了非常温暖的回忆。
从那时开始,西方对中国的敌视和轻蔑态度就经常在我心中引起不快。尤其在人权和民主问题上,欧洲人和美国人的固执甚至让我觉得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实在是过于肤浅。无论在伦敦还是在斯坦福的校园里,我都曾多次为中国辩护。虽然北京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我也曾多次为中国讲话,可中国的经济崛起对我来说依然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我对中国经济崛起的认识也仅限于书中的文字和图表中的各种曲线。
今年夏天,我来到位于上海的观察者网实习。在上海度过的日子改变了这一切,古老北京在儿时给我留下的中国印象完全被颠覆了。上海是迄今为止我到过的最令人感到震撼的城市,这座城市的繁华、活力和对感官的刺激简直无以复加。这座城市的节奏是如此之快,上班途中,我无数次遇到骑着电动车的送餐员,他们急匆匆地闯过红灯、跑进电梯、焦急地拨打着电话。当然,上海人的忙碌远还不止于此。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我感受到了今日中国的艺术和创新活力,即使与欧美一流的美术馆相比,上海的这些展馆也丝毫不落下风。当然,上海的魅力还远不止于此。在这里我还要提一下在上海体验到的共享单车和移动支付,对于我的家乡伦敦来说,这一切颇具未来感,即使对处于硅谷核心的斯坦福大学来说,上海人早已习以为常的这些事物也看起来似乎是来自下一个时代。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我被上海这座城市的优雅气质和经济活力征服了,我发现自己已经对这个国家产生了爱情,一种慢慢深陷其中的依恋之情。谈起上海令人兴奋之处,我的脑海中一下子可以涌出好多回忆,这座城市的活力是中国经济崛起的最好证据。
我曾在上海搭乘高铁,坐在子弹型列车里望向窗外,高速公路上的双向车流被快速甩到身后,那种令人惊讶的平稳的速度感让我切身体验到中国经济引擎的澎湃动力。我从上海搭高铁到南京,途中路过了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等几座城市,一路上连绵不断精心规划的街道和整齐的建筑证明,中国经济的确已经发生了实实在在的飞越。在中国南方的深圳,去年仅这一座城市建成的摩天大楼就比美国全国同期建成的还要多。当然,作为一个“绝望”的西方人,我不应忘记提一下上海的外滩。当我站在那里,目光穿过黄浦江望向对面陆家嘴的梦幻世界时,内心不受到一点触动是不可能的。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在苏醒,其光芒已经无法遮掩了。
中国高铁,代表了中国速度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马力
-
颠覆国本?特朗普“擅闯”司法部 评论 108“商飞进军越南,更进一步” 评论 59警惕!G7声明竟未提“一个中国” 评论 542“不及中国1/200!”美国卷不动,日韩很兴奋 评论 141关税狂飙美股跳水,“特朗普衰退”真要来了? 评论 136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