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舸:小麦怎样走上藏族餐桌——西藏现代化与藏族饮食文化变迁
最后更新: 2023-05-22 08:54:05四、 20世纪90年代:小麦是“不坏的选择”
(一)吃小麦的“民族问题”与1980年西藏农业政策的转折
20世纪70年代后期,虽然西藏居民都不愿过多食用小麦,但是当时的小麦推广工作是在“冬小麦推广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的指导思想下开展的,加之人民公社体制的作用,小麦的种植面积反而还在不断扩大,青稞产量则越来越少。于是,小麦与藏族饮食文化的冲突也就越来越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族问题”,直到1980年中央考察团赴藏后才得以改变。
资料图来源:新华社
1980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4月7日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转发〈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要求各部门都注意了解、研究西藏的实际情况,根据西藏的自然条件、民族特点、经济结构、各族人民的思想觉悟和生活状况,制定有关工作方针、任务和政策。
5月22日,胡耀邦、万里、杨静仁等中央领导同志率团赴藏考察指导工作。考察期间,干部群众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不愿意吃小麦,想吃青稞,但没青稞吃”。这引起了中央考察团的高度重视。5月29日,胡耀邦在自治区县以上干部大会上首次指出:“你们西藏粮食就有几十种,生产队愿意种什么就种什么,你们干涉他们干什么呢?我们要把政策放宽,放宽、放宽、再放宽。”
6月14日,《西藏日报》综合刊发了万里在6次座谈会上的五点指示。其中,题为“不顾群众需要,硬性的改变群众的生活习惯,不是我党的好政策”的第二点指示就是专门为此而谈:
万里同志十分关心藏族人民的口粮问题。他在座谈会上一再询问:群众愿吃什么?他反复强调:群众愿吃青稞就种青稞,愿吃小麦就种小麦,愿吃豆子就种豆子,不要多加干涉......如果不顾群众的需要,硬性改变群众的生活习惯,不是我党的好政策......如果老百姓喜欢吃青稞,非要他吃小麦,这是违背人的意志,是明显的脱离群众,搞主观主义,这样不行!
同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也通过《西藏日报》公开检讨和表态:
我们生产粮食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既然人民群众不喜爱吃冬小麦面粉,那么,就应该尽量扩大广大群众喜爱的青稞等农作物和其它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更要考虑到少数民族的特殊需要。我们要肃清极左路线的余毒,克服主观主义。从现在起,全区上下要为明年扩大青稞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做好准备,为尽快地满足藏族农牧民的需要而努力。这也是搞好民族团结、落实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
7月11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的杨静仁再次公开批评西藏的农业政策,强调要尊重民族习惯,明确指出西藏自治区应该压缩小麦种植,扩大青稞种植面积。
生活习惯和地理环境、生产条件、生活条件是密切相关的。在西藏,种植青稞适宜,又能高产,群众爱吃。种冬小麦虽说也可以高产,甚至比青稞更能高产,但这里的冬小麦因为生长在缺氧的环境,其质量大不同于内地,做不成多种食物,群众很不爱吃,所以不受欢迎。
对各民族生活习惯中的落后部分可以逐步改造,但必须根据各民族绝大多数人民的意愿,由他们自己去进行,我们绝不能越俎代庖。像藏族吃糌粑、酥油这样的习惯根本不是什么落后的习惯,而是应该加以保持和发展的。那种硬要用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胃口去改造人家生活习惯和胃口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二)藏族又“吃得了小麦”了?
随后,西藏开始落实“压缩小麦种植,扩大青稞种植面积”的农业新政策。当年秋播,全区即减少小麦播种面积二十多万亩。表1显示,与1980年相比,1986年全区小麦播种面积下降了34万多亩;青稞播种面积则上升了23万多亩。同时,自治区将青稞收购价(1972年制定的收购价格是小麦0.177元 / 斤,青稞0.148元 / 斤)大幅提升到与小麦持平。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1985年西藏彻底解散了人民公社,落实了“土地归户”政策,农民重新拥有了土地,自此可以完全自主地决定“种什么”,就在这时,西藏的小麦种植面积却开始持续回升,还是如表1所示,到1995年,全区小麦的播种面积已与1980年相差无几。
也就是说,许多几年前还频繁抱怨“吃不上青稞,吃不了小麦”的农民又重新选择了小麦。
- 原标题:小麦怎样走上藏族餐桌:西藏现代化与藏族饮食文化变迁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曾因“作检讨”走红网络的原市委书记,被查了
2023-05-22 08:51 廉政风暴 -
半月谈:上级决策追求大干快上,基层只能“先违规蛮干,后问责整改”
2023-05-22 08:03 基层治理 -
事关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两办发文
2023-05-22 07:09 -
“近140国向中方表明反对台湾参加世卫大会”
2023-05-22 06:52 -
人民日报仲音:深刻汲取教训,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023-05-21 22:04 安全生产 -
5人停职检查!南宁通报法院与停车公司签合作备忘录
2023-05-21 21:04 基层治理 -
交通运输部:从失事渔船船长舱内发现1具遗体
2023-05-21 18:34 -
“戏呢?钱呢?到哪里去了?”
2023-05-21 18:28 -
湖南严肃查处长沙“4·29”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相关责任人
2023-05-21 17:59 安全生产 -
4名中管干部因湖南长沙“4·29”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被问责
2023-05-21 17:33 安全生产 -
湖南长沙“4·29”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调查报告公布
2023-05-21 17:18 安全生产 -
-
湖南警方:43岁民警被嫌疑人刺伤不幸牺牲
2023-05-21 14:47 -
澳门:20日起,每日公布新冠感染数字
2023-05-21 14:38 抗疫进行时 -
多地公布520婚姻登记数据:相较去年仍大幅降低
2023-05-21 14:38 婚姻故事 -
“高三六班”微信群牵出1.6亿大案,涉数万人
2023-05-21 14:08 -
学费1天1万 打工人正被这种培训收割
2023-05-21 12:08 -
我国深海考古重大进展:南海发现两处古代沉船,文物超十万件
2023-05-21 11:16 考古 -
多地警方密集提醒:立即检查孩子手机
2023-05-21 10:32 -
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丨安徽黄山:生态“高颜值”淬炼发展“好气质”
2023-05-21 09:47 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
相关推荐 -
“华尔街听信特朗普,代价惨痛” 评论 14“看看美国关税大棒,再看看中国海南…” 评论 48全球股市巨震,特朗普还要一意孤行 评论 736“最好的反击就是不反击?中国是个罕见的例外” 评论 315“华尔街不少人想起了2008年金融危机” 评论 177最新闻 Hot
-
“尹锡悦别再扮演总统了,先向人民道歉”
-
“首次准备解除武装,避免刺激特朗普”
-
全球股市巨震,特朗普还要一意孤行
-
美媒紧盯:中国,60天了…
-
美部长:百万美国工人将“拧着小螺丝”造iPhone…
-
马斯克嘲讽“哈佛经济学博士”,纳瓦罗回怼:他就是个卖车的
-
华尔街铁粉变脸:特朗普,收手吧!
-
马来西亚总理领头:东盟要“抱团”
-
美“对等关税”没提俄罗斯,白宫回应
-
“欧洲200欧元,非洲才3美元,我们正面临‘碳掠夺’”
-
美财长试图安抚:股市短期波动,别慌
-
“最好的反击就是不反击?中国是个罕见的例外”
-
一开盘,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新加坡也都崩了
-
勒庞呼吁支持者:效仿马丁·路德·金
-
美股暴跌,美财长:怪DeepSeek…
-
“特朗普这么做就是干涉法国事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