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中民:西方曾设想如果能颠覆巴沙尔政权,下一站就是“德黑兰之春”
最后更新: 2024-05-08 21:10:51但是现在沙特与伊朗缓和,阿拉伯世界重归团结,沙特如果要考虑自身在阿拉伯世界的形象,恐怕短时间内不太容易跟以色列走近,以色列和伊朗目前又是对抗的,从这方面来说,沙特与伊朗的和解可能会导致以色列跟阿拉伯世界和解变得更加困难。
现在巴以问题成了中东问题里最僵化的一个问题,它正在发生一些新的变化,特征是长期化、低烈度、高频度。过去五次中东战争(1948、1956、1967、1973、1982)也叫“阿以冲突”,都是大规模高烈度的冲突,但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埃及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很多阿拉伯国家都退出了,就变成“巴以冲突”。
巴勒斯坦内部也发生变化,过去是温和派法塔赫和强硬派哈马斯两股力量,现在又出现了更加复杂的第三种青年力量,是一种民粹主义和伊斯兰色彩的混合,导致从原来的军事冲突变为巴勒斯坦民众与以色列军警力量的冲突。今年,扮演重要角色的既不是法塔赫,也不是哈马斯,而是伊斯兰圣战组织吉哈德,该组织的一名成员在以色列的监狱中绝食身亡,引发抗议冲突。1987年-1991年、2000年-2005年分别发生两次巴勒斯坦大起义,有人说,现在正在进入第三次大起义阶段。
过去,哈马斯和伊斯兰圣战组织往往是从加沙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今年又出现了从黎巴嫩南部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的情况,以色列的报复是狠狠打击,快打快收,在中东地区和解的潮流下,它显然不愿成为众矢之的。而美国自从奥巴马时代从中东收缩以来,干预中东事务的意愿和能力下降。
所以,综合来说,我认为巴以冲突会变得长期而僵化,双方民众心理的隔阂会更加严重。
2021年5月14日夜间,以色列铁穹导弹防御系统拦截哈马斯运动从加沙地带发射的火箭弹
观察者网:您提到美国干预力量,中东问题确实有很多内部和历史因素,也有很多域外因素,这次的和解氛围是比较符合地区内部势力共同意愿和利益的,外部力量干预的减弱是不是因素之一?
刘中民:对,一是美国作用的下降,这些年美国一直减少投入,先是从伊拉克撤军,后来又从阿富汗“休克式”不负责任地撤军,这让中东国家看得很清楚,实际上美国在中东事务中已经越来越难以负责,只是不断做一些为自身利益止损的举动,更多想让地区国家,特别是盟友来承担更多责任。从地区国家来说,能够从美国得到的有益公共产品少了,追随美国的挑拨卷入地区矛盾,没有更多好处。
这一点沙特体会很深,这些年来,在美国挑拨下与伊朗对抗,沙特付出了沉重代价,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地区经济发展大受影响,很多国家都发生了战略透支,所以他们的自主意识在觉醒。
特别是俄乌冲突爆发以后,能源价格在上升,美国对中东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油价的持续高企加强了沙特的战略自主能力和信心,这次俄乌冲突,中东国家基本都没有选边,而是根据自身的利益在美俄之间进行平衡,还抓住机会加快了互相之间的穿梭外交。
观察者网:您提到俄乌冲突,它与中东问题是如何联动的?
刘中民:俄乌冲突,是美国、俄罗斯、乌克兰、中东这几方关系的复杂联动。
一方面,中东曾是美、俄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2014年乌克兰危机初起时,俄罗斯2015年出兵叙利亚,转移了西方在克里米亚危机上对俄罗斯的压力。今年的形势与当时正相反,美国把全球战略重心再次转向欧洲方向,想通过乌克兰危机来拖垮俄罗斯。美国和俄罗斯在中东的关注双双下降,这对中东地区国家寻求战略自主客观上是有利的。美国也曾试图在中东方向拉帮结派对抗俄罗斯,但这目标没有实现。
另一方面,俄乌冲突引发全球能源危机,特别是欧洲方向出现能源紧张局面,使中东的作用变得更加突出。去年是个暖冬,欧洲的能源危机暂时过去,但之后油价暴涨的问题还没完。油价自2008年之后长期低迷,甚至几度跌到30-40美元/桶的低位,但俄乌冲突之后立刻反弹到80-100美元/桶,沙特阿美石油公司2022年净利润达161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沙特财政状况处于历年最好时期,这样的局面增强了中东国家的信心和能力。
这次沙特、伊朗、土耳其这些地区国家都没有看美国的眼色行事,既不寻求跟俄罗斯的对抗,也不跟美国对抗,这一点在土耳其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当然伊朗更大胆地向俄罗斯靠拢,因为美国现在也顾不上加大对伊朗制裁,伊核谈判也看不到希望。
总之,域外力量在中东的影响越来越多极化,美国的影响还在,俄罗斯影响也还在,但是美俄的影响双双下降,中国的作用在上升,印度、巴西、日本、韩国也在关注中东,美国独霸中东的能力已经有越来越弱的趋势。中东地区国家的战略自主变得非常突出。
从力量对比变化的意义上,我认为这种局面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中东地区的体现。
观察者网: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一下中国因素,沙特和伊朗不久前在中国和解,在地缘政治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果回过头去看去年12月高规格的中国-阿盟峰会,对其“里程碑意义”是否能有新的理解?
刘中民:今年3月10日,沙特跟伊朗在北京和解,这是长期主导中东事务的西方所意想不到的。
今年3月10日,沙特和伊朗在北京握手言和
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前面我们分析了,中东地区国家在长期冲突后,希望追求自主和平发展,这是他们追求和解局面的内生动力。而中国外交长期奉行的尊重国家主权、不干涉内政等原则从来没有变,这契合中东地区国家的和平发展愿望。从综合国力上看,中国已经由弱到强,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信用和势能是很大的。我们最近提出“三大倡议”,也就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应该讲,中东和解本身就是中国全球安全倡议的一个比较直接的成果。
中国提出,要实现中东地区安全,就要实行“四大安全理念”,即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
首先,共同安全和合作安全,中东的很多问题不是某一个国家面临的,比如恐怖主义,它尽管源于中东,但已经变成全球性的安全威胁。中国认为,要共同建立地区安全机制,过去,沙特和伊朗的安全是各搞各的,如果在安全问题上彼此对立,那就成了零和游戏,之前地区大国拉帮结派,搞阵营对抗,实际上解决不了问题。沙特跟伊朗和解后,就会期望共同的海湾地区安全,沙特和伊朗会共同维护海湾和中东地区的安全,共同安全观,在沙特与伊朗的和解中得到重要体现。现在双方合作解决安全问题,在叙利亚和也门已经看到初步看到成果。
其次,安全的综合性和可持续性。安全是一个系统问题,不是孤立的,它与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联系在一起,现在中国跟中东国家的合作可以说是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我们没有私利,广交朋友,去年12月,我们提出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涵盖支持发展、粮食安全、卫生健康、绿色创新、能源安全、文明对话、青年成才、安全稳定8个领域。既有“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又有新能源、电子通信、海洋、航天、核能等等高科技领域。如果地区安全不但有双边和多变的合作机制保障,还能建立在更深远、更广泛的共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那就可以实现长治久安。
观察者网:能否认为中美在中东问题乃至外交宗旨上,有不同的风格和切入点?
刘中民:不同之处是非常突出的,中美之间从理念、原则、政策,到一些具体的手段和工作方式,都有着截然的差别。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就有差别,在哲学上,西方更多追求分而治之,中国则追求“合”,和合共生,合作与和平。
在中东地区冲突问题上,中国从来没有煽风点火,推波助澜,无论面对巴以冲突这样的长期问题,还是处理叙利亚、伊拉克、也门这些相对新一些的问题,中国都推动以合作和建设性为哲学的外交。最近,秦刚分别与巴勒斯坦及以色列外长通话,推动双方尽快恢复和谈。钱其琛曾经在《外交十记》里记录了中国在海湾战争爆发前所做的外交努力,2002年,中国设立中东特使机制,尽管之前我们的中东影响力没这么大,但努力方向始终是一贯的、明确的。在斡旋沙特与伊朗的和解之前,中国也获得过一些成果,比如对苏丹达尔富尔问题就发挥了比较大的建设作用。
反观美国乃至西方,今天世界的很多热点问题,实际上都是当年英国分而治之政策所刻意制造和留下的问题,美国继承这样的传统,印巴矛盾、阿以矛盾、逊尼派和什叶派矛盾、伊拉克战争以后,内部遗留的派别矛盾,库尔德人的分裂独立倾向,长期来都是域外势力的抓手,地区势力越分裂,矛盾越复杂,越有利于域外势力的操纵。
回到沙特与伊朗和解,内因是区域大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外因是西方与中国在中东影响力的此消彼长,东方哲学这一次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第二,文化传统上,是重视民主跟重视民生的区别。西方处理任何事务,都有一种原子主义的思维方式,强调个体权利,但不注意单一个体与整个系统的平衡。西方从个体主义出发,推导出强调个人权利的“民主”和“人权”,形成西方文化传统的又一个突出方面。特别是冷战后的新干涉主义,很多都是打着“民主”“人权”这样的旗号进行干涉。但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两个典型例子,以及一系列长期实践证明,无论是“阿拉伯之春”还是“大中东民主计划”,实际上既没有解决恐怖主义,也没有解决发展问题,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扶植所谓按照西方民主的方式建立的政权,最后不堪一击,在美国撤走以后,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民主制度和文化也都没有建立起来。因此,片面孤立地希望通过“讲民主”来解决问题,实际上不仅没有结出西方民主的果实,反而导致中东国家陷入教派族群冲突,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泛滥的恶性循环。
中国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治本之策,也是中国自身经验的一个一个总结。2016年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中东时就指出,中东地区长期动荡的根本症结在发展,出路也在发展。过去,中国在自身力量不够强的时候,更多是跟中东国家搞能源经贸互利的合作,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逐步形成解决中东地区,乃至整个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更综合的解决方案。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确实对阿拉伯国家影响很大,就我接触到的一些当地学者来说,他们确实感觉中国发展成就比较大,因为埃及、伊拉克这些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发展水平远远超过中国,但是几十年过去,他们如今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在中国的后面。特别像“阿拉伯之春”的根源还是民生就业问题没有解决好,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乘虚而入,解决青年的发展问题,才是解决恐怖主义治本的办法。综合施策解决民生的路径,和西方片面强调民主的路径又形成比较大的区别。
第三,手段方式上的差别。西方更多采取居高临下,甚至强制性的做法。西方给中东国家的援助往往是附加条件的,这些年,美国通过向沙特销售军火,大发战争财,联系到刚才说的强制输出民主,甚至不惜通过战争方式来推行所谓“大中东民主计划”,试图通过施压各方解决巴以问题、叙利亚问题等地区热点问题,往往适得其反。
中国外交的立场长期以来是一贯的,明确的,我们在中东地区没有私利,更多是本着公平正义的第三方立场,鼓励中东国家独立自主,协商解决问题。这次沙特与伊朗的和解过程中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就是中国建议双方回到上世纪90年代曾经达成过的一些合作方案上去,尊重问题本身的历史基础和来龙去脉,最终收获双方的认同。
中国“没有私利”的立场甚至得到以色列的认同。最近,美国议长麦卡锡访问以色列时,再次提及中国和以色列建设海法港的合作不利于以色列安全,尽管美国已经多次施压,但以色列仍然顶住压力,继续推进深化合作,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案例。作为美国铁杆盟友,以色列也看到了跟中国发展合作的机遇。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未来谁能在中东地区赢得正义,谁能赢得发展,谁就能赢得中东的民心。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周远方 
-
习近平同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举行会谈
2024-05-08 20:59 观察者头条 -
两名乌军军官涉嫌企图暗杀泽连斯基被捕,美俄回应
2024-05-08 20:44 乌克兰之殇 -
美撤销部分企业对华为出口许可证,商务部回应
2024-05-08 20:19 华为 -
习近平同武契奇共同会见记者
2024-05-08 20:17 -
泰国新卫生部长上任首日:重新考虑大麻合法化政策
2024-05-08 19:53 禁毒战争 -
习近平宣布中方支持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建设首期6项举措
2024-05-08 19:22 中国外交 -
两年资金外流30亿美元,乌克兰农民为逃税竟出这些“奇招”…
2024-05-08 18:40 乌克兰之殇 -
-
两国元首共同宣布深化和提升中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构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
2024-05-08 17:55 -
以代表威胁:若联大通过,美国将停止资助联合国
2024-05-08 17:00 巴以恩仇录 -
习近平检阅塞尔维亚仪仗队
2024-05-08 16:53 -
习近平:相信这次访问必将开启中塞关系崭新的历史篇章
2024-05-08 16:45 -
习近平同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举行会谈
2024-05-08 16:18 中国外交 -
“黑手党式恐吓”,美议员向国际刑事法院发威胁信被曝光
2024-05-08 16:08 -
习近平抵达塞尔维亚大厦前广场 出席武契奇总统举行的欢迎仪式
2024-05-08 16:08 -
阿塔否认巴基斯坦指控:已向中方保证,与恐袭无关
2024-05-08 16:04 巴铁 -
习近平将出席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举行的欢迎仪式
2024-05-08 15:54 中国外交 -
中方将公布与菲军方的通话录音?外交部表态
2024-05-08 15:51 南海局势 -
-
美国将承认越南“市场经济”地位?
2024-05-08 15:30 美国政治
相关推荐 -
美媒吐槽:全员滑跪,除了中国… 评论 23换防长?“美国后院起火” 评论 116美元主导地位遭削弱,“人民币必须抓住机会” 评论 209前十占九!“中国机构正在主导全球芯片研究” 评论 171罗马教皇方济各去世,曾呼吁“不要害怕中国崛起” 评论 119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