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典:莫迪即将访美,美国对华脱钩,产业链未来挂到谁家?
最后更新: 2023-06-21 08:26:3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刘典】
日前,美国政府宣布,美国总统拜登将于6月22日在白宫接待对美进行国事访问的印度总理莫迪。莫迪将成为接受拜登正式邀请对美进行国事访问的第三位外国领导人。此前5月27日,以美国为首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部长级会议在底特律举行,共有14个印太地区国家的代表参会,并在供应链领域达成一项协议。对于莫迪的此次访问,美印双方均有高度期待。
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于2022年5月正式成立,初始成员国包括美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越南等。美国方面称,“框架”将成为美加强同“印太”国家经济联系的重要平台,为地区提供中国以外的替代选项。
长期以来在美国的主导下,众多企业将产业目光从中国转向印度、东南亚等第三方国家。
印度工厂里的工人 (图源:华尔街日报)
再结合先前外媒报道,拜登政府拟在近期,对美国企业严格限制在中国部分高科技产业投资签署一项行政令的消息,引发了对中美关系变化和产业迁移的讨论。
产业迁移是一个重要的现象,它受到中美关系变化的牵引。在产业迁移的过程中,企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当地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的问题。
一、制造业转移,一场有预谋的“全面脱钩”
近年来,中美关系的演变引发了产业迁移的浪潮。
美国政府限制中国的发展,包括增加对华关税、限制对华高新技术投资等,导致一些美国企业将其产业链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地区,尤其是印度和东南亚地区。
从特朗普到拜登,美国政府对中国的限制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尽管出发点存在差异,但限制中国发展成为共识,这种共识在美国民众的选票中得到了体现,迫使每届政府都会采取类似的政策。
2018年特朗普政府发起的“贸易战” 中,虽然涉及了部分高技术产品,但惩罚性关税的主要目的是贸易平衡,此后的对华技术出口管制,也是由针对少数企业的恶意打压,逐渐转向规模性、领域性的大范围管制。
随着美国国内的政治极化问题愈发严重,美国对华科技遏制无论在意图上还是措施上,都变得更加清晰和果断,科技领域的中美“科技脱钩”正是这种共识的外在表现。
2022 年8 月9 日,拜登签署《2022 芯片与科学法案》,在授权联邦政府向芯片产业提供527 亿美元补贴的同时,要求受补贴企业“ 选边站” ,十年内不得参与在中国的实质性扩大半导体产能的重大交易。
此外,美国及其七国集团的盟友也希望以不损害全球贸易和投资的方式减少与中国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剧了对华脱钩的趋势。
彭博社报道截图
脱钩浪潮下的产业迁移,不仅仅是商业上的决策,核心是美国主观上认为对中国的依赖所引发的国家安全、经济风险、意识形态价值观以及美国政治氛围等因素所致:
● 国家安全:美国担心过度依赖中国的关键技术和供应链会使得中国能够在必要时对美国进行经济上的压制,从而危及到美国的国家安全。例如,美国认为过度依赖中国的5G网络设备制造商华为可能存在网络安全问题,可能被中国政府用来进行间谍活动。同样,美国也担心中国会窃取美国相应的关进技术、信息安全等相关内容。
● 经济风险:美国担心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已经足够大,如果继续依赖中国的制造和供应链,将会导致美国企业和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中国。例如,美国担心过度依赖中国的制造业会使得失去了核心产业链的掌控权,面临着日渐增长的经济风险。
● 意识形态价值观:美国认为中国的人权记录和民主价值观与美国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因此不愿意与其过度合作和依赖。例如,美国担心过度依赖中国市场会使得美国企业成为中国政治话语的工具,违背了美国支持民主和人权的原则。
● 美国国内政治氛围:过去几年中,美国民众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竞争对手而非合作伙伴。此外,美国政治精英和媒体的愈发批评中国的态度也反映了这种趋势。
二、产业转移进行时
在中美脱钩的进程中,一些西方企业将生产从中国转移到印度和东南亚等地,以逃避美国对中国的关税和限制。企业希望减少对中国依赖的原因包括:对政策因素带来供应链韧性不确定性的担忧、整体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关税影响、以及中国持续提升的劳动成本等。
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迁出中国,但他们选择了临近中国的“亚洲替代供应链”(Altasia)地区。
编注:“亚洲替代供应链”(Altasia)是由英国知名财经媒体《经济学人》周刊创造的新概念,有学者指出该概念的提出是用以配合以美国为主导的“新冷战”论调。
在消费电子产品行业,随着产业链体系在东南亚的逐渐成熟,实现供应链的多元化,苹果和三星等公司已经开始将生产从中国迁往越南和印度。
美国计算机巨头戴尔已经制定了新的目标,计划在2024年停止使用来自中国的芯片,并减少产品中中国零部件的比重。
苹果公司将目光转向印度,在那里生产iPhone、AirPods、Apple Pencil以及其他组件。来自中国台湾的供应商富士康、和硕和纬创都在印度建厂。去年9月,美国苹果公司(Apple)就宣布计划在印度生产5%到10%的新款智慧型手机iPhone 14。富士康也将与印度矿业集团韦丹塔(Vedanta Resources)合作,斥资200亿美元(约270亿新元)在印度建造半导体工厂。
彭博社的一篇报道就说,苹果连一颗螺丝钉都要印度造。在消费电子行业中,因为产业链体系的重要性,将生产完全迁离亚洲尚不具备可行性。
随着“亚洲替代供应链”受到更多的关注,这些国家或地区也在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出台激励措施,推动对这一生态系统的部分复制,提高本国或本地区的吸引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帕里特(Amitendu Palit)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提到了印度的几个主要优势,“印度位于东亚和西亚之间的战略经济位置,不论是海路或陆路,它都与中亚、西亚、东南亚和东亚有着良好的连接,这使它成为可服务亚洲所有地区的有利地点。其次,对许多行业来说,印度拥有年轻且流动性强的劳动力队伍,他们可轻易在全国各地流动,拥有高技能,学习速度也很快。此外,印度拥有强大而成熟的资本市场,拥有大量先进的金融产品,能够迅速调动包括海外市场的资金。”
但印度要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仍然面临三大障碍:投资风险太高、政策内向性过强,以及宏观经济失衡太大。企业对印度政府依然缺乏信心,担心他们投资时的政策过后会出现变化,以致最终无利可图。企业也无法确定印度官方能否公正执行相关贸易规则,不会倾向于政府偏袒的国内大型企业。
三、中间商赚差价
美国对华脱钩“理由”看起来非常充分,通过产业转移、限制高新技术投资等方式在操作上也是可行的,但问题是想让这政策是有效的,该政策的支持者就需要不断证明中国对美国经济的依赖程度远远超过了美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程度。
事实恰恰相反,美国并未改变大量依赖中国制造业的局面。
中美两国经济紧密相连,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对象,彻底割断这些依赖关系非常困难,彻底脱钩会对双方自身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在一些领域,双方仍保持着合作和互相依赖的关系。
根据统计,2022年1-12月,中美贸易额为7594.27亿美元,同比增长0.6%。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5817.83亿美元,增长1.2%;中国自美国进口1776.44亿美元,减少1.1%。
美国挑起的引发产业转移的“脱钩”,绝大部分成本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
根据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日前在美国《外交事务》杂志上撰文指出,美国政府推行对华全面对抗政策伤害了中国,也伤害了美国,将本国企业置于竞争劣势地位,限制了美国企业商业化创新的能力。
美国商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如果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将令美国经济在2025年前每年损失1900亿美元。
除了贸易逆差,“脱钩”本身也被一些专家证明是一个伪命题。
近期世界银行经济学家 Aaditya Mattoo的研究表明,中美脱钩的表面效果近乎是一种“脱钩幻觉”,该买的该卖的并不少,基本都从“中间商”这里过去了。
从下图可以看出,红线显示东亚太平洋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中国进口增加,黑线显示东亚太平洋国家向美国出口逐渐增加,绿线显示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减少。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东亚国家最近向美国出口更多产品的同时,也从中国进口更多产品,以为脱钩了,其实换了一条通道。中国的商品本来直接向美国出口,变成借道东南亚向美国出口,因此藏在明面上“产业转移”背后的,是大量产业仍在中国,但多了一堆“中间商”,成本增加后,为成本买单的仍是美国自身。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袁逸泓 
-
韩军确立反朝机方针:投入十倍战力回击
2023-06-21 08:05 三八线之南 -
布林肯称美将宣布新的对乌军事支持计划
2023-06-21 07:20 乌克兰之殇 -
继中石化后,中石油和卡塔尔也签了:LNG供应期达27年
2023-06-20 23:19 能源战略 -
乌情报局长“消失”三周:俄方曾称其重伤,乌方公布最新合影
2023-06-20 23:02 乌克兰之殇 -
外交部美大司司长杨涛介绍中美五项共识
2023-06-20 21:50 中国外交 -
法国警方突击搜查巴黎奥组委总部
2023-06-20 21:41 法国见闻 -
乌克兰人暴增6倍!德国人口创统一以来最大年度增幅
2023-06-20 21:14 德意志 -
中国和古巴正谈新建联合军事训练设施?外交部回应
2023-06-20 20:58 中国外交 -
美方称中方“错误羁押”3名美公民,外交部回应
2023-06-20 20:58 中国外交 -
李强同德国总理举行会谈
2023-06-20 20:36 中国外交 -
乌克兰新任驻华大使里亚比金递交国书副本
2023-06-20 19:54 -
历时近2年波折,中企入股德国汉堡港协议终签署
2023-06-20 19:28 海外投资 -
启程访美前,莫迪称印度和美国“空前互信”
2023-06-20 19:21 -
事关欧洲防空战略,马克龙:不要过度依赖美国
2023-06-20 16:38 法国见闻 -
孟加拉国正式申请加入金砖国家,中方回应
2023-06-20 15:41 中国外交 -
外交部:愿同美方本着灵活务实的态度推动增加航班
2023-06-20 15:40 中美关系 -
印度北部酷暑致近170人死亡
2023-06-20 15:35 印度惊奇 -
美气候特使谈布林肯访华:着急,我啥时候能去
2023-06-20 14:48 中美关系 -
新西兰发生伤人案致中国公民7伤,我领馆紧急处置
2023-06-20 14:42 观察者头条 -
不止马克龙,美国对他也不满意?
2023-06-20 14:39 欧洲乱局
相关推荐 -
“耗资230亿美元挑战中国制造,仅四年就凉了…” 评论 94“中美博弈胜负取决于四点,中国都占优” 评论 79“伙计们,你们让自己卷入了一场战争” 评论 65加拿大农民怒了,“快向中国低头,别误了农时” 评论 163“特朗普和普京在房间里谈话,英国只能敲门” 评论 103最新闻 Hot
-
“西方审批十年还没下来,中企都发货了,怎么比?”
-
“中美博弈胜负取决于四点,中国都占优”
-
黄仁勋罕见道歉:我错了,但…
-
德国1/3的火车永远晚点,“欧洲应该把钱花到更有用的地方”
-
美专家献计:抢在中国前头,逐个击破…
-
马斯克将听取对华开战简报?特朗普紧急辟谣
-
特朗普动手:欧洲、中国都比我们强
-
“不同寻常”,特朗普盯上了这里,为什么?
-
“全球航司的运营都被打乱了”
-
加拿大农民怒了,“快向中国低头,别误了农时”
-
鲁比奥口气超大:中国崛起若不按规矩来,美国不同意
-
特朗普:俄罗斯领土比中国还大,有矿
-
这个领域,“与中国比,韩国节节败退”
-
“太依赖中国了”,特朗普下令增产
-
明抢?欧盟贸易专员:想投资,中国电动车得交出技术
-
对华关系,绍伊古最新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