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蔺皓明:是什么让儿童性侵犯罪在英国愈演愈烈?
关键字: 英国腐国性侵儿童猥亵儿童【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蔺皓明】
近日《泰晤士报》爆出,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存在大量包括恋童癖视频在内的有关虐待儿童的广告、视频。近年来,英国儿童性侵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个隐藏在英国社会之中的暗疮正在被逐渐揭开,越来越多的社会民众开始关注这一恶性社会事件。根据《卫报》报道,平等和人权委员会(EHRC)正在资助一项针对英国教育大臣贾斯汀·格林宁的法律指控,声称格林宁没能保证儿童免受性骚扰、性虐待等性侵事件的侵害。
为何在过去几十年,英国政府、社会相关部门都没有对频发的儿童性侵事件采取全面的、强有力的整治措施,以遏制日益上升的犯罪率?
是因为英国政府部门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吗?显然不是。罗瑟勒姆性侵案(注:1997年至2013年间发生在英国南约克郡罗瑟勒姆的多宗未成年少女性侵案,受害人多达1400人)在21世纪的初期就引起了英国社会的热切讨论,在2002年罗瑟勒姆对该性侵案已有调查,最后却无疾而终。2015年,英国警方发起代号为“灭火行动”的调查。
在此次调查行动中,警方披露共锁定1433名嫌疑人,这是英国警方第一次公布如此庞大的儿童性侵案的数据。虽然英国政府宣称将重拳出击整治儿童性侵犯罪案件,但时隔2年后,英国的儿童性侵犯罪案件反而愈演愈烈。究竟是什么让英国的儿童性侵案件不断上升?又是什么让英国政府的整治措施显得如此疲软无力?
罗瑟勒姆案件中,有三分之一的案件居然是在相关部门官员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根据《泰晤士报》报道,在对英国前首相爱德华·西斯的公开指控中,威尔特郡警察直接忽略了儿童性侵专家提出的爱德华曾性侵儿童这一关键性指控。让自身就是犯罪案件实施者的政府官员参与打击儿童性侵案件,结果可想而知。这反映了英国政府部门的腐败与监管体制的严重缺失,这一点在前段时间英国政坛爆出的性丑闻事件上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
英国已故前首相 爱德华·西斯
还有一些政府官员虽然没有参与实施犯罪,但是对犯罪采取不作为甚至是包庇的行为。这种包庇现象在犯罪人员是神职人员的情况下,尤其突出。2013年调查显示,至少有2名英国国教会教士被发现在1970-1980年代曾长期性侵未成年人,然而长时间内教会在得到举报之后都采取消极的态度。因为考虑到所谓的宗教权威性与社会的稳定,政府和教会都不会轻易对神职人员进行严厉的处罚,纵容神职人员的犯罪行为。一直宣称保护人权的西方社会,面对“宗教神圣性”与真正的人权保护之间抉择的时候,显然并没有站在人权这一边。
再者,由于文化差异,英国舆论对于性话题的容忍度比较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在不断提高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一些潜在的犯罪分子受到视频的鼓动,可能会在现实生活中模拟犯罪过程以寻求内心的快感,从而增加了未成年人受到性侵害的风险。
如果社会环境增加了未成年人受到性侵的概率,那么英国的学校为什么不对孩子们进行必要的教育,增强孩子的防范意识?
由多家机构组成的牛津郡保护儿童委员会(OSCB)在2013年曾发布一项历时一年多的调查。调查显示,遭受性侵的未成年人常常被儿童保护者视为“问题少年”,一切的后果都是由于他们自身存在问题,因此学校和社会机构没有必要对其进行帮助和教育。这正如平等和人权委员会首席执行官黎贝卡·西森拉斯所言,我们已经惊恐而又沮丧地听闻,性虐待已经在英国的各个部门、行业与领域中蔓延开来,从哈维·韦恩斯坦到威斯敏斯特会议。
如果人们真的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那么也应该关切发生在校园内的同类事件。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即使受到侵害往往也不具备将受侵害过程完整叙述的能力,对犯罪分子来说极易下手。而对于受害者的家长,很多因为担心社会舆论等各方面压力选择沉默,也不给予孩子及时的心理指导。学校和家长的消极态度助长了儿童性侵犯罪,同时导致受到侵害的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产生对社会的排斥与抵触,造成人格的缺失。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马密坤
-
谈了4个多小时,“达成4点共识” 评论 233“大人吃饭,我们被分到小孩那桌” 评论 163对话陈思诚:这一次,我想撕开“文明”的虚伪 评论 128“特朗普搞突袭,欧洲接不住招” 评论 169美俄谈判今日开始,泽连斯基:没参与、不承认 评论 432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