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华:回望2014,经济学家为何频频“交火”?
关键字: 林毅夫张维迎华生周其仁国企改革盘点2014经济学家中国经济许成钢土地改革为此,林毅夫做了长篇应答,他提出,8%的发展潜力不会必然带来8%的经济增长,要达到这么高的增长,必须做出很多努力,挖掘出现实的经济增长。这些努力就包括,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通过深化改革建立有效的市场,消除双轨制遗留的各种扭曲,同时也必须有一个有为的政府。
华生周其仁的土地问题之争
2014年,经济学界的另一对“冤家”是东南大学教授兼企业家华生,和北大经济学家周其仁。他们二人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的争论影响深远,也部分影响了中国改革的决策。
这场争论缘起于2013年年底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的383号文件,针对该文件中关于土地制度改革极有争议的安排,华生在2013年底撰写了《土地制度改革的六大认识误区》一文,对当时风靡的土地改革口号提出了批评意见:包括集体土地应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统一入市,小产权房入市等等。
文章先引来“天则经济研究所”的批评,华生教授以“土地制度改革焦点分歧(上)”作答后,周其仁教授也参与对华生教授批评,打响周华二人的论战。两位教授集中围绕城郊土地的开发利用,就“小产权房”问题、自主盖房的权利,以及土地涨价收益归属等热点问题,你来我往,持续争论了5个回合。
华生的《四答周其仁教授》推出之后,外貌和气但公开发言常常嬉笑怒嗔的周其仁,似乎有点沉不住气了。他发表万字长文《为什么城市化离不开农地农房入市》,一方面对各种热点提出不同看法,还连带着质疑起了华生的专业知识和背景。“自带一个笑话水准的硬伤上场……连‘集体土地’主要是个啥也搞不准?” “我没有看到他对惠及农民工的保障房建设做过任何经验研究,也没有看到他对这项实践的利弊得失提出过中肯的分析……就是把自己心仪、但尚无扎实经验支持的主张,与数亿农民工主要靠租用、购置城郊农房农地的现实,尖锐地对立起来。”
不过,华生继续有礼有节地过招,9月中旬发布了他的第五篇问答《土地改革的实质分歧》。此后周华之争暂告一个段落。
周华之争硝烟未散,在10月初的滴水湖会议上,周华二人相遇,各坐主席台两边。因为周其仁在会议的第二天上午才到,那天上午的讨论环节,华生和周其仁各谈自己的,没有交锋过招。当我们期待着下午同在主席台上的周其仁和华生会否掀起热战的时候,华生却在用完午餐之后就离开了。(当然,主办方有意没有安排土地问题的讨论环节)
许成钢与青年挑战者
就在周华两人争论正酣的时候,2014年9月18日在浙江莫干山上的一次会议,也吸引了广大读者的瞩目。1984年莫干山会议亲历者华生没有参加此次的新莫干山会议。但笔者通过微信为他直播了发生在新莫干山会议上的一场年轻人与老莫干山人,以及土地改革领域,青年学者与经济学家许成钢的争论。
在会议的开幕式上,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70后学者凌斌,向在台上讲述“莫干山精神”的1984年莫干山会议亲历者开炮,呼吁他们将舞台让与年轻人,因为只有不看身份、官位、学历平等对话才是真正的“莫干山精神”。
18日晚的新莫干山会议土地制度问题分论坛上,经济学家许成钢与凌斌等青年学者再起争论:许成钢以成功转型的东亚经济体国家经验为例,暗示土地私有化才是经济崛起的必要条件。而凌斌等学者提出质疑,中国30多年的发展已经证明,土地私有化并不是经济崛起的要件,此刻讨论的问题是郊区土地流转如何保障农民利益的问题,而不是土地所有制问题。话不投机,许成钢以对方缺乏经济学常识拂袖而去。
青年学者与许成钢争议现场,对面左二为许成钢。
坦率地说,这场会议远没有三十年前精彩 ,但因为观察者网特约评论员岳峙的《三十年后再上莫干山:青年挑战者》对现场争论的报道,而广为人知,也在媒体上引发了一场当代青年人与改革参与度的热烈讨论。
学界争议与政府决策
但就土地领域的争论而言,土地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土地公有还是私有,仍然是一个需要争论的问题,不免令人大跌眼镜。但在2014,这样的重大理论问题改革路线问题的争论,不仅仅在土地领域,还在国有企业改革等等方面暗流涌动。
面对如此戏剧性场面,在观察者网的盛邀之下,经济学家华生专为读者们撰写一篇继“周华之争”之后的万字长文,抛开意识形态争议直面土地私有化。文章中,华生从关系你我的房产以及农民利益的实证角度分析,假设土地私有化,究竟能给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带来什么?
同时,在这篇文章中华生也回应了他与文贯中、许成钢、周其仁、秦晖等人在土地问题上的各种争议。文章提出土地私有化既不是禁忌,也不是灵丹妙药;东亚转型国家的崛起并不是因为土地私有化,相反是来自于土地收益的公共性。
新莫干山会议之后没多久,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会议,以及随后出台的国务院有关土地流转的多个文件明确为新一轮土地改革定调,土地改革不能突破三条底线,即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
2013年底,华生与周其仁、383方案起草者们的小产权房入市之争,也以国土资源部叫停小产权房建设戛然而止。
改革在争议中前行
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经提出过证伪主义,他认为 科学理论是通过不断的证伪、否定、批判而向前发展的。即真理源自大量的错误和归谬。
先撇开经济是不是科学不谈,林毅夫在滴水湖会议上曾经这样说,关于中国经济看法,每个经济学家都在盲人摸像,更多的人的观点集合在一起,人们大致能够理解中国经济的全貌。
林毅夫的话颇有道理。经济学家们的确是在盲人摸象,就在2014年一年里,观察者网参与和见证了多起经济学家的著名争论,学者们互不想让,唇枪舌战,但最终谁也没有说服谁。有的甚至,不是一路人不进一家门,连坐下一起讨论的意愿都没有。但是对于我们普通读者而言,通过学者之间的争论,我们对中国经济真相、对中国改革进程的认识加深了一层。
改革进入深水区,政府与市场之争,土地改革路线之争,私有化与混合所有制之争,这些中国改革当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发展路线问题的争论,2015年可能仍会继续。
正如何帆说的,即使是最优秀的经济学家,也未必能成为一个及格的决策者。但从这些学界的争论中,我们能够切实的感受到,中国改革其实在争论的两端走平衡木:简政放权,让市场起基础性作用,但另外一方面,在战略性行业、公益性行业,要让政府更好的发挥作用;国企改革,既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要改善企业治理结构,让市场在国企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土地改革,既要承认中国土地制度的几个底线,又要尽量按照按照市场规律办事。
唯如此,才可能稳妥地推进中国的改革进程,不回到老路,也不走上歪路邪路。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苏堤
-
“美国几代人的亚太布局被毁,盟友终将望向中国” 评论 30美媒吐槽:全员滑跪,除了中国… 评论 65换防长?“美国后院起火” 评论 120美元主导地位遭削弱,“人民币必须抓住机会” 评论 212前十占九!“中国机构正在主导全球芯片研究” 评论 174最新闻 Hot
-
“美国几代人的亚太布局被毁,盟友终将望向中国”
-
“我们投给特朗普,现在他的关税搅乱了我们的行业”
-
美媒吐槽:全员滑跪,除了中国…
-
“别用中国的”,美国务院内部文件曝光
-
越南总理表态:越美谈判,不能影响其他市场
-
“关税正在扼杀企业对美投资意愿,市场重心或转向”
-
“谈判推迟,美国又提要求”
-
换防长?“美国后院起火”
-
带着石破茂的亲笔信,他来中国了
-
斗争升级!哈佛大学起诉特朗普政府
-
外媒紧盯中方“警告”:孤立中国,特朗普恐难如愿
-
特朗普称未来三天公布俄乌和平方案,美媒曝细节
-
工业电化学奠基人郭鹤桐教授逝世,享年95岁
-
挑衅!英军高官:台海问题,准备好了
-
美元主导地位遭削弱,“人民币必须抓住机会”
-
前十占九!“中国机构正在主导全球芯片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