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成、尹伊文、宋鲁郑:华盛顿学者眼中的中美制度
关键字: 中美制度比较中美关系的现状美国大选特朗普希拉里西方民主选举英国退欧公投默克尔难民政策中国政治体制【文/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前世界银行咨询顾问尹伊文、观察者网专栏作家宋鲁郑】
在华盛顿期间,有机会和多位学者就中美制度、此次大选面对面地交流看法。虽然都是个人看法,但都颇有启发。
第一个拜会的学者是西方非常著名的汉学家李成先生。他是全球第一智库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主要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及其发展。其新书《习近平时代的中国政治》(副标题是:集体领导的再评价)刚刚出版,我们便从这里谈起。
宋鲁郑和李成先生合影
他认为西方一些学者和媒体对中国并不了解,而且有不少偏见,对六中全会的评价也比较偏颇,比如只看到“核心”的提法却忽视对集体领导的强调。实际上中国的政治日益制度化,非常有韧性。他认为中国政治模式是可持续的,未来有可能会有更大的开放度和包容性。
李成先生对十八大后走上历史舞台的习近平四年来的表现非常赞赏,甚至认为他“拯救”了共产党,重新建立了民众对共产党的支持和信心。对于敏感的人事问题,他认为党内民主和制度化的方向不会改变。
在谈到西方的民主制度时,我们共同的看法是西方政治道德感欠缺、过于强调契约。道德和习俗是写在人的心里的,而契约和法律则是写在纸上的。以中国为例,孝做为一种价值观根深蒂固,虽然没有法律的强制力,但人人皆会认同发自内心的服从。另一方面法律对各种犯罪行为有着强大的惩罚机制,但违法之人比例在各国都不低。所以仅仅按契约来运作的国家,难说稳定,治理成本也会很高。虽然美国有着长久的民主传统,也有着相对完善的选举机制,但仍然无法避免特朗普的脱颖而出。李成先生认为,这次大选确实暴露了美国制度的许多漏洞。
我们也都认为一个社会肯定存在多种价值理念,而且每种价值理念之间会有冲突,比如自由和安全之间就存在张力。因此一方面避免某种理念的绝对化,另一方面则需要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西方现在的问题是把自己的理念绝对化,推到置高无上的地步,这种极易导致问题。目前出现的各种政治正确就是如此。而一向有中庸传统的中国则可以探索出一条更平衡的体制。
李成先生认为西方确实面临种族结构变化和中产阶级缩小的挑战。当然这两者都是动态的,现在下结论还过早。
中美关系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和我不同的是,他认为中美可以实现双赢,比如在经济领域。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他认为中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因为误会、误解。我承认这只是一个因素,比如美国用修昔底德陷阱的逻辑来看待中国的崛起。这修昔底德陷阱是西方的传统,并不适合中国。不过考虑到中美有上百个不同层阶的交流渠道和平台,误会应该已经减到最小。我还是感觉利益冲突是最根本的,比如谁是第一大经济体,谁是世界货币,谁的制度更好,谁拥有制订规则的权力。
关于这次大选,李成先生有一个很新颖的看法:特朗普的崛起也可以看作是美国几十年来强势的民权运动的反弹,但这或许是逆流,而非代表美国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
第二位学者也是华裔: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曾任世界银行咨询顾问的尹伊文女士。
她认为美国利用负债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有重大缺陷,因为人们的很多消费是非理性的,只顾眼前享乐,不顾未来利益,而且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商还千方百计地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更是让人们非理性地去买很多无用甚至有害的东西。这样的消费拉动会把大量资源配置给对未来发展无用甚至有害的东西,而对未来发展有利的东西,譬如医疗教育等等,却不能在这种市场消费拉动的模式中得到足够的资源。这种模式不能实现对未来发展有利的资源配置。
我们共同的兴趣是西方的民主。她的一个观点非常令人共鸣:西方一人一票的选举制一方面赋予民众权利,但另一方面却没有要求相对应的责任,出现了不负责任的滥行权利现象。
她举例说:一个人想开车,就需要考驾照,必须承担起社会安全的责任。在社会上,进入很多行业、从事很多事业都是有门槛和条件的,以达到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但涉及社会重大利益的国家领导人选举,却只有权利没有责任,这实在不是一种理性的制度安排。
很多人参与选举的时候,对候选人和选举内容缺乏了解,一无所知也可以去投票。所以才会出现英国退欧、2005年法国公投否决里斯本条约的事情来。许多选民并不了解欧盟,也不了解里斯本条约的内容,仅仅是因为对现政府不满就投票反对。或者仅仅是出于自身短期眼前的利益而否决。
另外,利益集团的政治精英也会利用这种“不负责任的权利”来误导大众,发动伊拉克战争就是如此误导的结果。
2003年4月7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三工兵营的士兵大声催促步兵快速通过受损严重的巴格达公路大桥
但是要想给选民设置责任门槛,从操作层面来看是相当困难的。我个人认为,只要是票选制度,这就是一个结构性、内生性无法解决的问题。
尹博士在美国生活多年,自然注意到在民主体制下无法选出最优人才的弊端。她从社会学的统计角度分析道:在任何社会中,大多数人的智商都是接近中位数的。所以用这种选票产生领导人的方式,其优点是不会让智商很低劣的人当选,但缺点则是很可能也无法选出最优的人来,因此产生了民主制的“趋中化的自弱机制”。
- 原标题:华盛顿学者眼中的中美制度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李泠
-
最新闻 Hot
-
“斯塔默这么努力地讨好特朗普,但没回报”
-
特朗普最新对朝表态
-
美媒竟来碰瓷:解放军这次演训,“是在考验美国决心”
-
“一些政府打电话来问:中国已深耕十年,我们咋追?”
-
围岛集结、多向抵近!现场视频来了
-
龙应台:赖清德错了,留给台湾的时间不多了
-
她又来:美欧相争,中国得利
-
“说好的补贴不作数了,美商务部长还让学学台积电…”
-
美国学者开始“流亡”
-
美媒质疑:这事真怪得着中国么?
-
“中国走在这场国际救援最前线,美国呢?”
-
“‘AI末日论’是美国的误导,我们的命运要自己把握”
-
特朗普:4月2日将是“解放日”
-
马斯克5月底离任?特朗普:我会挽留他
-
“冯德莱恩骂我半小时,说我是白痴,就因为…”
-
“再不打钱,欧洲在这个领域也会输给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