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毓堃:强闯使馆“抢人”后,厄瓜多尔外交风波走向何处?
最后更新: 2024-04-12 09:53:09发酵的外交风波,复杂的潜在影响
目前格拉斯被转移到瓜亚基尔一所安保级别最高的监狱,但他以绝食抗议,在24小时后因健康状况“可能失调”而转入当地一家海军医院治疗。
除了科雷亚阵营及其支持者的内部抗争,厄政府面临的外交压力也不小:已经宣布与厄断交的墨西哥和尼加拉瓜自不必说,拉美其它国家政府不分左右,一致谴责厄政府强闯墨使馆的行为;美国、欧盟、美洲国家组织、联合国也强调应遵守《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并呼吁厄墨两国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4月9日,在驻厄使馆所有外交人员回国后,墨西哥外交部公布了事发当天厄安全部队“未经授权、暴力闯入”的最新监控录像。视频中厄安全部队人员持枪翻过护栏,强行冲进大门,用枪指着试图阻拦的墨使馆临时代办罗伯托·坎塞科,甚至在厄方带走格拉斯时,还在使馆外将这位不依不饶的墨驻厄最高级别外交官推倒在地。这些暴力画面的公开,无疑引发了国际社会更多的同情与支持,也是墨方诉诸国际法院、进一步对厄政府施压的证据。
4月9日,墨西哥总统洛佩斯在新闻发布会上,播放了厄瓜多尔警方闯入使馆的监控录像(图片来源:CCTV国际时讯微博视频截图)
不过即便已经被激进的抗议民众称为“法西斯分子”,诺沃亚和厄政府并没有在口头上服软。在逮捕格拉斯后,厄政府便在声明中指责墨方滥用外交使团的豁免权和特权,因为向被法院起诉或定罪的人提供庇护是“非法的”。此前厄政府已经向墨方提出申请,计划进入使馆实施逮捕,但始终未能得到墨方同意,墨政府最终的庇护决定,便被厄政府视为对国家主权和尊严的侵犯——这被其视为厄政府强制行动的正当理由。
厄政府的底气,归根结底在于其决策并非看起来那般莽撞,其潜在影响也不是一边倒的有害无利。实际上就厄国内情况而言,诺沃亚此举不仅不会影响其政府的公信力,反而有可能为自己在政治上“加分”,所以这样的的冒险对他而言值得一试。对此,美国《纽约时报》更是说得直白:厄墨两国的外交摩擦,或许恰好就是他(诺沃亚)所需要的。
《纽约时报》4月7日发文:此次外交纠纷将提升厄瓜多尔总统诺沃亚的“政治运势”(图片来源:《纽约时报》截图)
要理解当下在厄瓜多尔执政的诺沃亚政府,就需要了解几个基本情况:
首先,诺沃亚尚未开始属于自己的独立总统任期,而是属于提前大选后完成前总统拉索剩余任期的阶段,实际上与“代理总统”无异(除了民选产生这一区别)——这就意味着到了明年5月这一总统任期就要结束,留给他争取连任的时间只有一年多。
4月21日,厄瓜多尔将举行修宪公投,决定诺沃亚提出的11个修宪问题是否通过;诺沃亚自竞选以来便树立了打击暴力与腐败的目标,其修宪方案便包括加大对暴力犯罪的监禁惩处力度,以及强化军队合法制暴的存在感与作用;由于今年1月修宪方案遭到厄宪法法院的阻挡,因此此次全民公投对于诺沃亚至关重要,可以说是民众对他的信任投票、事关其明年竞选连任的前景。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屡禁不绝的黑帮暴力难以在短期内遏制(例如仅复活节假期厄国内便发生了137起凶杀案),已然影响到诺沃亚的超高人气。明年大选不远,科雷亚创立的公民革命党呼声颇高,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在此情况下,诺沃亚最好的应对策略,便是继续强化其一以贯之打击暴力与反腐的形象——坚持抓捕格拉斯,便能对外传递这样的信息,还可以法律为武器继续清算左翼科雷亚阵营的有力对手,削弱其与自己竞争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厄国内民众对此次外交风波的反应,也证明了这一点。不同于国际社会一边倒地谴责或反对,不少厄普通民众表态支持诺沃亚的抓捕行动。在厄暴力犯罪最严重的第一大城市瓜亚基尔,当地居民便批评“墨西哥把厄瓜多尔人当傻瓜,给厄所有犯罪分子提供庇护”。
当然,强烈反对的声音也存在,诸如“此举不过是总统本人‘富家男孩虚荣心’的产物”。而更多普通民众对此则态度更为复杂:一方面,他们认为贪腐严重的格拉斯应该进监狱;另一方面,他们担心墨厄双边外交摩擦会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毕竟每年有上万名厄瓜多尔正在通过墨西哥“走线”进入美国,且跨国犯罪是影响两国的重要不安因素——厄瓜多尔黑帮暴力犯罪激增,少不了墨西哥毒枭在该国的积极活动。
当地时间2024年4月6日,厄瓜多尔基多,抗议者在关押厄瓜多尔前副总统豪尔赫·格拉斯的当地检察官办公室的拘留中心外抗议(图片来源:澎湃影像)
如果说此举在国内的“双刃剑”效应,给了诺沃亚赌一把的底气,那么就外交和拉美地区层面的影响而言,厄政府即便强行“抢人”,其实际后果的严重程度,未必比“克制忍耐”要糟糕很多。最坏的后果“不过如此”,这样的判断也是厄政府敢于动手的另一个基础。
墨西哥总统洛佩斯事后对美国和加拿大的不满,便可从侧面佐证这一点:“我们是邻居。但他们的立场非常不明确。”在他看来,美国和加拿大政府针对这起外交事件的声明不温不火、模棱两可,而这恰恰体现了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对这起外交风波的基本态度——口头上,基于维护国际外交公约的立场,反对、谴责厄瓜多尔;行动上,不采取任何“火上浇油”的干预或严厉制裁,而是呼吁协商解决、大事化小。
具体到拉美地区,直接断交或召回大使的国家也是少数。在玻利维亚和哥伦比亚的呼吁和召集下,美洲国家组织选择在4月10日在华盛顿召开会议,讨论“侵犯《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行为,目的还是促成两国通过对话解决问题。但无论协商结果如何,格拉斯如今已经处于厄政府的控制下,外交风波尚未对该国构成进一步伤害,诺沃亚却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至于说此举加剧拉美地区的政治极化、左右对立,当然是可以预见的走向。然而就相关性而言,二者其实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由于政治极化、左右对立的逻辑,墨西哥和厄瓜多尔开始了系列外交攻防战,酿成这起事件;反过来,这起事件对于拉美各国、政党之间左右意识形态、政治斗争升级,也起到了“添柴加火”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来说,即便没有这起事件,拉美不同国家、左右不同阵营也很难放下歧见、走向团结。君不见,2022年底洛佩斯就不认可秘鲁对时任总统卡斯蒂略的弹劾,否认继任总统迪娜·博卢阿特的合法性;极右翼人物米莱在去年当选阿根廷总统后,洛佩斯和哥伦比亚左翼总统古斯塔沃·佩特罗便多次与其隔空交火,从政策批评上升为人身攻击,结果因为米莱大骂佩特罗为“恐怖主义杀手”,导致哥伦比亚召回驻阿大使,成为不大不小的外交风波。
其实反过来看,厄瓜多尔硬闯墨使馆、引发“断交危机”,恰恰检验了分歧众多的拉美诸国是否还有“共同的底线”,而多数国家的反应给出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阿根廷政府并没有因为和厄政府意识形态接近而“拉偏架”,与古巴、哥伦比亚等左翼执政国家一样予以谴责;参加美洲国家组织紧急会议,也体现出拉美国家至少存在两个基本共识——国际外交公约不能侵犯,对话解决争端才是正道。
宏观上看,拉美此起彼伏的“粉红浪潮”、“右翼回潮”不会有根本性改变,期待“铁板一块”式的团结并不现实。然而如果能妥善解决厄墨外交冲突,帮助拉美各国政府在保留但搁置分歧的同时,巩固“底线共识”,或许是此次烈度罕见的地区外交事件最宝贵的价值。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德力格尔 
-
普京表态:这是被迫作出的回应
2024-04-12 09:50 乌克兰之殇 -
美日菲首次举行首脑峰会,联合声明炒作“中国威胁”
2024-04-12 09:18 -
泽连斯基誓言再次反攻,俄国防部泼冷水:将再次以灾难告终
2024-04-12 08:39 俄罗斯之声 -
伊朗将在“可控范围”报复以色列,除非…
2024-04-12 08:30 伊朗局势 -
联合国儿基会:一支向加沙北部运送人道物资的车队遭袭
2024-04-12 07:41 巴以恩仇录 -
伊朗:若联合国将肇事者绳之以法 伊朗或不惩罚以色列
2024-04-12 06:45 伊朗局势 -
一触即发?美俄德发声、航班停飞、伊以两国剑拔弩张…
2024-04-11 23:01 伊朗局势 -
日美峰会大肆操弄涉华议题,我驻日使馆:已提严正交涉
2024-04-11 22:46 中日关系 -
他一落地美国就表示,将与美方合作管控半导体出口,但…
2024-04-11 22:30 三八线之南 -
俄官员:若美军在亚太部署中导,俄将放弃暂停部署中短程导弹的决定
2024-04-11 22:18 俄罗斯之声 -
-
又炒作,“我们没时间了,中国正步步紧逼”
2024-04-11 21:48 中美关系 -
美国3月通胀超预期,“年内还会降息吗?”
2024-04-11 20:42 美国一梦 -
欧洲央行维持三大关键利率不变,符合市场预期
2024-04-11 20:38 -
欧盟发报告诬称中国经济“严重扭曲”,商务部驳斥
2024-04-11 20:25 -
乌克兰外长:打算向西方强硬索要“爱国者”系统
2024-04-11 19:47 乌克兰之殇 -
俄“安加拉-A5”火箭成功发射
2024-04-11 18:24 航空航天 -
“拜登智商低,给他投票的犹太裔都该去查查脑子”
2024-04-11 18:16 -
前幕僚长谈拜登:他这么干,有点傻
2024-04-11 17:25 美国政治 -
乌方称基辅州最大热电站被俄军摧毁
2024-04-11 17:25 乌克兰之殇
相关推荐 -
把中国货“藏”在加拿大,“我们赌特朗普会认怂” 评论 56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评论 436和特朗普一起“孤立中国”?欧盟拒绝 评论 54“美国几代人的亚太布局被毁,盟友终将望向中国” 评论 151美媒吐槽:全员滑跪,除了中国… 评论 99最新闻 Hot
-
把中国货“藏”在加拿大,“我们赌特朗普会认怂”
-
通用CEO:别打了,我们还没给中国交付...
-
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
“孤立中国?东盟不会跟,否则…”
-
“中方对美方鸣枪示警:这回来真的,能一票否决”
-
“特朗普一声令下,美国几十年联越制华努力,白干了”
-
特斯拉净收入锐减71%,马斯克“认怂”
-
普京送给特朗普的肖像画长这样
-
美欧倒逼肯尼亚“转头”,“中国又拿下一局”
-
和特朗普一起“孤立中国”?欧盟拒绝
-
“特朗普把科研领导权让给中国,10年才能恢复过来”
-
鲁比奥要重组美国务院:在大国竞争时代,难以履行使命
-
又变了!特朗普:无意解雇鲍威尔
-
“美国几代人的亚太布局被毁,盟友终将望向中国”
-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针对游客的枪击事件,致至少20死
-
“我们投给特朗普,现在他的关税搅乱了我们的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