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勇鹏、寒竹、文扬、王文、房宁、李波: 为何阶级分析理论难以解释这次美国大选?
关键字: 美国大选特朗普阶级分析美国中产阶级美国社会分裂【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范勇鹏、寒竹、文扬、王文、房宁、李波】
【12月30日,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与观察者网共同举办了《特朗普的美国vs崛起ing的中国》研讨会。范勇鹏研究员在主题演讲中提到,从2016年美国大选的辩论议题和选民两极分化来看,美国似乎出现了“阶级政治的回归”,阶级问题重新冒了出来。这一话题立即引起了专家们的激烈讨论,那么“阶级”这一概念能否准确地概括社会分野?阶级分析理论能否适用于美国大选?使用阶级分析法又该如何把握好“度”?观察者网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成文,为读者们奉上专家们对这些问题的深刻解读。文字已经过各位专家校正与完善。】
从阶级视角看美国大选——一场无望的挣扎
在历次美国大选中,真正的“高政治”议题(指涉及利益分配的政治议题,诸如税收、政府支出、转移支付等,涉及的利益越核心,政治性越高)总是被一带而过,一些“低政治”议题(如枪支、堕胎和同性恋等)反而成为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2016年大选中,移民和全球化意外地成了辩论的中心,二者都非常具体地指向了美国工人的就业和经济利益问题,涉及最核心的利益关切,属于“高政治”议题。
因而,可以说这次大选出现了“政治的回归”。因为受到移民与全球化消极影响的主要是美国社会中下层人群,所以这种“政治的回归”又可更具体化为“阶级政治的回归”。在“政治正确”话语掩盖阶级政治几十年后,阶级问题终于又一次冒了出来。
世人总以为美国是无阶级社会,中产阶级发达,是橄榄形社会结构。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前,的确存在着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即拥有土地或小产业的白人业主。所以在那个时期,马克思讲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的情况尚不明显。
随着美国在19世纪末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这个群体迅速缩小,惨遭资本的剥削,成为不折不扣的雇佣劳动者,无疑属于无产阶级。但是,美国社会科学用一个“新中产阶级”概念,偷换了拥有生产资料的“老中产阶级”概念,造成了概念和现实之间的混乱。
20世纪,在去阶级化的中产社会假象下,美国工人阶级成了温水中的青蛙。虽然70年代以来长达30多年收入增长停滞,他们却迟迟未能觉醒。直到全球化造成的恶果已经覆水难收,才开始表达不满。他们在2008年、2012年投票给奥巴马,期望能改变局面,但结果却是失望。
于是2016年他们愤怒地把票投给特朗普。可是,在制度不发生革命性改变的情况下,他们注定还是会失望。两党都试过了,还能依赖谁?
我们也可以判定特朗普宣称的那些保障白人工人阶级利益的政策也不可能实现。就拿就业岗位回流和贸易战这两个政策来说吧。
资本逐利的本性决定了跨国公司不可能为保障国内就业岗位而蒙受损失,它们要么会以岗位为筹码向联邦政府索取更多的补贴,要么会加快应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使传统工人从“相对剩余人口”加速沦为“绝对剩余人口”,从而丧失与资本博弈的任何机会。
如果搞贸易战或保护主义,则会陡然提高国内生活成本,导致中等阶层的激烈反弹,这显然不符合“温水煮青蛙”的长期策略。
如今,美国工人阶层意识到了自己不可挽回的没落,绝望地抓住普选制这根救命稻草。但是,美国是个被资本俘获的国家,同时产业工人阶级也已经处于没落阶段,阶级政治的回归只能是一场无望的挣扎。
“阶级”可以谈,但还是用“精英—大众”比较准确
阶级分析还是需要,但是在分析美国大选的时候,却很难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阶级”是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直接相关的概念。工人阶级在美国政治圈,应该只是一个“自在阶级”,而非“自为阶级”。
工人阶级虽然人数不少,但并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阶级力量,更没有组织成为工人阶级的政党。对于2016年美国大选来说,现实中的选民分野还是用“精英—大众”这样的概念比较符合事实。
在美国社会,“精英”与“大众”,“资本”与“劳工”,是两对错位很大的概念,完全谈不上对应,这跟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社会的分层有很大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全球化与科技进步。
近几十年的经济全球化催生了两个“两极分化”:一个是企业规模的两极分化,另一个是劳动力市场的两级分化。这两种“两极分化”虽然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就在一定程度存在着,但直到全球化的今天,才日显突出。
美国当下的资本家集团事实上也已经分裂为两部分:国际性的跨国大企业与地方性的中小企业,前者是全球化的获益者,所以投入希拉里的普世主义阵营;而资本家集团中大量没有或很少在全球化中获利的地方性中小资本家,也是资本家阶级中的大多数,他们则站在特朗普的本土主义一边。
另一方面,现代经济的知识化和技术化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两极分化。在劳动力市场中,企业高管人员、专业服务人员(包括金融、会计、保险、法律、医疗、新闻、教育等行业的部分高收入人员)与普通劳工逐渐成为两个经济地位差异极大的社会群体。
所以,尽管美国社会高度贫富两极化,但阶级斗争并没有成为美国社会的政治主轴,更没有形成真正的工人阶级政党。当前,美国政治斗争的主角,是民主党和共和党,是希拉里的支持者和特朗普的支持者。他们虽然在大选中立场分明,相互指责,但这种政争只能界定为精英与大众的对垒。
就阶级性质而言,美国社会的两党之争仍属于资产阶级内部的党派之争;就民主共和两党的利益倾向而言,特朗普更倾向于资本家集团,希拉里更倾向于知识精英集团。对于特朗普与资本集团的关系,长期批评新自由主义的美国经济学家斯蒂克里茨讲得很透彻:“特朗普上台对美国蓝领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
阶级问题被种族问题掩盖,二者具有一定替代性
我认为,用种族问题替代阶级问题,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直到现在,我仍认为可以将特朗普当作一个种族主义者来分析问题。2016年初,特朗普刚有可能出位的时候,各方面相关文章都指出了这一点。
美国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即很多统计数据显示,非西裔的白人群体的自杀率、患病率、吸毒率都在上升,而黑人和西裔群体反而下降。这个对立是很鲜明的。
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特朗普的崛起的确折射了白人种族群体在美国社会中相对沦落的境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美国社会一直用种族间的问题来掩盖阶级问题,所以,我认为这说明二者之间在解释力上具有一定的相互替代性。
另外,用阶级分析法剖析美国社会,说到底还要跟未来中国形势联系起来。如何用这个分析工具解读未来中美关系?中国现在是怎样的一个社会?这个阶级分析的方法能不能当作统一的理论框架使用?当初,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既适用于国内阶级斗争,也适用于世界范围内的阶级间的较量。
阶级分析这里面的确有些文章可作。但是,这个方法不能使用过度,过了一定界限之后,它就可能变得越来越荒谬。在中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阶级斗争最走火入魔的时候,就出现过这情况。凡事都用阶级分析,结果就是灾难。所以说,这个方法一过了,就会出问题。但是,不可否认,阶级分析作为一种政治学分析工具,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马密坤
-
“中国正投入万亿美元,我们却在这胡搞” 评论 41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评论 233这场贸易战,美国就是个“纸老虎” 评论 91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评论 233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评论 246最新闻 Hot
-
“中国正投入万亿美元,我们却在这胡搞”
-
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
黄仁勋访华盼继续合作,特朗普回应
-
中国男子在TikTok“神评”美国关税,米尔斯海默秒答:赞同
-
“内地电影票房过亿那一刻,香港电影就被颠覆了”
-
美国税局代理局长刚上任三天就被免,“贝森特抱怨他是马斯克的人”
-
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
“中国深知‘广场协议’是致命的,特朗普别想了”
-
“中国稀土,关乎美国人生死”
-
美军高官着急:中国速度太快了,是美国3倍
-
德银:中国客户减持美债,转头买欧洲资产
-
美国对中国再下黑手,“黄仁勋道出最大担忧…”
-
跟特朗普谈,拿中国当筹码?英财相:蠢死了
-
加总理扬言:除了中美,还有其他人
-
美方将不再斡旋?梅德韦杰夫喊话欧盟:学着点
-
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